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国学经典

养育华夏儿女

邯郸道上

清代 / 宋荦
古诗原文
[挑错/完善]

邯郸道上起秋声,古木荒祠野潦清2。

多少往来名利客3,满身尘土拜卢生4。

译文翻译
[请记住我们 海阔国学 guoxue.hkzww.com]

邯郸古道上刮起了瑟瑟秋风,

古木荒寺前的积水寒冷凄清。

道上来往的不少追名逐利客,

满身尘土在膜拜梦中的卢生。

注释解释

(1)邯郸:古都邑,县名。周、秦、汉时为黄河北岸最大的商业中心,亦为中原交通要冲。故址在今河北省邯郸市西南。距市中心约4公里

(2)荒祠:荒废的祠庙。野潦(lǎo):野外的积水。

(3)名利客:追名逐利的人。

(4)卢生:唐沈既济小说《枕中记》的人物,卢生于邯郸邸舍遇道士吕翁,自叹穷困,吕翁乃授之枕,以入梦。生梦中历尽富贵荣华。及醒,客舍主人炊黄粱尚未熟。后因以喻富贵终归虚幻或欲望破灭。

创作背景

《邯郸道上》是清代诗人宋荦创作的一首七绝。这首诗正以自然之凄清历史之虚无反衬人间追名逐利而终归黄粱一梦的可笑闹剧,于是邯郸古道上的秋色人情成了古代中国历史文化心态的一个缩影,作者构思之深刻,诗笔之冷峻,也正体现在这里。“拜卢生”一“拜”字,可谓境界全出,说明古往今来无数名利客都在步卢生之后尘,陷于虚幻的富贵梦中而不自醒,一“拜”字还活画出痴迷而虔诚的人间众生相。

邯郸不仅是中国古代中原的交通要冲,也是黄河北岸的商贾辐辏之地,历史文化在这里交汇,折射出多少世态人心,诗人身行古道,油然而生历史人生之慨叹,是为作诗之缘起。古木荒祠,本是历史的遗踪,它在当年,或许是伟人业绩、先祖功绩的见证,但历史与时间的长河终于湮没了过去的一切,昔日神像牌位前的俎豆香火早已消歇,所有的神圣功德惊人伟业均已被人们所忘怀。 作者来到古代的繁华之地邯郸,漫步于荒凉的古道之上,写下了该诗。

诗文赏析
[搜索 海阔国学 即可回访本站]

时值秋天,萧瑟的气氛充斥全诗,并巧借了“黄粱梦”的典故,达到讽刺的效果。

“邯郸道上起秋声,古墓荒祠野潦清。”开首二句从表面看是绾合题目描绘景色,但暗中却包含着咏史之意。物换星移,春秋代序,邯郸古道又到了金凤摧折的时光,秋色秋声“凄凄切切,呼号愤发”,“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欧阳修《秋声赋》)。它充溢于天地宇宙,弥漫于六合四野,一派肃杀凄凉,广袤的原野上,只有阅尽沧桑的古树,被人弃置的祠堂,一汪清冷的碧水,点缀这荒原寥廓的古道秋色。但是,作者在这二句中的寓意,并非仅仅是悲秋而已。邯郸古道上的兴衰际遇变迁存亡只留下凄切号发的秋声与被人遗弃的古树废祠。

作者正是怀着这种深沉的人生历史之悲慨,转入对眼前人间社会众生相的描写,与自然之凄清肃杀与历史之绵渺虚无相比,古道上南来北往的人流确实如此热闹非凡,他们不惜背井离乡客游在外,他们栖栖遑遑,熙熙攘攘,或为名来,或为利往,尽管一路劳顿满身风尘,然自古而今,曾无已时。“多少往来名利客”,是诗人无限感慨之词,而“满身尘土拜卢生”更是作者指迷起顽的主旨所在。卢生之典,最早出于东晋干宝《搜神记》之“卢汾梦入蚁穴”,尔后又见诸刘义庆《幽明录》之“焦湖庙祝”。唐代文学家沈既济据此写成传奇小说《枕中记》,这个流传久远的故事说的是在邯郸的一个客店中,少年卢生因功名未就,郁郁寡欢,叹息不已。道士吕翁看到后,便从囊中取出一枕,给卢生垫在脑后以使入睡。卢生熟睡后做了个青云直上,飞黄腾达的美梦,正当他在梦中尽享天上人间的荣华富贵之时,却被人唤醒,自己睁眼一看,发现仍睡在简陋的客店之中,而店老板所蒸的黄粱小米饭尚未熟透。这个故事比喻人生功名富贵之短暂虚幻。但世上又有多少人能明白道士之苦心,参破其中之机关。

往日的赵国都城,如今已经衰败不堪。这里曾经是许多英雄豪杰奋斗过、创造过丰功伟绩的地方。由于社会的变化、人世的沧桑,这一切早已无影无踪。这古木荒祠,既是历史变迁的表征,也是它的见证。看到这些,热衷名利的人应该大彻大悟。但是,实际并非如此。“多少往来名利客,满身尘土拜卢生”。邯郸道上仍然有许多人为了追逐名利,游宦四方,来往不停地奔波着。尽管他们浑身沾满了尘土,还是不顾疲倦地去拜谒卢生。作者委婉地表达出,其实名利富贵只是黄粱梦而已。

作者介绍
[挑错/完善]

宋荦 : 宋荦(1634年~1714年),字牧仲,号漫堂、西陂、绵津山人,晚号西陂老人、西陂放鸭翁。汉族,归德府(今河南商丘)人。诗人、画家、政治家。后雪苑六子之一。宋荦与王士祯、施润章等人同称...[详细]

宋荦的名句
你可能喜欢
用户评论
挥一挥手 不带走一片云彩
国学经典推荐

邯郸道上古诗原文翻译赏析-宋荦

古诗国学经典诗词名句成语诗人周易起名关于本站免责声明

Copyright © 2016-2024 guoxue.hkz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海阔国学 版权所有

山ICP备190020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