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国学经典
养育华夏儿女
搜索一下
手机版
首页
国学经典
古诗
诗词名句
诗人
成语大全
四书五经
四大名著
千字文
论语
周易
大学
中庸
唐诗
周易起名
当前位置:
海阔国学
>
国学经典
>
黄帝内经
>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中医理论著作,对后世中医学理论的奠定有深远的影响。相传是黄帝与岐伯、雷公、伯高、俞跗、少师、鬼臾区、少俞等多位大臣讨论医学的记述,在四库全书中为子部医家类。《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生僻字 233个 黄帝内经生字合集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素问·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素问·阴阳别论篇第七
素问·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素问·五藏生成论篇第十
素问·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素问·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素问·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素问·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素问·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素问·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素问·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素问·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素问·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素问·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素问·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素问·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素问·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素问·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素问·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素问·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素问·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素问·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素问·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素问·热论篇第三十一
素问·刺热篇第三十二
素问·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素问·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素问·疟论篇第三十五
素问·刺疟篇第三十六
素问·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素问·咳论篇第三十八
素问·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素问·腹中论篇第四十
素问·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素问·风论篇第四十二
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
素问·痿论篇第四十四
素问·厥论篇第四十五
素问·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素问·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素问·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素问·脉解篇第四十九
素问·刺要论篇第五十
素问·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素问·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素问·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素问·针解篇第五十四
素问·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素问·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素问·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素问·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素问·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素问·骨空论篇第六十
素问·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素问·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
素问·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素问·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素问·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素问·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素问·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
素问·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
素问·刺法论篇第七十二
素问·本病论篇第七十三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素问·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
素问·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
素问·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
素问·徵四失论篇第七十八
素问·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
素问·方盛衰论篇第八十
素问·解精微论八十一
灵枢·九针十二原篇第一
灵枢·本输篇第二
灵枢·针解篇第三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第四
灵枢·根结篇第五
灵枢·寿夭刚柔篇第六
灵枢·官针篇第七
灵枢·本神篇第八
灵枢·终始篇第九
灵枢·经脉篇第十
灵枢·经别篇第十一
灵枢·经水篇第十二
灵枢·经筋篇第十三
灵枢·骨度篇第十四
灵枢·五十营篇第十五
灵枢·营气篇第十六
灵枢·脉度篇第十七
灵枢·营卫生会篇第十八
灵枢·四时气篇第十九
灵枢·五邪篇第二十
灵枢·寒热病篇第二十一
灵枢·病狂篇第二十二
灵枢·热病篇第二十三
灵枢·厥病篇第二十四
灵枢·病本篇第二十五
灵枢·杂病篇第二十六
灵枢·周痹篇第二十七
灵枢·口问篇第二十八
灵枢·师传篇第二十九
灵枢·决气篇第三十
灵枢·肠胃篇第三十一
灵枢·平入绝谷篇第三十二
灵枢·海论篇第三十三
灵枢·五乱篇第三十四
灵枢·胀论篇第三十五
灵枢·五癃津液别篇第三十六
灵枢·五阅五使篇第三十七
灵枢·逆顺肥瘦篇第三十八
灵枢·血结论篇第三十九
灵枢·阴阳清浊篇第四十
灵枢·阴阳系日月篇第四十一
灵枢·病传篇第四十二
灵枢·淫邪发梦篇第四十三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第四十四
灵枢·外揣篇第四十五
灵枢·五变篇第四十六
灵枢·本藏篇第四十七
灵枢·禁服篇第四十八
灵枢·五色篇第四十九
灵枢·论勇篇第五十
灵枢·背俞篇第五十一
灵枢·卫气篇第五十二
灵枢·论痛篇第五十三
灵枢·天年篇第五十四
灵枢·逆顺篇第五十五
灵枢·五味篇第五十六
灵枢·水胀篇第五十七
灵枢·贼风篇第五十八
灵枢·卫气失常篇第五十九
灵枢·玉版篇第六十
灵枢·五禁篇第六十一
灵枢·动输篇第六十二
灵枢·五味论篇第六十三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第六十四
灵枢·五音五味篇第六十五
灵枢·百病始生篇第六十六
灵枢·行针篇第六十七
灵枢·上隔篇第六十八
灵枢·忧患无言篇第六十九
灵枢·寒热篇第七十
灵枢·邪客篇第七十一
灵枢·通天篇第七十二
灵枢·官能篇第七十三
灵枢·论疾诊尺篇第七十四
灵枢·刺节真邪篇第七十五
灵枢·卫气行篇第七十六
灵枢·九宫八风篇第七十七
灵枢·九针论篇第七十八
灵枢·岁露论篇第七十九
灵枢·大惑论篇第八十
灵枢·痈疽篇第八十一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乃问于天师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耶,将天数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
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数,能有子乎。
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
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陷脉为瘘,留
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
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故阳畜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泻,
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
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癖为痔;因而大饮,则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
黄帝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
岐伯对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藏,邪气发病。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
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支。
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故冬不按跷,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
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此平人
故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
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
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
帝曰:五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
岐伯曰:有。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藏;其味苦,其类火,其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土,其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类金,其畜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溪;其味咸,其类水,其
故善为脉者,谨察五藏六府,一逆一从,阴阳、表里、雌雄之纪,藏之心意,合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藏府,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
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帝曰:法阴阳奈何?
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
帝曰:调此二者奈何?
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年四十而阴气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
帝曰:何以然?
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清阳上天,浊阴
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
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府;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
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
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
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
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
帝曰:愿闻三阴。
岐伯曰: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其冲在下,名曰太阴,太阴根起于
阴阳(雩重chòng)(雩重chòng),积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
黄帝问曰: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
岐伯对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脉有阴阳,知阳者知
所谓阴者,真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
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
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生死之期。
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别于阳者,知病忌时,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
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
凡持真脉之藏脉者,肝至悬绝急,十八日死;心至悬绝,九日死;肺至悬绝,十二
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
曰: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厥,腨㾓 [yùn];其传为索泽,其传为
曰: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心掣,其传为隔。
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风厥。
二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
三阴三阳发病,为偏枯萎易,四肢不举。
鼓一阳曰钩,鼓一阴曰毛,鼓阳胜急曰弦,鼓阳至而绝曰石,阴阳相过曰溜。
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鸣。
阴之所生,和本曰和。是故刚与刚,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淖则刚柔不和,经
死阴之属,不过三日而死,生阳之属,不过四日而死。所谓生阳死阴者,肝之心
结阳者,肿四支。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阴阳结斜,多阴少
阴搏阳别,谓之有子。阴阳虚,肠澼死。阳加于阴,谓之汗。阴虚阳搏,谓之崩
三阴俱搏,二十日夜半死;二阴俱搏,十三日夕时死;一阴俱搏,十日死;三阳俱搏
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
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
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孰知其原?窘乎哉!消者瞿瞿,孰知其要?闵闵之当,孰者为
黄帝曰:善哉!余闻精光之道,大圣之业,而宣明大道。非斋戒择吉日,不敢受
黄帝问曰:余闻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人以九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
岐伯对曰:昭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
帝曰:余已闻天度矣,愿闻气数何以合之?
