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国学经典

养育华夏儿女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

作者:佚名 全集:大学 来源:网络 [挑错/完善]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关键词:大学

解释翻译
[挑错/完善]

  这一段为我们说明,能齐家必定能治国。朱子对这一句的解释说,「身修,则家可教矣,孝、弟、慈,所以修身而教于家者也。然而国之所以事君、事长,使众之道,不外乎此。此所以家齐于上,而教成于下也」。朱夫子给我们解释,为什么说治国必先齐其家?治国就是使国家安定,现在我们领导人提倡的构建和谐社会,必先从齐家开始,齐家就是使家整齐。一个家能够上下整齐、和谐,社会、国家也就和谐。因为家是国家、社会的单位、细胞。所以,要想国治,必须使每个家庭都能够和谐。

  而和谐家庭,必须要自己身修。自己德行修好了,也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你做到,你一定能够为这个家做好榜样,使家庭上下都能像您一样去努力的提升德行,能够上下同心,因此家也就齐了。齐家之法没有别的,就是用教育。具体来讲,这个教育就是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家里上下都能够知伦理、明道德、信因果,那么自然也能够断恶修善、能够相亲相爱,各人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家岂能有不齐之理?朱子跟我们讲,「孝、弟、慈,所以修身而教于家者也」。这个孝就是孝敬父母,悌就是兄友弟恭,慈就是对儿女、对晚辈的慈爱。在家里,家风、家道是什么?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这个孝悌是根本。《论语》里面讲的,「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一个家能够有孝悌,这一家人就是仁人,仁爱的人。仁人合在一起,当然就能和睦,真正能做到自己谦卑而对别人尊重、敬爱、关怀、照顾、帮助,而且是无条件的帮助。在家里,每一个人都有一分责任教好一家,如何教好?只要自己好好的修身就行,能够把孝、悌、慈做到,你就能够修身而教育家了。教育是所谓上行而下效,你自己做好了,就能够带动家庭,这叫齐家。

  当然,一个家里最重要的是家长,他必须自己先做到,先用身教,然后言教就能服人。如果自己没做到,想要教导别人,难,人家不服。很多的父母会抱怨自己的儿女难教,不听话、不孝顺、不懂礼貌、没有爱心、不知感恩,甚至会有叛逆。要知道,儿女是父母教出来的,父母对儿女成长的作用是最大的。所以,我们与其抱怨儿女不孝,不如好好反过头来,真正自己去修身,修身而后才能教育家。自己能够修身、齐家,你教化的力量慢慢向外波及,这是经文讲的,『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和谐社会,人人有责。我们如何来帮助构建和谐社会?就是靠自己修身齐家,这就是帮助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还是要用教育,正如《礼记.学记》里面讲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学,最重要的是有榜样。社会由家庭组成,要有家庭的榜样。我们能不能够从我家做起,构建和谐家庭?你能够构建和谐家庭,你就能够构建和谐社会。而反之,自己不能构建和谐家庭,那就是经文里讲的,你自己家都不可教,教不好,你能够去教人吗?无之,没有这个道理。所以,每个公民都有义务把自己的家和谐起来,推动和谐社会,这个人便是这里讲的君子。君子不一定是国家领导人,国家领导人固然对教化全国老百姓有很重要的力量,但是,每一个人都是可以这样实现的。

  譬如说,我们看到十九岁的刘霆,在家里非常贫穷的情况下,能够背着母亲大学,亲自伺候母亲。他母亲患尿毒症,他边上学,边打工挣钱来照顾母亲,天天给她做饭,照顾生活,甚至帮她打针,给她吃药。自己非常的节约,甚至节约到营养不良,可是念念就想到让母亲能够把病治好。十九岁的年轻人,能够有这样真纯的孝心,感动了社会,使社会许多热心人士慷慨解囊帮助他,后来使他母亲能够得到免费的换肾手术,恢复健康。他的事迹感动了全中国的青少年,多少个家庭都受到他这种孝心的感动而起了变化。这就是什么?自己虽然没有出到家外,只是做分内的事情,可是自己无形中成教于国,把伦理道德的教育就普及到全国了。现代的媒体发达,传播速度很快,只要真有个好榜样,一下子就能够普及到全国,乃至全世界,这样的教化的力量,在古时候人是想不到的。我们现在如果真有心效法圣贤,齐家、治国、平天下,不用去心外求法,只需要自己努力修身,你的事迹自然能够感化国人。

