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国学经典

养育华夏儿女

泊歙浦

宋代 / 方岳
古诗原文
[挑错/完善]

泊歙浦1

此路难为别,丹枫似去年。

人行秋色里,雁落客愁边2。

霜月倚寒渚3,江声惊夜船。

孤城吹角处4,独立渺风烟。

译文翻译
[请记住我们 海阔国学 guoxue.hkzww.com]

还是这条路上,执手依依,不忍相别。岸上的红枫,仍然像去年一样鲜艳。

秋容萧瑟,踽踽独行,南归的大雁,暂停相伴。

此时,霜露满江,月亮斜挂在寒渚之上:又昕得城头吹角,激起江声震荡。

孤独的游子,更感到客况凄凉,旅愁荏苒。他悄立船上,默默无言,遥望水天。

注释解释

1、歙(xī)浦:在今安徽省歙县东南,是新安江与练溪会合之处。

2、雁落:指大雁的叫声传入行人的耳中。

3、倚:倾斜。

4、角:号角。

创作背景

《泊歙浦》是宋代诗人方岳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的首联写青山绿水暗含客路漫漫,前程迢迢,留下无限联想。颔、颈两联描述出水势浩渺,风帆高悬,以表达旅途顺利之喜悦,抒发了久客思归之情。尾联托书鸿雁来表达在早春漫漫客路里泛起的淡淡乡思。这首诗笔致超妙,造语精致,意境浑整,风格颇近中唐,在晚宋诗中堪称佳作。

《泊歙浦》具体创作时间不详。诗人家在祁门,陆行到歙州城,然后改由浙江水道东下。故地重游,触动客愁,于是作者在歙州府城江畔舟中写下这首诗。

诗文赏析
[搜索 海阔国学 即可回访本站]

这首诗写的是游子的褥旅之感。首联“此路难为别,丹枫似去年。”虽然是暂时停泊,却感到不忍分别,因为岸上火红的枫叶勾起了去年的回忆,年复一年,漂泊依旧,人都会对它感到留恋。游子的思想感情通过今昔的时空差距曲曲表现出来。而“丹枫”这一色彩强烈的景物十分引人注目,“霜叶红于二月花”,多看看它,亦可以聊解客愁。

“人行秋色里,雁落客愁边。”上联的丹枫已点明了季节,因而这一联再加重渲染。萧瑟的秋天本来就容易引起悲凉的感情,再加上一个人孤零零地出门在外,举目无亲,只有南归的大雁好似同情旅人的孤寂,暂时停下来相陪伴。“雁落客愁边”,这一句措辞是很妙的。是景语,也是情语。客愁是无形的、抽象的,秋雁则是有形的实物,把具体形象与抽象的感情结合起来,说雁落到了“客愁边”,就使抽象的“客愁”也好像可触可见了,收到生动的艺术效果。

“霜月倚寒渚,江声惊夜船。”这两句进一步描写孤舟旅泊的所见所闻,展示出一个广阔凄清的背景,烘托出游子的孤单和寂寞。从时间上来说,这一联也进了一层,由白天写到夜晚。霜露满江,月亮似乎也感到寒意,忽听吹角之声越江而来,格外凄厉,船上难眠的旅人不由得吃了一惊,更感到了旅况的凄凉。“江声”即指下联的“吹角”之声传到江中,在寂静的月夜里是震动人心的,故用了个“惊”字。

“孤城吹角处,独立渺风烟。”最后一联把诗人的身影突出地刻画出来,孤城在岸上耸立,小船独泊在江边,而船上正站着孤独的游子,面对万里寒江,倾听城中传来的号角声,不禁分外感到天地的寥廓,人生的渺小,前途的渺茫了。他是否由自然的“风烟”联想到人生的风波,是想到了不能团聚的家人呢,还是想起了历史上的风流人物而发思古之幽情,或者想到了别的什么,妙在这一切都没有揭明,而只出现了一个“独立”的人影,一切尽在不言中了。

这首诗借景抒情,不事雕琢,造语自然,很有晚唐作品风味。

作者介绍
[挑错/完善]

方岳 : 方岳,南宋诗人、词人。字巨山,号秋崖。祁门(今属安徽)人。绍定五年进士,授淮东安抚司□官。淳□中,以工部郎官充任赵葵淮南幕中参议官。后调知南康军。后因触犯湖广总领贾似道,...[详细]

用户评论
挥一挥手 不带走一片云彩
国学经典推荐

泊歙浦古诗原文翻译赏析-方岳

古诗国学经典诗词名句成语诗人周易起名关于本站免责声明

Copyright © 2016-2024 guoxue.hkz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海阔国学 版权所有

山ICP备190020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