岐伯曰: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
帝曰:余已闻六六九九之会也,夫子言积气盈闰,愿闻何谓气?请夫子发蒙解惑
岐伯对曰:昭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
帝曰:余已闻天度矣,愿闻气数何以合之?
岐伯曰: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
帝曰:余已闻六六九九之会也,夫子言积气盈闰,愿闻何谓气?请夫子发蒙解惑
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
帝曰:请遂闻之。
岐伯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
帝曰:五运之始,如环无端,其太过不及何如?
岐伯曰:五气更立,各有所胜,盛虚之变,此其常也。
帝曰:平气何如?
岐伯曰:无过者也。
帝曰:太过不及奈何?
岐伯曰:在经有也。
帝曰:何谓所胜?
岐伯曰: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得五行时之胜,
帝曰:何以知其胜?
岐伯曰:求其至也,皆归始春。未至而至,此谓太过,则薄所不胜,而乘所胜也
帝曰:有不袭乎?
岐伯曰:苍天之气,不得无常也。气之不袭,是谓非常,非常则变矣。
帝曰:非常而变奈何?
岐伯曰:变至则病,所胜则微,所不胜则甚,因而重感于邪则死矣,故非其时则
帝曰:善。余闻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天地之运,阴阳之化,其于万物,孰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灵问,请陈其方。草
帝曰:脏象何如?
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
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已上为格阳。寸口
心之和、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
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
五藏之气:故色见青如草兹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台者死,赤如血者死,白
色味当五藏:白当肺、辛,赤当心、苦,青当肝、酸,黄当脾、甘,黑当肾、咸
诸脉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诸筋者,皆属于节;诸血者,皆属于心
诊病之始,五决为纪,欲知其始,先建其母。所谓五决者,五脉也。
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徇蒙招尤,目冥耳
夫脉之小、大、滑、涩、浮、沉,可以指别;五藏之象,可以类推;五藏相音可以
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虑
凡相五色之奇脉,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者,皆不死也。面
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脏,或以肠胃为脏,或以为腑。敢问更相反,
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
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藏主?
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藏气;气
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
黄帝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
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
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
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洌。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
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
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瘘厥寒
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
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
岐伯对曰:往石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
帝曰:善。余欲临病人,观死生,决嫌疑,欲知其要,如日月光,可得闻乎?
岐伯曰:色脉者,上帝之所贵也,先师之所传也。上古使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
中古之治,病至而治之汤液,十日,以去八风五痹之病,十日不已,治以草苏草
帝曰:愿闻要道。
岐伯曰:治之要极,无失色脉,用之不惑,治之大则。逆从倒行,标本不得,亡
帝曰:余闻其要于夫子矣!夫子言不离色脉,此余之所知也。
岐伯曰:治之极于一。
帝曰:何谓一?
岐伯曰:一者因问而得之。
帝曰:奈何?
岐伯曰: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帝曰:善。
黄帝问曰:为五谷汤液及醪醴,奈何?
岐伯对曰: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坚。
岐伯曰:此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时,故能至坚也。
帝曰:上古圣人作汤液醪醴,为而不用,何也?
岐伯曰: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夫上古作汤液,故为而弗服也。
帝曰:今之世不必已,何也?
岐伯曰: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镵石、针艾治其外也。
帝曰: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
岐伯曰:神不使也。
帝曰:何谓神不使?
岐伯曰:针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坏神去,荣卫不
帝曰:夫病之始生也,极微极精,必先入结于皮肤。今良工皆称曰病成,名曰逆
岐伯曰: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此之谓也。
帝曰:其有不从毫毛而生,五藏阳以竭也,津液充郭,其魄独居,孤精于内,气
岐伯曰:平治于权衡,去宛陈莝,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以复其形。开鬼
黄帝问曰:余闻揆奇恒所指不同,用之奈何?
岐伯曰:揆度者,度病之浅深也。奇恒者,言奇病也。请言道之至数,五色脉变
容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其色见浅者,汤液主治,十日已;其见深者,必齐
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上为逆,下为从;女子右为逆,左为从;男子左为逆,
搏脉痹躄,寒热之交。脉孤为消气;虚泄为夺血。孤为逆,虚为从。行奇恒之法
黄帝问曰:诊要何如?
岐伯对曰: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三月、四月,天气正
故春刺散俞,及与分理,血出而上,甚者传气,间者环也。夏刺络俞,见血而止
春刺夏分,脉乱气微,入淫骨髓,病不能愈,令人不嗜食,又且少气;春刺秋分
夏刺春分,病不愈,令人解堕;夏刺秋分,病不愈,令人心中欲无言,惕惕如人
秋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惕然欲有所为,起而忘之;秋刺夏分,病不已,令人益
冬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欲卧不能眠,眠而有见;冬刺夏分,病不愈,气上,发
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脏。中心者,环死;中脾者,五日死;中肾者,七日死;中肺者
帝曰:愿闻十二经脉之终奈何?
岐伯曰: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瘛疭,其色白,绝汗乃出,出则死矣。
黄帝问曰:平人何如?
岐伯对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
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曰少气。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曰
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春胃微弦曰平
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鬲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盛喘数绝
欲知寸口太过与不及。寸口之脉中手短者,曰头痛。寸口脉中手长者,曰足胫痛
臂多青脉,曰脱血。尺脉缓涩,谓之解惰,安卧。脉盛,谓之脱血。尺涩脉滑,
颈脉动喘疾咳,曰水。目裹微肿,如卧蚕起之状,曰水。溺黄赤,安卧者,黄疸
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
脉有逆从四时,未有脏形,春夏而脉瘦,秋冬而脉浮大,命曰逆四时也。风热而
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
太阳脉至,洪大以长;少阳脉至,乍数乍疏,乍短乍长;阳明脉至,浮大而短。
夫平心脉来,累累如连珠,如循琅玕,曰心平,夏以胃气为本;病心脉来,喘喘
平肺脉来,厌厌聂聂,如落榆荚,曰肺平,秋以胃气为本;病肺脉来,不上不下
平肝脉来,弱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春以胃气为本;病肝脉来,盈实
平脾脉来,和柔相离,如鸡践地,曰脾平,长夏以胃气为本;病脾脉来,实而盈
平肾脉来,喘喘累累如钩,按之而坚,曰肾平,冬以胃气为本;病肾脉来,如引
黄帝问曰:春脉如弦,何如而弦?
岐伯对曰: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软弱轻虚而
帝曰:何如而反。
岐伯曰: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
帝曰:春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巅疾;其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
帝曰:善。夏脉如钩,何如而钩?
岐伯曰: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
岐伯曰:其气来盛去亦盛,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盛去反盛,此谓不及,
帝曰:夏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淫;其不及,则令人烦心,上见欬唾,下
帝曰:善。秋脉如浮,何如而浮?
