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关键词:大学
这是讲到齐家在修身。朱子解释『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这个之字当于字讲,就是于其所亲爱而辟焉。这个辟当偏字讲,也就是说,当我们有所亲爱的时候,就会产生偏颇,有偏私身就不修,家也就不能齐。底下都是这么说,如果有所『贱恶』,轻贱或者是厌恶,对这些我们也就有偏颇;如果对所敬畏的人或者事或者物,我们也会产生偏颇;对所『哀矜』的,就是可怜他、怜悯他的,也会产生偏颇;对所『敖惰』的,就是傲慢他、轻慢他、怠慢他的,我们也会有所偏颇。所以这个之就是当于字讲,辟就是当偏字讲。
汉朝的郑玄,他解释这个之和辟,讲法不一样。他讲这个之当适字讲,适应的适,古时候适字是作往字的意思,就是你往哪里去,这个辟当譬喻的譬字讲。也就是说,「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就是当我们看到别人有德行就对他亲爱,我们要回过头来想想自己,这个辟是能近取譬那个譬,就是回过头来拿自己跟他比一比,我们有没有他那种令人亲爱的德行。所以赶紧要自己修德,能够使人也亲爱于我。他这个解释就不一样,所以关键词是两个,一个之字,一个辟字。贱恶也是如此,当看到我们所贱恶的人,轻贱厌恶的人,我们想想他有什么恶行,反观自己有没有,如果有,我们自己也会遭人轻贱厌恶。看见别人有令人敬畏的这些方面,我们也反观自照,如果我们也希望别人敬畏我们,我们也要向他学习。哀矜、敖惰,都是这样。当我们哀矜别人的时候,他肯定有值得我可怜的地方,让我生起怜悯心,我们也反观自己,如果希望别人也可怜我们,来帮助我们,我们也需要有这方面的这些状况。敖惰,当我们傲慢、轻视别人的时候,也反观自己,如果我们也像他那样,我们岂不是也被人轻慢?所以,这些都是什么?以人为镜,而后修其身,修身之后齐家。
他讲的这个,这郑玄的解释固然有他的道理,但是我们这里还是要取朱子的解释,因为这个跟蕅益大师的解释是一脉相承下来,相通的。朱子是把之字当于字讲,辟当偏字讲,当我们有所亲爱的时候,譬如说我们爱某人、爱某物,我们会不会起偏颇的心?由于心偏颇,心也就不正了,心不正,身也就不能修,因而家也不能齐了。所以,有所贱恶、有所畏敬、有所哀矜、有所敖惰,这些心都不正,都不能够达到正心。
在历史上我们也看到这样的例子。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当人自己有所亲爱的时候,他这个心就没处在正位上。清朝还没建国的时候,当时明朝末年,朝廷面临着李自成起义,带兵准备进入京师,大兵压境了。北部,清兵也要入关了。当时镇守山海关的明朝将领是吴三桂,当时吴三桂,明朝想他效忠,李自成也想把他招降,清兵也想笼络他,吴三桂处在这么个局面,他是员大将。吴三桂带兵来救山海关的时候,明朝崇祯皇帝已经上吊死了,李自成把吴三桂的父亲给抓住,羁押起来,然后写信招降吴三桂。当时吴三桂已经心里有动摇,想归顺李自成,准备把大明江山交给李自成。可是后来听闻李自成的一个部将把吴三桂的一个爱妾陈圆圆给霸占了,他就非常的生气,立刻就决定将清兵引入关内,跟清兵合在一起把李自成给灭掉。这就是什么?吴三桂请清兵入关,他也就归降了清兵,后来成为清朝的平西王。
这是什么?他冲冠一怒为红颜,当他有所亲爱的时候,他心就不正。结果后世人都批评他是个不忠不孝的人,投降满清。所以,当我们有所亲爱,而能够保持不用情绪来指导我们的行为,还是用理智,这就是最起码要做到的心正。许多父母在教育儿女上也会犯这种毛病,因为爱自己的儿女,结果没有想到要用正确的方法教导儿女。所谓爱之足以害之,因为溺爱儿女,造成儿女很多不良的习气,所谓娇生惯养,反而害了他的前途。这就是什么?因为有所亲爱,心就偏颇。
之其所贱恶而辟焉,在历史上也有这么个典故。当我们轻贱一个人、厌恶一个事,也会产生偏颇的行为。在《三国志.简雍传》里面记载这么个故事,当时刘备下令禁酒,说所有人的家里不可以制作酒。结果有个官员在一个地方查到有一家家里有酒具,就是造酒的、酿酒的这些器具,于是就要给他治罪。这搞得满城风雨,这是大家都畏惧莫须有的罪名,人心就有点慌乱。简雍是刘备的一个部下,他知道这样做不仅没有达到禁酒的效果,反而会使民心不定,不利于朝政。但是要怎么样建议刘备?也不能够反对,戒酒令已经下了,你马上反对,这不等于跟皇上对着干吗?
