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国学经典

养育华夏儿女

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作者:佚名 全集:大学 来源:网络 [挑错/完善]

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关键词:大学

解释翻译
[挑错/完善]

  朱子在这里的解释说到,「外本内末故财聚,争民施夺故民散,反是则有德而有人矣」,这个解释非常的精练。前面讲到「外本内末」,外是轻视的意思,内是重视的意思,如果把德这个根本轻视了,去重视财这个枝末,当然你可以争得一点点财富,但是这是临时的、不长久的,用现在话来讲,是不可持续的,而且会有很大的副作用。要知道,一个人如果起心动念都在贪财、敛财,把财富聚集在自己手上,那别人看到,同样也会起贪财的心、好争的心,使民众都会争斗、都会劫夺财富,那么民心当然不会向着你。这民散是讲民心散掉。当一个社会人民百姓都在争利的时候,这样的社会的民心是涣散的、是不团结的、是不和谐的,所以『财聚则民散』。经文里面讲的字很少,可是义理很深刻。我们希望能够得到和谐社会,百姓都能够和睦团结、相亲相爱,怎么做?要反过来,『财散则民聚』。散财是什么?轻财,不要把财富看得太重。重利必然是轻义,只有重德才会轻财。散财是为了帮助民众,看到别人有需要、有困难,我们立即伸出援手,把我们所拥有的财富,这里也包括内财,我们的能力、我们的智慧、我们的才华,统统供养出来,这叫散财。把财富散掉,民心就团结,这叫有德就有人。

  在过去,孟尝君曾经叫一个食客去办事,这个食客奉命到孟尝君家乡去收税,孟尝君有很多土地,都租借给农民耕种,收田租。结果这个食客临走之前就问孟尝君说,我这次回您的家乡,把这些税收收回来之后,请问您要买些什么东西带回来?孟尝君就随便说了一句话,你看我缺什么你就买什么。这食客就奉命而去。到了孟尝君的家乡,他把所有的该交税的人全部招来,结果大家都哭丧着脸来了,因为赋税对百姓是一个很大的负担,如果收成不好,这个压力会很重。结果这位食客把这些租借田地的农民、佃农都招来,当众把所有的这些田税的契约统统烧掉,告诉大家,你们负担太重,孟尝君命令我今年免掉你们的税收,让你们过上一个安稳的年头。所有的佃农都欢呼起来,磕头顶礼,感恩孟尝君这种仁义的德行。然后食客就回去了,见到孟尝君,孟尝君说,你这个税收了,买些什么东西回来了?这个食客告诉他,我把这些税收的契约都烧掉了,给你买回人心。孟尝君当时还不能理解,就不太高兴,不过还算很有雅量,也不跟这个食客计较。到后来,由于朝廷政变,孟尝君被迫出行,要逃亡,带着很多的家眷、食客回到自己的家乡。结果还没有走进自己家乡的边界,就看到很多的百姓都出来迎接,而且跪在地上,欢呼雀跃顶礼。这时候,孟尝君才深深感到人心之重要,证明了《大学》里讲到的「财散则民聚」、有德者必有人。你能有人心,要知道,得人心就能得天下,失人心就会失天下。《大学》里面讲的,「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这种道理古今不易,这叫真理。所以,圣人教导我们要重德轻财。

  蕅益大师对这一节经文批注说,「民散,将何以守财?民聚,何忧乎不富?」这句是讲,如果我们一味的敛财、争利,把德行败掉,民心就涣散,没有凝聚力,那的财富也就守不住。过去有一句话说,「一家饱暖千家怨」,假如我们跟大家财富很不平等,贫富悬殊,这会造成社会的怨恨。要是我们这一家很富裕,旁边的邻居们都在挨饿受冻,过着非常贫寒的生活,你看他们心里会不会有怨气?如果我们为富不仁,不能把我们的财富用来帮助社会、救济穷苦,这民心散掉,不仅散了,还有民怨。如果万一我们家起火,你说这些邻居们会来帮助我们救火吗?可能都在外面翘着首看热闹,一边看还一边说,烧得好,烧得好,谁叫你为富不仁!你将何以守财?社会不公,将会引起动乱。

  当然,社会的财富不平等,这跟每个人过去生中的因相联系,如果一个人前生布施得多,他这生就财富多,前生布施得少,财富就少,不可能绝对平等。但是,圣人这里不是教我们要完全平等,完全平等不可能做到,因为什么?这个世界本来就有不平等的现象,你伸出手指,五个手指都不平、都不等。如果你要平等,非得把长出来的手指切掉,这样去平等,那就是叫做削足适履,而且会造成危害。圣人告诉我们,富的人要懂得散财,要懂得帮助贫苦人。财富的不均衡,并不一定会造成社会的动乱,但是如果为富不仁,大家都重财轻德,就会造成社会动乱。假如一个富人有很善良的心地,常常救济别人、帮助别人,使得大家都对他非常的尊敬、非常的爱戴,那这个人愈富有,大家心里愈高兴,为什么?他富有,我们得到好处。这说明德最重要,财富那是次要的;也就是说,财富均不均等还是次要,最重要的是大家有没有德。那么我有德,民心就向我,财散则民聚,民聚,何忧乎不富?大家会希望你更富有,他会帮助你、会回报你。前面讲到的,人都有相同的一个心,你对他好,他也对你好。