岐伯曰:秋脉者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气来,轻虚以浮,来
岐伯曰:其气来,毛而中央坚,两傍虚,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毛而微,
帝曰:秋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过则令人逆气而背痛,愠愠然;其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欬,
帝曰:善。冬脉如营,何如而营?
岐伯曰:冬脉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气来,沉以搏,故曰
岐伯曰:其气来如弹石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其去如数者,此谓不及,病在中
帝曰:冬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过,则令人解㑊[yì],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其不及,则令人心悬如
帝曰:善。四时之序,逆从之变异也,然脾脉独何主。
岐伯曰:脾脉者土也,孤藏以灌四傍者也。
帝曰:然则脾善恶,可得见之乎。
岐伯曰: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
帝曰:恶者何如可见。
岐伯曰:其来如水之流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如鸟之喙者,此谓不及,病在中
帝曰:夫子言脾为孤藏,中央土以灌四傍,其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四支不举;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名曰重强。
帝瞿然而起,再拜而稽首曰:善。吾得脉之大要,天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
黄帝曰:五藏相通,移皆有次,五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不治,法三月若六月
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也,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
然其卒发者,不必治于传,或其传化有不以次,不以次入者,忧恐悲喜怒,令不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身热脱肉破䐃[jiǒ
急虚身中卒至,五藏绝闭,脉道不通,气不往来,譬如堕溺,不可为期。其脉绝
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
黄帝曰:见真藏曰死,何也。
岐伯曰:五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藏之本也,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
黄帝曰: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形气
所谓逆四时者,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其至皆悬绝沉涩者
病热脉静,泄而脉大,脱血而脉实,病在中脉实坚,病在外,脉不实坚者,皆难
黄帝曰:余闻虚实以决死生,愿闻其情。
岐伯曰:五实死,五虚死。
帝曰:愿闻五实五虚。
岐伯曰: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谓五实。脉细,皮寒,气少,
帝曰:其时有生者,何也。
岐伯曰: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此其候也。
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博大,不可胜数。余愿闻要道,以属子孙,传
岐伯对曰:妙乎哉问也!此天地之至数。
帝曰:愿闻天地之至数,合于人形,血气通,决死生,为之奈何?
岐伯曰: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
帝曰:何谓三部。
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
帝曰:中部之候奈何?
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
帝曰:上部以何候之。
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
帝曰:以候奈何?
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
帝曰:决死生奈何?
岐伯曰: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气相
帝曰:何以知病之所在。
岐伯曰: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
帝曰:冬阴夏阳奈何?
岐伯曰:九候之脉,皆沉细悬绝者为阴,主冬,故以夜半死。盛躁喘数者为阳,
帝曰:其可治者奈何?
岐伯曰:经病者治其经,孙络病者治其孙络血,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经络。其病
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
岐伯对曰: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
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太阳藏独至,厥喘虚气逆,是阴不足阳有余也,表里当俱泻,取之下俞,阳明藏
帝曰:太阳藏何象。
岐伯曰:象三阳而浮也。
帝曰:少阳藏何象。
岐伯曰:象一阳也,一阳藏者,滑而不实也。
帝曰:阳明藏何象。
岐伯曰:象大浮也,太阴藏搏,言伏鼓也。二阴搏至,肾沉不浮也。
黄帝问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何如而从,何如而逆,得失之意,愿闻其
岐伯对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藏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主夏
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禁当风。肝病者
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禁温食热衣
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禁温食饱食湿
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长夏,起于秋,禁寒饮食寒衣
病在肾,愈在春,春不愈,甚于长夏,长夏不死,持于秋,起于冬,禁犯焠㶼
夫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胜而甚,至于所生而持
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盳盳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
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
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瘈,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
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腨胻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
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肺
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
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为
五精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
五藏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谓五恶。
五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
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
五病所发: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
五邪所乱: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搏阳则为巅疾,搏阴则为瘖,阳入之
五邪所见: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名曰阴
五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藏所藏。
五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谓五主。
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
五脉应象: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是谓五藏之脉。
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
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足阴阳也。
欲知背俞,先度其两乳间,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已,即以两隅相拄也,乃举
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形苦志
刺阳明出血气,刺太阳,出血恶气,刺少阳,出气恶血,刺太阴,出气恶血,刺
黄帝问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君
岐伯对曰:夫盐之味咸者,其气令器津泄;弦绝者,其音嘶败;木敷者,其叶发
帝曰:余念其痛,心为之乱惑,反甚其病,不可更代,百姓闻之,以为残贼,为
岐伯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
帝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月有小大,日有
岐伯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
帝曰:愿闻其道。
岐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众脉不见,众
帝曰:何如而虚?何如而实?
岐伯曰:刺虚者须其实,刺实者须其虚,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远近
黄帝问曰:用针之服,必有法则焉,今何法何则?
岐伯对曰:法天则地,合以天光。
岐伯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是故天温日明,
帝曰:星辰八正何候?
岐伯曰:星辰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八正者,所以候八风之虚邪以时至者也。
帝曰:善。其法星辰者,余闻之矣,愿闻法往古者。
岐伯曰:法往古者,先知针经也。验于来今者,先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以候
帝曰:余闻补泻,未得其意。
岐伯曰:泻必用方,方者,以气方盛也,以月方满也,以日方温也,以身方定也
帝曰:妙乎哉论也。合人形于阴阳四时,虚实之应,冥冥之期,其非夫子孰能通
岐伯曰:请言形、形乎形、目冥冥,问其所病,索之于经,慧然在前,按之不得
帝曰:何谓神?
岐伯曰: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
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九篇,夫子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篇,余尽通其意矣。经
岐伯对曰: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
帝曰:不足者补之,奈何?
岐伯曰: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
帝曰:候气奈何?
岐伯曰:夫邪去络入于经也,舍于血脉之中,其寒温未相得,如涌波之起也,时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此攻邪也,疾出以去盛血,而复其真气,此邪新客,溶溶未有定处也,
帝曰:善。然真邪以合,波陇不起,候之奈何?
岐伯曰:审扪循三部九候之盛虚而调之,察其左右上下相失及相减者,审其病藏
黄帝问曰:何谓虚实?
岐伯对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帝曰:虚实何如?
岐伯曰:气虚者肺虚也,气逆者足寒也,非其时则生,当其时则死。余藏皆如此
帝曰:何谓重实?
岐伯曰:所谓重实者,言大热病,气热脉满,是谓重实。
帝曰:经络俱实何如?何以治之?
岐伯曰:经络皆实,是寸脉急而尺缓也,皆当治之,故曰滑则从,涩则逆也。夫
帝曰:络气不足,经气有余,何如?
岐伯曰:络气不足,经气有余者,脉口热而尺寒也,秋冬为逆,春夏为从,治主
帝曰:经虚络满,何如?