所以,有一次简雍跟刘备一起出行,见到路上有个男子和一个女人一起在走路,简雍马上向刘备报告说,我们发现这个男子准备强暴这个女子。刘备说,你怎么见得?你得拿出证据。简雍说,因为他是个男的。刘备说,不能因为他是个男的,你就说他会犯这个罪。简雍就说,那我们抓住这个有酒具的人,他虽然有酒具,我们也不能够马上给他定他犯了戒酒令。刘备恍然大悟,就赦免了被捉拿的人。这是什么?有所轻贱、有所厌恶的时候,我们轻贱一个人、厌恶一桩事情,像厌恶酒,也容易产生偏颇的行为。
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也有这么个例子。在唐朝,唐高宗李治,他是唐太宗第九个儿子,他被立为太子的时候就跟武则天有染,后来唐太宗去世之后,李治就把武则天封为皇后。武则天是位非常有谋略、手腕也非常厉害的女人。当时武后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打击很多反对她的人,结果使朝廷里头很多大臣都很不甘心。有位官员叫上官仪,也是位忠臣,见到这种局面,就秘密的向唐高宗建议把武后给废掉。结果这事情还在计划当中的时候被武后知道了。武后就立即来找唐高宗,这时候正好看到唐高宗这份要废除武后的计划。武后就质问,这是谁的主意?高宗因为对于武后很敬畏,虽然也想要废除她,但是他没有这个魄力。由于畏敬,所以就马上给自己开脱,他说,这都是因为上官仪给我的计策。结果武后就要求高宗下诏,把上官仪满门抄斩。因为唐高宗李治对武则天武后的敬畏,结果他这个心就偏颇,造成自己的忠臣灭门之灾。之后政权也就逐步操纵在武后手中。后来高宗去世之后,武则天最后自己自称皇帝,这是我们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女皇帝。这是所谓有所畏敬就有偏私了,心就不正。
有所哀矜而辟焉,《伊索寓言》里面也讲到个故事,讲农夫与蛇。在冬天,有个农夫发现地上有条蛇冻僵了,就很可怜牠,所以把牠放在自己怀里,用自己的体温来温暖牠。结果蛇后来苏醒过来,竟然把这个恩人咬了一口,这是条毒蛇,最后使农夫丧命。这农夫临死前说,我怎么能怜悯恶人?我应该受恶报。这是什么?他有所哀矜,光想到怜悯蛇的时候,就忘记了蛇的危害性,这是心没有智慧。所以,如果能够怜悯牠,救牠,但是不为牠所害,这就是智慧。
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敖惰是傲慢、轻视他人。这个人有傲慢心,他也就偏颇。在东晋时代,有位将领叫谢万,很有才气,但是他喜欢炫耀自己。他的哥哥叫谢安,比他稳重。后来谢万做了将军,统兵打仗,因为谢万常常自命清高,看不起人,而且在炫耀的同时还会轻贱人。就是袁了凡先生所说的,「常以才智盖人,直心直行,轻言妄谈」,这就是谢万的毛病。他的哥哥劝他,你身为元帅,应该多安抚部下,让部下都能够欢喜。你要恭敬他们,不能够轻贱他们。你的这些战功都是靠部下帮你成就的,所以你应该请他们多吃饭,多来抚慰他们。谢万他就勉强接受,于是就请这些部下来吃饭。结果谢万平时讲惯了那些自我炫耀、轻贱别人的话,在宴会上都不知道怎么样去抚慰大家,想了半天才挤出一句,还拿着一个铁如意指着别人讲,说你们都是劲卒。劲是强劲,卒是士卒,把将领说成是士卒,把人家讲低了。他本来是想赞叹别人,结果这话一说出来,就变成轻贱别人,将领们都非常的气愤。所以到最后,真正打仗的时候,跟敌军交战,还没打,这些将领统统都撤走,谢万就大败。因为战败,所以被罢免为庶人。这就是什么?他因为心里有傲慢,轻贱别人,心就失其正,他身也就不修,他家也就不齐,他也就不能够统帅自己的部下。
所以亲爱、贱恶、畏敬、哀矜、敖惰这五者,朱夫子讲,「五者,在人本有当然之则。然常人之情惟其所向而不加审焉,则必陷于一偏而身不修矣」。这里提到的这五个方面的情感,朱熹讲,人人本来都有的。那我们可以见到,朱子完全是以世间人的标准,他没有让我们把这些情感断除掉。要知道,这些情感统统都属于烦恼,亲爱属于贪,贪爱,贱恶属于瞋,畏惧属于恐惧,哀矜、敖惰都是属于烦恼。这些烦恼,当然一般人都会有,朱子这里讲的,只是常人有这种情感、有这些烦恼的时候,他不加以审查、不加以克制,所以就会陷于一偏,心就偏颇。偏颇就不正了,心不正就身不修。儒家是讲这些烦恼要控制,它没有要求我们断。譬如说,「欲不可纵,傲不可长」,这些是什么?它讲的这些烦恼,欲望是烦恼,你不要纵欲就行了,你要克制住,不要放纵它。你有傲慢,这里讲的敖惰,敖惰不能增长,你要克制。它没有说断。但是佛门里面讲,这些烦恼必须断除,如果不断除,根还在的话,我们就不能真正做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