《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关键词:大学
这以下又引三本古书的话来给我们说明。这三本古书,一本是《周书》,「康诰」是《周书》里面的一篇,「太甲」是《商书》里面的一篇,「帝典」是《虞夏书》里面的一篇。这是《尚书》。《尚书》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部历史文献汇集,是权威的历史文献,它所记录的是夏、商、周,包括夏以前的尧、舜、禹这些历史。这里说『康诰曰:克明德』,朱子解释很简单,只是给我们把名相解释出来。他说「康诰,《周书》」,这是点出「康诰」的出处。克明德的克是「能也」,就是能明德。康诰是指什么意思?康就是康叔(刚才讲到卫武公是康叔的九世孙),在西周时候,周成王任命康叔来治理殷商的旧地,对民众下达的命令,诰就是命令,所以康叔下达的命令就叫康诰。这里说到的克明德就是能明德。这三个字讲得很肯定,每个人都能明其明德。我们要有信心,古德所谓「信为道元功德母」,道的源头,功德的母亲,所以我们想要明明德、想要证道、想要成圣,首先要有信心,自己能够这么做到。为什么能?因为明德是我们每个人本来具足,一点也不缺少。本来具足的现在把它恢复、显明出来,这有什么难的?这是求自己,求自己不难。古人讲,求人难,登天难。你求自己不难,只要肯去做,每个人都能明其明德。
下面『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这是《尚书》里面《商书》引用太甲的话,太甲是商朝第一位皇帝汤王的孙子。我们之前有讲过,因为他执政以后没有去执行汤王的政令,甚至荒淫无度,结果被国师伊尹流放。经过三年的学习和忏悔,他改正了,然后伊尹又把他接回来,让他继续做天子。这句话是他改过以后所说,他讲「先王顾諟天之明命」,先王就是指汤王,他的爷爷。我们来看朱子《章句》解释,太甲的太它这里写成「大」字,古字跟太是一样,下面加个点,所以是太甲。顾諟的諟,在古时候就是通是非的「是」字。顾,朱子解释说「谓常目在之也」。顾,我们说顾盼,就是眼睛在那里看的意思,所以眼睛所住的地方,而且常常看着的地方,这叫顾。「諟,犹此也,或曰审也」。这两种说法都通,这个諟,一个是通是非的是,这是属于代词,此,也就是顾此天之明命的意思;另外一种是说审查的审,也就是他除了顾以外,还要去省思。天之明命,朱子解释说,「即天之所以与我,而我之所以为德者也」。天是指上天,上天赋予给我的明命。这个明命我们说是光明的使命。我光明的使命是什么?就是明其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是我之所以为德者也,我们要做的就是这桩事情,这一生才有意义。这一生我们的使命是修行,让我们的明德得以显明,能够成圣成贤。「常目在之,则无时不明矣」。如果我们眼睛常常看到这点,心里常常想到这点,这就无时不明。这个明是明其明德的明,就是觉悟。如果心里常常记住自己这一生的使命,就能够无时无刻不觉悟。到这个境界,就是常在觉悟当中,常不忘自己此生的使命。
底下又引『帝典』这篇,「帝典」是出自《虞夏书》。朱子对这句的解释,「峻,《书》作俊」,这两个字是相通的,是英俊的俊。峻德,就是最美好的道德。「帝典,尧典,《虞书》」,帝典就是「尧典」,这个帝是指尧帝,出自于《虞书》,《尚书》里的一部。《尚书》是三部书,《虞夏》、《商书》和《周书》。这个峻也做大字,就是高大的意思。所以峻德就是高大的、最美的、最好的道德。这个『克明峻德』的克也是当能字讲,跟前面「康诰」说克明德意思是一样的。这里讲「克明峻德」,「帝典」这句话是专门用来赞美尧帝的。因为尧做了天子以后,他并没有自私自利,想要把自己的天下传给自己的子孙,没有这样想,而是在自己国家里去挑选有德行有能力的人,他找到了舜。这个故事我们都晓得,舜是至孝的一个大孝子,所以尧将他请出来,首先尧让舜给他做臣子,训练他、培养他,最后把天子的位置禅让给舜。所以这是大公无私,这是克明峻德。人为什么不能够克明峻德?这个峻德是本有的,正是因为自己有自私自利,所以就不能显明自己本有的高大的道德,就变得渺小。只要把欲望、把名利心、把私心放下,就能够克明峻德。所以我们学《大学》,就得向这些古圣先王学习,学习他们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贪瞋痴慢、放下烦恼习气,真正开显自性的性德。底下讲『皆自明也』,这是小结,小结前面所引用的总共五句《诗》、《书》的文字,两句是从《诗经》里引,三句是从《尚书》里引。所以朱子《章句》解释说,「结所引书,皆言自明己德之意」,这是总结所引的五个篇章。在这里五句引用的《诗》、《书》的文字都讲一个意思,就是自明己德的意思,自己能够显明自己的明德。为什么自己能显明自己的明德?因为这是本有的明德,我们要把它开发出来。这里的明德,「康诰」里面说的「克明德」,「太甲」里面说的「顾諟天之明命」,「帝典」里面说的「克明峻德」,这都是讲到开发自己的明德。
我们接下来看,蕅益大师对这后面引的三句《尚书》的文有批注,「由武公而遡之文王,遡之成汤,遡之帝尧,皆是自明。自明,即致知诚意也,即躬自厚也,即修身为本也,即知所先也」。蕅益大师说,这里所引的三处《尚书》的文字,与前面两句《诗经》里的诗文其实有连带关系。《诗经》里面引「瞻彼淇澳」,这是讲到卫武公;后面讲「于戏前王不忘」,这是讲文王,文王、武王都包括在内;「康诰」是讲康叔,康叔是武王的儿子成王的臣子,是卫武公的祖先;太甲是在文王、武王之前,周朝前面是商朝,「太甲」这里讲的「顾諟天之明命」,是讲他的爷爷汤王,成汤就是汤王;最后引「帝典」是指尧帝。你看一个一个往上追溯。所以说,由武公追溯至文王,再往上追溯到汤王,再往上追溯到尧帝,每位圣王他们都是能够自明其明德。所以蕅益大师这里把这五处所引的《诗》、《书》的文字连在一起讲,我们就看出这里面的味道。
而在朱熹朱夫子的版本里面,这五段是分开来。他把「康诰」、「太甲」、「帝典」这《尚书》里的三处放在解释明明德这章,把两处《诗经》的经文放在后面,解释止于至善,这个连带的关系就没那么明显。蕅益大师在这里给我们说出来,这是由近及远,五处引用的《诗》、《书》的文字都是讲到自明其明德的意思。
所以下面说,「自明,即致知诚意也」。这一大段《大学》的经文都是讲诚意必先致知,这是自己要做的事情。所以致知诚意就是自明的意思,自明其明德。也是躬自厚的意思,《论语》里面讲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大学》前面讲到的厚和薄我们要分清楚,如果「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该厚责的是自己,该薄责的是别人,责己的心要强,责人的心要小、要薄,不要反过来,反过来就不可能明其明德。所以蕅益大师给我们点出来,这五处所引用的《诗》、《书》的文字与前文其实是相关联的。「即修身为本」,这又点出前面的文字,就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跟前面第二大段的第一小段「的示格物,须从本格」相呼应。下面又说「即知所先也」,「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跟第一大段讲「妙修之序」又相呼应。因此这五处的《诗》、《书》的文字讲来讲去,都是告诉我们自己要认真的修持,而能够致知诚意,以达到正心修身、明其明德、止于至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