岐伯曰:经虚络满者,尺热满,脉口寒涩也,此春夏死秋冬生也。
帝曰:治此者奈何?
岐伯曰: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
帝曰:何谓重虚?
岐伯曰:脉气上虚尺虚,是谓重虚。
帝曰:何以治之?
岐伯曰:所谓气虚者,言无常也。尺虚者,行步恇然。脉虚者,不象阴也。如此
帝曰:寒气暴上,脉满而实何如?
岐伯曰:实而滑则生,实而逆则死。
帝曰:脉实满,手足寒,头热,何如?
岐伯曰:春秋则生,冬夏则死。脉浮而涩,涩而身有热者死。
帝曰:其形尽满何如?
岐伯曰:其形尽满者,脉急大坚,尺涩而不应也,如是者,故从则生,逆则死。
帝曰:何谓从则生,逆则死?
岐伯曰:所谓从者,手足温也;所谓逆者,手足寒也。
帝曰:乳子而病热,脉悬小者何如?
岐伯曰:手足温则生,寒则死。
帝曰: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者,脉何如?
岐伯曰: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缓则生,急则死。
帝曰:肠澼便血何如?
岐伯曰:身热则死,寒则生。
帝曰:肠澼下白沫何如?
岐伯曰:脉沉则生,脉浮则死。
帝曰:肠下脓血何如?
岐伯曰:脉悬绝则死,滑大则生。
帝曰:肠澼之属,身不热,脉不悬绝何如?
岐伯曰:滑大者曰生,悬涩者曰死,以藏期之。
帝曰:癫疾何如?
岐伯曰:脉搏大滑,久自已;脉小坚急,死不治。
帝曰:癫疾之脉,虚实何如?
岐伯曰:虚则可治,实则死。
帝曰:消瘅虚实何如?
岐伯曰:脉实大,病久可治;脉悬小坚,病久不可治。
帝曰:形度骨度脉度筋度,何以知其度也?
帝曰:春亟治经络;夏亟治经输;秋亟治六府;冬则闭塞,闭塞者,用药而少针
腹暴满,按之不下,取手太阳经络者,胃之募也,少阴俞去脊椎三寸傍五,用员
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隔塞闭绝,
黄帝曰:黄疸暴痛,癫疾厥狂,久逆之所生也。五藏不平,六府闭塞之所生也。
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
岐伯对曰: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
帝曰:愿闻其异状也。
岐伯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故犯
帝曰:脾病而四支不用何也?
岐伯曰:四支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
帝曰:脾不主时何也?
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
帝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
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
黄帝问曰:足阳明之脉病,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钟鼓不为动,闻木音
岐伯对曰: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土也,故闻木音而惊者,土恶木也。
帝曰:善。其恶火何也?
岐伯曰:阳明主肉,其脉血气盛,邪客之则热,热甚则恶火。
帝曰:其恶人何也?
岐伯曰:阳明厥则喘而惋,惋则恶人。
帝曰:或喘而死者,或喘而生者,何也?
岐伯曰:厥逆连藏则死,连经则生。
帝曰:善。病甚则弃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数日,逾垣上屋,所上之处,
岐伯曰:四支者,诸阳之本也,阳盛则四支实,实则能登高也。
帝曰:其弃衣而走者,何也?
岐伯曰:热盛于身,故弃衣欲走也。
帝曰:其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歌者,何也?
岐伯曰:阳盛则使人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不欲食,不欲食,故妄走也。
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
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
帝曰:愿闻其状。
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
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藏脉,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
帝曰: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何也?
岐伯曰: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
帝曰:善。治遗奈何?
岐伯曰: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矣。
帝曰:病热当何禁之?
岐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帝曰:其病两感于寒者,其脉应与其病形何如?
岐伯曰: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二日则阳
帝曰:五藏已伤,六府不通,荣卫不行,如是之后,三日乃死,何也?
岐伯曰: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其血气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气乃尽,故死
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勿
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
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壬
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用俛仰,腹满泄
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热争则喘欬,痛走胸膺
肾热病者,先腰痛胻痠,苦喝数饮,身热,热争则项痛而强,胻寒且痠,足下热
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
诸治热病,以饮之寒水,乃刺之;必寒衣之,居止寒处,身寒而止也。
热病先胸胁痛,手足躁,刺足少阳,补足太阴,病甚者为五十九刺。热病始手臂
太阳之脉,色荣颧骨,热病也,荣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时而已。与厥阴脉争见
热病气穴:三椎下间主胸中热,四椎下间主鬲中热,五椎下间主肝热,六椎下间
黄帝问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
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
帝曰:愿闻其说。
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
帝曰:有病身热汗出烦满,烦满不为汗解,此为何病?
岐伯曰:汗出而身热者,风也;汗出而烦满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风厥。
岐伯曰:巨阳主气,故先受邪;少阴与其为表里也,得热则上从之,从之则厥也
岐伯曰:表里刺之,饮之服汤。
帝曰:劳风为病何如?
岐伯曰:劳风法在肺下,其为病也,使人强上冥视,唾出若涕,恶风而振寒,此
岐伯曰:以救俛仰。巨阳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咳出青黄涕
帝曰:有病肾风者,面胕[fū]痝[máng]然,壅害于言,可刺不?
岐伯曰:虚不当刺,不当刺而刺,后五日其气必至。
帝曰:其至何如?
岐伯曰:至必少气时热,时热从胸背上至头,汗出,手热,口干苦渴,小便黄,
岐伯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也。小便
帝曰:何以言?
岐伯曰:水者阴也,目下亦阴也,腹者至阴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肿也
黄帝问曰:人身非常温也,非常热也,为之热而烦满者何也?
岐伯对曰:阴气少而阳气胜,故热而烦满也。
帝曰: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气也,寒从中生者何?
岐伯曰:是人多痹气也,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
帝曰:人有四支热,逢风寒如炙如火者,何也?
岐伯曰:是人者,阴气虚,阳气盛,四支者阳也,两阳相得,而阴气虚少,少水
帝曰:人有身寒,汤火不能热,厚衣不能温,然不冻栗,是为何病?
岐伯曰:是人者,素肾气胜,以水为事;太阳气衰,肾脂枯不长;一水不能胜两
帝曰:人之肉苛者,虽近衣絮,犹尚苛也,是谓何疾?
岐伯曰:荣气虚卫气实也,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且
帝曰:人有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有不得卧而息无音者;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
岐伯曰: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足三阳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
黄帝问曰:夫痎疟皆生于风,其蓄作有时者何也?
岐伯对曰: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慄鼓颔,腰脊俱痛,寒去则
帝曰:何气使然?愿闻其道。
岐伯曰: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也。阳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阳
此皆得之夏伤于暑,热气盛,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此荣气之所舍也。此令
帝曰:其间日而作者何也?
岐伯曰:其气之舍深,内薄于阴,阳气独发,阴邪内著,阴与阳争不得出,是以
帝曰:善。其作日晏与其日早者,何气使然?