  这里讲,『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这是把在家里修成的德行扩展,从家走出社会,在工作岗位上还是用孝悌慈的品德,没有多增加一点什么。我们能够对父母、对长辈有孝心,自然能够对领导(君就是领导)有忠心,对自己的工作能够认真负责。这是什么?孝心扩展,移孝作忠,你自然对国家对人民就有那种爱心。所以孝心跟忠心是一不是二。

  在二00六年三月份,胡锦涛主席提出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八荣八耻。当时,我记得八荣八耻刚提出来之后,山西省大同市就请我去做个报告,谈谈自己对八荣八耻学习的体会,在大同做了次演讲,三个小时,听众大概有六百人。事后,这个光盘送到中央党校领导听了、看了,也觉得这样的报告非常生动。他说,很少能看到政治思想的报告,能够感动台下这么多人流眼泪。所以,他们就在中央党校闭路电视台里面播放。播了以后,跟我讲,说现场录像的效果并不算是特别好,邀我到北京特别又录制了一次,讲了五个小时。后来挂在中央党校的网站上面,给他们做为学习八荣八耻的参考。我这次的演讲谈八荣八耻,主要是从孝道开解。要知道,八荣八耻这八荣,其实跟古代的八德是相对应的,而八德里面是以孝为本。所以,要真正落实八荣八耻,让这种道德观念、这种社会主义荣辱观能够深入人心,必须要从孝道来深入。因为什么?一切的荣辱观、一切的道德,都是基于一种爱心,而爱心的原点,是五伦里面讲到的「父子有亲」,这是孝德。

  孝,它讲一体。你看孝字是老字头,下面是个子字底。说明什么?老一代和子一代是一体,这是父子有亲,这个亲没有界限。我们从婴儿对他父母的那种感情和他父母对婴儿的感情,就能体会到什么叫父子有亲。父母跟儿女之间完全是没有隔阂的,纯真的爱心,无条件的爱心。只要我们能把这种爱心保持一生不变,而且能够扩展,对一切人都是用这种爱心,你就成为圣人。所以孟子说,「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尧舜是大圣大贤,他们的德行不外乎就是孝悌之道,他们能做到圆满,这是根本。没有这个根,什么道德都像浮萍一样,只有表面好看,没有根柢,不能长久。

  像八荣八耻,第一条「以热爱祖国为荣」,第二条「以服务人民为荣」,这是爱国爱民,这是忠心。古人讲,忠臣出孝子之门。什么人才能真正爱国爱民?他必定是孝顺父母的。《孝经》上讲得好,孔子说,「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你想想,一个人连父母都不爱、都不尊敬,他会去爱别人、会去尊敬别人,这可能吗?父母是对我们恩德最大的,我们如果对他们不能爱敬,怎么会有真心去爱敬他人?夫子讲,这叫做悖礼、悖德,违背道德、违背礼仪,不合乎理的。爱国爱民,这属于爱他人,首先要基于爱亲的基础上。所以,必须要先提倡孝道,然后八荣八耻才能落实。八荣八耻落实,和谐社会就落实了。这就是所谓的「孝者,所以事君也」。

  「弟者,所以事长也」。悌是讲长幼之间互相关怀和尊敬。做弟弟的对兄长能够恭顺,那么他在自己的岗位上也能恭顺领导、恭顺长上,如果在学校,这位学生也能够恭顺老师。所以,师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所有的这些德行都是孝悌的展开。

  「慈者」,慈是慈爱,这里是讲上对下、长辈对晚辈的那种关怀。父慈子孝,父母能够爱儿女,这个是天性;儿女对父母孝顺,也是天性。所谓「父子之道,天性也」,天性就是没人教的,自己与生俱来的品德。父母关爱儿女,如果能够把爱儿女的心扩展,爱一切百姓,如果你是个领导,你能爱你的部属;你是个老师,你能爱你的学生;你在这个团体里面是位领袖,你就应该以父母爱儿女这样的心爱自己的跟随者。这「使众」,就是让自己的部属、下属为你工作。能够让他甘心情愿为你工作,你必须要爱他们,你以父母之心对他们,他们就像你的儿女一样那么孝敬你。这种德都是天性,只要你肯付出爱,别人就会以爱来回报你。