  所以,我们如果能够用我们的财富去多多帮助社会,去救济贫苦,去办公益的事业、慈善的事业(慈善事业里面最重要的是道德教育的事业),你去帮助这个社会,那你就真正得民心,你保证能够愈来愈富有,这是真的。你看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许诺将要把他自己百分之九十五的财富都捐赠出来做慈善事业,那他还是世界首富。而且,如果他真是这么做,民众都会赞叹,他的生意、事业也会愈做愈好,大家信任他。在现在的商业社会里面,信心最重要,也就是一个人的信用最重要。如果大家都知道你重仁义、重道德、轻财富,你不会做那些唯利是图、损人利己的事情,你的信用建立了,你必定会有更多的财富。

  下面,蕅益大师用大乘佛法来提升经文的义理,「观心释者,一毫之善,施与法界众生,则能成佛,而九界攸归」。这是讲,我们即使用一丝一毫的善来布施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那我们所用的善虽然小,但是我们的心量广大,「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我们起心动念想到的是虚空法界一切众生,那我们的功德也随着我们的心量变得无限大,你能成佛。成佛没有别的,把你的心量扩展到尽虚空遍法界,你就成佛。成佛,没有妄想分别执着,有妄想分别执着就把我们的心量给限制住,只想到有限的范围。心量愈小,福报就愈小,古人讲的,量大福大,这个量是心量。所以,我们的福报、我们的受用,全都跟我们心量成正比。凡人的心量小,只想到自己一身一家,身家之外就不能想,自私自利,不能想到别人,所以他苦恼就多,为什么?他有深重的执着,是执着把他的福报圈小了。他本来的心量是尽虚空遍法界,但是现在缩小,所以他变得很可怜。在佛眼睛里看,这是可怜悯者,为什么?他本来的受用可以跟佛一样,现在偏偏把这个受用缩成这么少、这么小。如果用小心量来行善,那你所做的善即使再大,福报还是小,这个福报是被心量给缩小的;反之,如果心量无限大,遍法界虚空界,一毫之善,这个功德都无量无边,能成佛。成佛之后,九界攸归,这个攸当所字讲,就是九界众生所归依的,这就是佛。九法界是佛以下的众生,包括六道众生,还有六道以上的声闻、缘觉、菩萨,这九界众生,都归依佛。这是把「财散则民聚」讲到极处,这个民是指九界众生;这个财散,是讲用一毫之善施与法界众生。你看看,在乎我们的一念,这一念如果能想到尽虚空遍法界众生,竟然能得到九法界的民众都共同归仰。所以讲「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这是讲到究竟圆满,也就是说,慎德慎到圆满,明德、性德圆满的开显。

  从这里可以看到,儒家和佛家讲的道理其实是一样的,而我们所领悟的、所得到的利益,在乎我们的心量。如果我们用分别执着去学《大学》,《大学》就成了世间法,那我们得到的利益就有限,就像这里讲到的,「财散则民聚」,民是人民,有多少人民?大概我们这个地区的人民,就这么点点,利益就是这么小。假如我们把心量扩大,用大乘圆教的心量,那这里的民就不是现前这个地区的人民,是尽虚空遍法界九法界的众生,而你得到的受用,就是你得到的财,也是无量无边的,那是你的性德起用,这个用是无方大用。所以,慎德而后有人,有人这个人是九界众生;有人此有土,这个土是一真法界、华藏世界、极乐世界,乃至尽虚空遍法界,你都得到;有土此有财,财是自性当中无量的福德,福德庄严;而这个福德有用,有财此有用,这个用是你能够广度一切有情众生的无方大用,情与无情同圆种智。

  你看,《大学》经文还是一样的经文,朱子的解释跟蕅益大师解释就不一样,你的心量大小不同,你领悟的境界就不一样,而道理相通。所以世法、出世间法,其理一也,它不二的,在乎什么?心量大小不同,在乎觉迷不同。迷就是有妄想分别执着,这就成了世间法;觉了,觉悟了,没有妄想分别执着,这就是出世法,这是大乘圆教。所以蕅益大师这里给我们解释,真叫做妙笔生花,就用《大学》的经文,用世间法的文字,开显圆教第一义谛,太殊胜了,然后我们才能体会到「圆人说法,无法不圆」的道理。

用户评论
挥一挥手 不带走一片云彩
国学经典推荐

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原文解释翻译

古诗国学经典诗词名句成语诗人周易起名关于本站免责声明

Copyright © 2016-2024 guoxue.hkz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海阔国学 版权所有

山ICP备190020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