岐伯曰:邪气客于风府,循膂而下,卫气一日一夜大会于风府,其明日日下一节
帝曰:夫子言卫气每至于风府,腠理乃发,发则邪气入,入则病作。今卫气日下
岐伯曰:此邪气客于头项循膂而下者也,故虚实不同,邪中异所,则不得当其风
帝曰:善。夫风之与疟也,相似同类,而风独常在,疟得有时而休者何也?
岐伯曰:风气留其处,故常在,疟气随经络沉以内薄,故卫气应乃作。
帝曰:疟先寒而后热者,何也?
岐伯曰:夏伤于大暑,其汗大出,腠理开发,因遇夏气凄沧之水寒,藏于腠理皮
帝曰:先热而后寒者,何也?
岐伯曰:此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故先热而后寒也,亦以时作,名曰温疟。其但
帝曰:夫经言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今热为有余,寒为不足。夫疟者之寒,
岐伯曰:经言无刺熇[hè]熇[hè]之热,无刺浑浑之脉,无刺漉漉之汗,故为其病
帝曰:善。攻之奈何?早晏何如?
岐伯曰:疟之且发也,阴阳之且移也,必从四末始也。阳已伤,阴从之,故先其
帝曰:疟不发,其应何如?
岐伯曰:疟气者,必更盛更虚,当气之所在也,病在阳,则热而脉躁;在阴,则
帝曰:时有间二日或至数日发,或渴或不渴,其故何也?
岐伯曰:其间日者,邪气与卫气客于六府,而有时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数日乃
帝曰:论言夏伤于暑,秋必病疟。今疟不必应者,何也?
岐伯曰:此应四时者也。其病异形者,反四时也。其以秋病者寒甚,以冬病者寒
帝曰:夫病温疟与寒疟而皆安舍,舍于何藏?
岐伯曰:温疟者,得之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则阳气大发,邪气不
帝曰:瘅疟何如?
岐伯曰:瘅疟者,肺素有热。气盛于身,厥逆上冲,中气实而不外泄,因有所用
黄帝问曰:五藏六府,寒热相移者何?
岐伯曰:肾移寒于肝,痈肿少气。脾移寒于肝,痈肿筋挛。肝移寒于心,狂隔中
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肝移热于心,则死。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肺移热于
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糜。小肠移热于
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
岐伯对曰: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
帝曰:何以异之?
岐伯曰:肺咳之状,而咳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心咳之状,则心痛,喉中介介如
帝曰:六府之咳奈何?安所受病?
岐伯曰:五藏之久咳,乃移于六府。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
岐伯曰:治藏者治其俞,治府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
黄帝问曰:余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
岐伯再拜稽首对曰:何道之问也?
帝曰:愿闻人之五藏卒痛,何气使然?
岐伯对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
帝曰: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
岐伯曰: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踡,缩踡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
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薄则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寒气稽留,炅气从
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
寒气客于侠脊之脉,则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无益也。
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
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
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泣脉急,
厥气客于阴股,寒气上及少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阴股。
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
寒气客于五藏,厥逆上泄,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气复反则生
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
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
帝曰:所谓言而可知者也。视而可见奈何?
岐伯曰:五藏六府,固尽有部,视其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此所
帝曰:扪而可得奈何?
岐伯曰:视其主病之脉,坚而血及陷下者,皆可扪而得也。
帝曰:善。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
岐伯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
黄帝问曰: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此为何病?
岐伯对曰:名为鼓胀。
岐伯曰:治之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已。
帝曰:其时有复发者何也?
岐伯曰:此饮食不节,故时有病也。虽然其病且已,时故当病,气聚于腹也。
帝曰:有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支清
岐伯曰: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
帝曰:治之奈何?复以何术?
岐伯曰:以四乌骨一藘茹二物并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为后饭,饮
帝曰: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此为何病?可治不?
岐伯曰:病名曰伏梁。
帝曰:伏梁何因而得之?
岐伯曰: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
帝曰:何以然?
岐伯曰:此下则因阴,必下脓血,上则迫胃脘,生鬲,侠胃脘内痈,此久病也,
帝曰:人有身体髀股䯒[héng] 皆肿,环齐而痛,是为何病?
岐伯曰:病名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著于肓,肓之原在齐下,故环齐
帝曰:夫子数言热中消中,不可服高梁芳草石药,石药发瘨,芳草发狂。夫热中
岐伯曰:夫芳草之气美,石药之气悍,二者其气急疾坚劲,故非缓心和人,不可
帝曰:不可以服此二者,何以然?
岐伯曰:夫热气慓悍,药气亦然,二者相遇,恐内伤脾,脾者土也而恶木,服此
帝曰:善。有病膺肿颈痛胸满腹胀,此为何病?何以得之?
岐伯曰:名厥逆。
岐伯曰:灸之则瘖,石之则狂,须其气并,乃可治也。
岐伯曰:阳气重上,有余于上,灸之则阳气入阴,入则瘖,石之则阳气虚,虚则
帝曰:善。何以知怀子之且生也?
岐伯曰:身有病而无邪脉也。
帝曰:病热而有所痛者何也?
岐伯曰:病热者,阳脉也,以三阳之动也,人迎一盛少阳,二盛太阳,三盛阳明
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刺其郄中太阳正经出血,春无见血。
少阳令人腰痛,如以针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顾,刺少阳成骨之
阳明令人腰痛,不可以顾,顾如有见者,善悲,刺阳明于䯒[héng] 前三痏,上下
足少阴令人腰痛,痛引脊内廉,刺少阴于内踝上二痏,春无见血,出血太多,不
厥阴之脉,令人腰痛,腰中如张弓弩弦;刺厥阴之脉,在腨踵鱼腹之外,循之累
解脉令人腰痛,痛引肩,目然,时遗溲,刺解脉,在膝筋肉分间郄外廉之横脉出
解脉令人腰痛如引带,常如折腰状,善恐,刺解脉在郄中结络如黍米,刺之血射
同阴之脉,令人腰痛,痛如小锤居其中,怫然肿;刺同阴之脉,在外踝上绝骨之
阳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怫然肿;刺阳维之脉,脉与太阳合腨下间,去地一尺
会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漯漯然汗出,汗干令人欲饮,饮已欲走,刺直阳之脉
昌阳之脉,令人腰痛,痛引膺,目䀮[huāng]䀮[huāng]然,甚则反折,舌卷不能言
散脉,令人腰痛而热,热甚生烦,腰下如有横木居其中,甚则遗溲;刺散脉,在
肉里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则筋缩急;刺肉里之脉为二痏,在太阳之外
腰痛侠脊而痛至头,几几然,目䀮[huāng]䀮[huāng]欲僵仆,刺足太阳郄中出血。
腰痛上寒,不可顾,刺足阳明;上热,刺足太阴;中热而喘,刺足少阴。大便难
腰痛引少腹控䏚[miǎo],不可以仰。刺腰尻交者,两髁胂上。以月生死为痏数,
黄帝问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
岐伯对曰: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
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眥,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
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
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以季夏戊己伤于邪者为脾
风中五藏六府之俞,亦为藏府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风气循风府而
帝曰:五藏风之形状不同者何?愿闻其诊及其病能。
岐伯曰: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皏[pěng]然白,时咳短气,昼日则差,暮则甚
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善怒吓,赤色,病甚则言不可快,诊在口,其色赤
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色微苍,嗌干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
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怠惰,四支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诊在鼻上,
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痝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tái],隐曲不利,诊
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鬲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䐜[chēn]胀,食
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至其风日,
漏风之状,或多汗,常不可单衣,食则汗出,甚则身汗,喘息恶风,衣常濡,口
泄风之状,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干,上渍其风,不能劳事,身体尽痛则寒。
黄帝问曰:痹之安生?