  所以,朱子解释当中说,「国之所以事君、事长、使众之道,不外乎此」。此,就是讲孝悌慈这三种品德。做为一个国家的领导人,他如果有孝悌慈,他便是深得民心的领导人。他能够爱民,民众也就爱他。他能够忠于职守,能够以孝心、以恭顺之心事奉长上,他自然也就得到长上的信任。孝悌慈以外,没有别的道德,所有的道德都是孝悌慈的展开、扩展和延伸。教育,也就是要教这个。朱子在白鹿洞书院做过一篇开示,告诉我们,中华传统圣学的纲要就是五伦关系。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伦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谓「人无伦外之人,学无伦外之学」,教育的内容不外乎此。而五伦当中最重要的便是父子有亲,这是根本的根本。一个家庭能够树立起孝悌之风,以孝悌传家,这便是朱子所谓的「所以家齐于上,而教成于下也」。

  像范仲淹先生,他自己是个孝子。他拜别母亲去求学,非常的用功,以苦为师,刻苦来求学,考上进士,然后将他母亲接回家来奉养。对父母有敬爱、有孝顺,他便能够对国家、对人民有爱心,所以能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遗余力的为国家、为朝廷、为百姓造福,出将入相。除了自己本职工作以外,还把自己所有的俸禄捐出来,利用业余时间弘扬传统的文化和教育,办义学,培养人才。到他自己去世的时候,家里都布施得干干净净,甚至连买棺材的钱都拿不出来。

  他能够以孝悌的德行修身,他的儿子也是如此。他儿子范纯仁先生,在父亲年老在家的时候照顾父亲,朝廷仰慕范纯仁先生的德行学问,聘请他出来做官。一般人遇到这种机会,那还不高兴得睡都睡不着。但是范纯仁先生婉言拒绝了,他说,「岂可重于禄食而轻去父母?」父母年老在堂,「父母在,不远游」,首要任务尽孝,而自己的功名利禄摆在次要地位。后来,范仲淹先生去世,范纯仁又照顾自己的兄长范纯佑,也是当朝廷聘他出来的时候,他婉言谢绝。直到后来,范纯仁先生把孝悌的义务都尽到了,朝廷再次聘请他出来,他才出来。出来之后,做到了宰相。所以,一个人有宰相的命,怎么拒绝都拒绝不掉。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君子知天命,他的志趣不在功名利禄,而在道德仁义,所以乐得作君子。为什么?他有道德仁义。而功名富贵,命里该有的,他也会有,不该有的,求也求不到,那何不乐得做个君子?小人就冤枉做了小人,为什么?小人只求功名富贵,不求道德仁义,甚至牺牲道德仁义去争取功名富贵。结果,功名富贵如果命里没有,他也得不到,他只能得到命里该有的,不需要牺牲道德仁义也能得到。结果小人失去了道德仁义,也得不到命里额外的功名富贵,这叫内外双失,这不是冤枉吗?

  范仲淹先生这种孝悌传家、仁爱传家,我们看到他真正教成于下。不仅教化了当世的国民,而且,宋朝之后世世代代,多少人都仰慕、学习、效法他的风范。一直到今天,子孙绵延不绝。范先生的德行,福荫千年的子孙,不仅福荫自己家的子孙,全国人都得他的益处。这个益处,就是他的教育。教成于下,这个下也有后代的意思,下一代,代代都在传这种孝悌慈的家风。这就是所谓的齐家而后就可以治国。

  蕅益大师的批注非常简练,就一句话,说「一一都从修身上说来,玩三个所以字,绝不费力」。这是龙点睛,告诉我们,治国必先齐家,而齐家必先修身。能够成教于家、成教于国,没有别的,一一都从修身上得来。除了修身之外,没有别的工作。修身,经文里举出孝、悌、慈三桩事情来代表,说「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这三个「所以」里头的味道很深,我们要细细的玩味。事君、事长、使众,这是讲到治国的事情。而想要治国,只需要自己落实孝悌慈便可以,绝不用再费多余的力气。你就想想,自己身修好了,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所以,君子立足于修身之本,不会向外贪求什么,这叫知本。

用户评论
挥一挥手 不带走一片云彩
国学经典推荐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原文解释翻译

古诗国学经典诗词名句成语诗人周易起名关于本站免责声明

Copyright © 2016-2024 guoxue.hkz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海阔国学 版权所有

山ICP备190020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