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
帝曰:其有五者何也?
岐伯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
帝曰:内舍五藏六府,何气使然?
岐伯曰:五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
凡痹之客五藏者,肺痹者,烦满喘而呕;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
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淫气喘息,痹聚在肺;淫
帝曰:痹,其时有死者,或疼久者,或易已者,其故何也?
岐伯曰:其入藏者死,其留连筋骨间者疼久,其留皮肤间者易已。
帝曰:其客于六府者何也?
岐伯曰:此亦其食饮居处,为其病本也。六府亦各有俞,风寒湿气中其俞,而食
帝曰:以针治之奈何?
岐伯曰:五藏有俞,六府有合,循脉之分,各有所发,各随其过,则病瘳也。
帝曰:荣卫之气,亦令人痹乎?
岐伯曰: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藏,洒陈于六府,乃能入于脉也。故循
帝曰:善。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其故何也?
岐伯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
帝曰:夫痹之为病,不痛何也?
岐伯曰: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
黄帝问曰:五藏使人痿何也?
岐伯对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
帝曰:何以得之?
岐伯曰:肺者,藏之长也,为心之盖也;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则发肺鸣,鸣则
帝曰:何以别之?
岐伯曰:肺热者色白而毛败,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肝热者色苍而爪枯,脾热者
帝曰:如夫子言可矣,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
岐伯曰:阳明者,五藏六府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
岐伯曰: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
黄帝问曰:厥之寒热者何也?
岐伯对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
帝曰:热厥之为热也,必起于足下者何也?
岐伯曰:阳气起于足五指之表,阴脉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故阳气盛则足下
帝曰:寒厥之为寒也,必从五指而上于膝者何也?
岐伯曰:阴气起于五指之里,集于膝下而聚于膝上,故阴气盛,则从五指至膝上
帝曰:寒厥何失而然也?
岐伯曰: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秋
帝曰:热厥何如而然也?
岐伯曰:洒入于胃,则络脉满而经脉虚;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阴气虚则阳气
帝曰:厥或令人腹满,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远至一日乃知人者何也?
岐伯曰:阴气盛于上则下虚,下虚则腹胀满;阳气盛于上,则下气重上,而邪气
帝曰:善。愿闻六经脉之厥状病能也。
岐伯曰:巨阳之厥,则肿首头重,足不能行,发为眴[xuàn] 仆;阳明之厥,则癫
太阴厥逆, 䯒[héng]急挛,心痛引腹,治主病者;少阴厥逆,虚满呕变,下泄清
手太阴厥逆,虚满而咳,善呕沫,治主病者;手心主、少阴厥逆,心痛引喉,身
黄帝问曰:人病胃脘痈者,诊当何如?
岐伯对曰:诊此者当候胃脉,其脉当沉细,沉细者气逆,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则
帝曰:善。人有卧而有所不安者何也?
岐伯曰:藏有所伤,及精有所之寄则安,故人不能悬其病也。
帝曰:人之不得偃卧者何也?
岐伯曰:肺者藏之盖也,肺气盛则脉大,脉大则不得偃卧,论在《奇恒阴阳》中
帝曰:有病厥者,诊右脉沉而紧,左脉浮而迟,不然病主安在?
岐伯曰:冬诊之,右脉固当沉紧,此应四时,左脉浮而迟,此逆四时,在左当主
帝曰:何以言之?
岐伯曰:少阴脉贯肾络肺,今得肺脉,肾为之病,故肾为腰痛之病也。
帝曰:善。有病颈痈者,或石治之,或针灸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
岐伯曰:此同名异等者也。夫痈气之息者,宜以针开除去之;夫气盛血聚者,宜
帝曰: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
岐伯曰:生于阳也。
帝曰:阳何以使人狂?
岐伯曰:阳气者,因暴折而难决,故善怒也,病名曰阳厥。
帝曰:何以知之?
岐伯曰:阳明者常动,巨阳少阳不动,不动而动大疾,此其候也。
岐伯曰:夺其食即已。夫食入于阴,长气于阳,故夺其食即已。使之服以生铁洛
帝曰:善。有病身热解墯,汗出如浴,恶风少气,此为何病?
岐伯曰:病名曰酒风。
岐伯曰:以泽泻,术各十分,麋衔五分,合,以三指撮,为后饭。
所谓深之细者,其中手如针也,摩之切之,聚者坚也,博者大也。《上经》者,
黄帝问曰:人有重身,九月而瘖,此为何也?
岐伯对曰:胞之络脉绝也。
岐伯曰:胞络者系于肾,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故不能言。
岐伯曰:无治也,当十月复。《刺法》曰:无损不足,益有余,以成其疹,然后
帝曰: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是为何病?
岐伯曰:病名曰息积,此不妨于食,不可灸刺,积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
岐伯曰:病名曰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著于肓,肓之原在齐下,故
帝曰:人有尺脉数甚,筋急而见,此为何病?
岐伯曰:此所谓疹筋,是人腹必急,白色黑色见,则病甚。
帝曰: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此安得之?名为何病?
岐伯曰: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病
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
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
帝曰:有病口苦,取阳陵泉,口苦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
岐伯曰:病名曰胆瘅。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此人者,数谋虑
帝曰:有癃者,一日数十溲,此不足也。身热如炭,颈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
岐伯曰:病在太阴,其盛在胃,颇在肺,病名曰厥,死不治。此所谓得五有余二
帝曰:何谓五有余二不足?
岐伯曰:所谓五有余者,五病之气有余也;二不足者,亦病气之不足也。今外得
帝曰:人生而有病巅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
岐伯曰: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
帝曰:有病痝然如有水状,切其脉大紧,身无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名
岐伯曰:病生在肾,名为肾风。肾风而不能食,善惊,惊已,心气痿者死。
肝满肾满肺满皆实,即为肿。肺之雍,喘而两胠满;
肝雍,两胠满,卧则惊,不得小便;肾雍,脚下至少腹满,胫有大小,髀䯒[hé
心脉满大,痫瘛筋挛;肝脉小急,痫瘛筋挛;肝脉骛,暴有所惊骇,脉不至若瘖
肾脉小急,肝脉小急,心脉小急,不鼓皆为瘕。
肾肝并沉为石水,并浮为风水,并虚为死,并小弦欲惊。
肾脉大急沉,肝脉大急沉,皆为疝。心脉搏滑急为心疝,肺脉沉搏为肺疝。
三阳急为瘕,三阴急为疝,二阴急为痫厥,二阳急为惊。
脾脉外鼓,沉为肠澼,久自已。肝脉小缓为肠澼,易治。肾脉小搏沉,为肠澼下
胃脉沉鼓濇,胃外鼓大,心脉小坚急,皆鬲偏枯。男子发左,女子发右,不瘖舌
脉至而搏,血衄身热者死,脉来悬钩浮为常脉。
脉至如喘,名曰暴厥。暴厥者,不知与人言。脉至如数,使人暴惊,三四日自已
脉至浮合,浮合如数,一息十至以上,是经气予不足也,微见九十日死;脉至如
脉至如偃刀,偃刀者,浮之小急,按之坚大急,五藏菀熟,寒热独并于肾也,如
太阳所谓肿腰脽[shuí]痛者,正月太阳寅,寅太阳也,正月阳气出在上,而阴气
少阳谓心胁痛者,言少阳盛也,盛者心之所表也。九月阳气尽而阴气盛,故心胁
阳明所谓洒洒振寒者,阳明者午也,五月盛阳之阴也,阳盛而阴气加之,故洒洒
太阴所谓病胀者,太阴子也,十一月万物气皆藏于中,故曰病胀;所谓上走心为
少阴所谓腰痛者,少阴者,肾也,十月万物阳气皆伤,故腰痛也。所谓呕咳上气
厥阴所谓颓疝,妇人少腹肿者,厥阴者辰也,三月阳中之阴,邪在中,故曰颓疝
黄帝问曰:愿闻刺要。
岐伯对曰: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过之则内伤,不及则生
是故刺毫毛腠理无伤皮,皮伤则内动肺,肺动则秋病温疟,淅淅然寒慄。
刺皮无伤肉,肉伤则内动脾,脾动则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胀烦,不嗜食。
刺肉无伤脉,脉伤则内动心,心动则夏病心痛。
刺脉无伤筋,筋伤则内动肝,肝动则春病热而筋弛。
刺筋无伤骨,骨伤则内动肾,肾动则冬病胀腰痛。
刺骨无伤髓,髓伤则销铄胻酸,体解㑊[yì]然不去矣。
黄帝问曰:愿闻刺浅深之分。
岐伯对曰:刺骨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脉,刺脉者无伤皮,刺皮
帝曰:余未知其所谓,愿闻其解。
岐伯曰:刺骨无伤筋者,针至筋而去,不及骨也。刺筋无伤肉者,至肉而去,不
所谓刺皮无伤肉者,病在皮中,针入皮中,无伤肉也。刺肉无伤筋者,过肉中筋
黄帝问曰:愿闻禁数。
岐伯对曰: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
刺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刺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刺中肾,六日死,其
刺跗上,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面,中溜脉,不幸为盲。刺头,中脑户,入脑
无刺大醉,令人气乱。无刺大怒,令人气逆。无刺大劳人,无刺新饱人,无刺大
刺阴股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客主人内陷中脉,为内漏、为聋。刺膝髌出液,
刺膺中陷,中肺,为喘逆仰息。刺肘中内陷,气归之,为不屈伸。刺阴股下三寸
黄帝问曰:愿闻虚实之要。
岐伯对曰:气实形实,气虚形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谷盛气盛,谷虚气虚,
帝曰:如何而反?
岐伯曰:气虚身热,此谓反也;谷入多而气少,此谓反也;谷不入而气多,此谓
气盛身寒,得之伤寒。气虚身热,得之伤暑。谷入多而气少者,得之有所脱血,
夫实者,气入也;虚者,气出也;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入实者,左手
黄帝问曰:愿闻九针之解,虚实之道。
岐伯对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
刺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乃去针也;刺虚须其实者,阳气隆至,针下热乃
帝曰:余闻九针,上应天地四时阴阳,愿闻其方,令可传于后世以为常也。
岐伯曰:夫一天、二地、三人、四时、五音、六律、七星、八风、九野,身形亦
刺家不诊,听病者言,在头,头疾痛,为藏针之,刺至骨,病已上,无伤骨肉及
阴刺,入一傍四处。治寒热。深专者,刺大藏,迫藏刺背,背俞也。刺之迫藏,
病在少腹有积,刺皮(骨盾)以下,至少腹而止;刺侠脊两傍四椎间,刺两髂季
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刺少腹两股间,刺腰髁骨间,
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刺筋上为故,刺分肉间,不可中骨也
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名曰肌痹,伤于寒湿。刺大分、小分,多发针而深之,以
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深者刺,无伤脉肉为故,
病在诸阳脉,且寒且热,诸分且寒且热,名曰狂。刺之虚脉,视分尽热,病已止
病初发,岁一发,不治月一发,不治,月四五发,名曰癫病。刺诸分诸脉,其无
病风且寒且热,炅汗出,一日数过,先刺诸分理络脉;汗出且寒且热,三日一刺
病大风,骨节重,须眉堕,名曰大风,刺肌肉为故,汗出百日,刺骨髓,汗出百
黄帝问曰:余闻皮有分部,脉有经纪,筋有结络,骨有度量。其所生病各异,别
岐伯对曰: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阳明之阳,名曰害蜚,上下同法
少阳之阳,名曰枢持,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少阳之络也,络盛则入
太阳之阳,名曰关枢,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太阳之络也。络盛则入
少阴之阴,名曰枢儒,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少阴之络也。络盛则入
心主之阴,名曰害肩,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心主之络也。络盛则入
太阴之阴,名曰关蛰,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太阴之络也。络盛则入
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
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
帝曰:夫子言皮之十二部,其生病皆何如?
岐伯曰: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
黄帝问曰:夫络脉之见也,其五色各异,青黄赤白黑不同,其故何也?
岐伯对曰:经有常色而络无常变也。
帝曰:经之常色何如?
岐伯曰:心赤,肺白、肝青、脾黄、肾黑,皆亦应其经脉之色也。
帝曰:络之阴阳,亦应其经乎?
岐伯曰:阴络之色应其经,阳络之色变无常,随四时而行也。寒多则凝泣,凝泣
黄帝问曰:余闻气穴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未知其所,愿卒闻之。
岐伯稽首再拜对曰:窘乎哉问也!其非圣帝,孰能穷其道焉!因请溢意尽言其处
帝捧手逡巡而却曰:夫子之开余道也,目未见其处,耳未闻其数,而目以明,耳
岐伯曰:此所谓圣人易语,良马易御也。
帝曰:余非圣人之易语也,世言真数开人意,今余所访问者真数,发蒙解惑,未
岐伯再拜而起曰:臣请言之,背与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与十椎及上纪,上纪者
藏俞五十穴,府俞七十二穴,热俞五十九穴,水俞五十七穴,头上五行行五,五
帝曰:余已知气穴之处,游针之居,愿闻孙络谿谷,亦有所应乎?
岐伯曰: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亦以应一岁,以溢奇邪,以通荣卫,荣卫稽留,
帝曰:善。愿闻谿谷之会也。
岐伯曰: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谿,肉分之间,谿谷之会,以行荣卫,以会
帝乃辟左右而起,再拜曰:今日发蒙解惑,藏之金匮,不敢复出,乃藏之金兰之
岐伯曰:孙络之脉别经者,其血盛而当泻者,亦三百六十五脉,并注于络,传注
足太阳脉气所发者七十八穴:两眉头各一,入发至项三寸半,傍五,相去三寸,
足少阳脉气所发者六十二穴:两角上各二,直目上发际内各五,耳前角上各一,
足阳明脉气所发者六十八穴:额颅发际傍各三,面鼽骨空各一,大迎之骨空各一
手太阳脉气所发者三十六穴:目内眥各一,目外眥各一,鼽骨下各一,耳郭上各
手阳明脉气所发者二十二穴:鼻空外廉、项上各二,大迎骨空各一,柱骨之会各
手少阳脉气所发者三十二穴:鼽骨下各一,眉后各一,角上各一,下完骨后各一
督脉气所发者二十八穴:项中央二,发际后中八,面中三,大椎以下至尻尾及傍
任脉之气所发者二十八穴:喉中央二,膺中骨陷中各一,鸠尾下三寸,胃脘五寸
冲脉气所发者二十二穴:侠鸠尾外各半寸至齐寸一,侠齐下傍各五分至横骨寸一
足少阴舌下,厥阴毛中急脉各一,手少阴各一,阴阳蹻各一,手足诸鱼际脉气所
黄帝问曰:余闻风者百病之始也,以针治之奈何?
岐伯对曰: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治在风府,调其阴阳,
大风颈项痛,刺风府,风府在上椎。
大风汗出,灸譩譆,譩譆在背下侠脊傍三寸所,厭之,令病者呼譩譆,譩譆应手
从风憎风,刺眉头。失枕,在肩上横骨间。折,使榆臂,齐肘正,灸脊中。
络季胁引少腹而痛胀,刺譩譆。
腰痛不可以转摇,急引阴卵,刺八髎与痛上,八髎在腰尻分间。
鼠瘻,寒热,还刺寒府,寒府在附膝外解营。取膝上外者使之拜,取足心者使之
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冲
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络循阴器
蹇,膝伸不屈,治其楗。坐而膝痛,治其机。立而暑解,治其骸关。膝痛,痛及
辅骨上,横骨下为楗,侠髋为机,膝解为骸关,侠膝之骨为连骸,骸下为辅,辅
水俞五十七穴者,尻上五行,行五;伏菟上两行,行五,左右各一行,行五;踝
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以年为壮数,次灸橛骨,以年为壮数,视背俞陷者灸
黄帝问曰:少阴何以主肾?肾何以主水?
岐伯对曰: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肺者,太阴也,少阴者,冬脉也,
帝曰: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
岐伯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
帝曰:诸水皆生于肾乎?
岐伯曰:肾者,牝藏也,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阴。勇而劳甚则
帝曰:水俞五十七处者,是何主也?
岐伯曰:肾俞五十七穴,积阴之所聚也,水所从出入也。尻上五行行五者,此肾
帝曰:春取络脉分肉,何也?
岐伯曰:春者木始治,肝气始生,肝气急,其风疾,经脉常深,其气少,不能深
帝曰:夏取盛经分腠,何也?
岐伯曰:夏者火始治,心气始长,脉瘦气弱,阳气留溢,热熏分腠,内至于经,
帝曰:秋取经俞,何也?
岐伯曰:秋者金始治,肺将收杀,金将胜火,阳气在合,阴气初胜,湿气及体,
帝曰:冬取井荣,何也?
岐伯曰:冬者水始治,肾方闭,阳气衰少,阴气坚盛,巨阳伏沉,阳脉乃去,故
帝曰:夫子言治热病五十九俞,余论其意,未能领别其处,愿闻其处,因闻其意
岐伯曰:头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诸阳之热逆也;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
帝曰:人伤于寒而传为热,何也?
岐伯曰:夫寒盛,则生热也。
黄帝问曰:余闻刺法言,有余泻之,不足补之,何谓有余?何谓不足?
岐伯对曰: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帝欲何问?
帝曰:愿尽闻之。
岐伯曰:神有余有不足,气有余有不足,血有余有不足,形有余有不足,志有余
帝曰:人有精气津液,四支、九窍、五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乃生百病,百
岐伯曰:皆生于五藏也。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
帝曰:神有余不足何如?
岐伯曰: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血气未并,五藏安定,邪客于形,洒淅
岐伯曰:神有余,则泻其小络之血,出血勿之深斥,无中其大经,神气乃平。神
帝曰:刺微奈何?
岐伯曰:按摩勿释,著针勿斥,移气于不足,神气乃得复。
帝曰:善。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气有余则喘咳上气,不足则息利少气。血气未并,五藏安定,皮肤微病
岐伯曰:气有余,则泻其经隧,无伤其经,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不足,则补其
岐伯曰:按摩勿释,出针视之,曰我将深之,适人必革,精气自伏,邪气散乱,
帝曰:善。血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血气未并,五藏安定,孙络水溢,则经有留血
岐伯曰:血有余,则泻其盛经出其血。不足,则视其虚经内针其脉中,久留而视
帝曰:刺留血,奈何?
岐伯曰: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
帝曰:善。形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形有余则腹胀、泾溲不利,不足则四支不用。血气未并,五藏安定,肌
岐伯曰:形有余则泻其阳经,不足则补其阳络。
岐伯曰:取分肉间,无中其经,无伤其络,卫气得复,邪气乃索。
帝曰:善。志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志有余则腹胀飧泄,不足则厥。血气未并,五藏安定,骨节有动。
岐伯曰:志有余则泻然筋血者,不足则补其复溜。
帝曰:刺未并奈何?
岐伯曰:即取之,无中其经,邪所乃能立虚。
帝曰:善。余已闻虚之形,不知其何以生!
岐伯曰:气血以并,阴阳相顷,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血
帝曰:血并于阴,气并于阳,如是血气离居,何者为实?何者为虚?
岐伯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是故气之所并为
帝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今夫子乃言血并为虚,气并为虚,是无实乎?
岐伯曰: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故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今血与气相失,故
帝曰:实者何道从来?虚者何道从去?虚实之要,愿闻其故。
岐伯曰:夫阴与阳,皆有俞会,阳注于阴,阴满之外,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
帝曰:风雨之伤人奈何?
岐伯曰: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
帝曰:寒湿之伤人奈何?
岐伯曰: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紧,荣血泣,卫气去,故曰虚。虚者
帝曰:善。阴之生实奈何?
岐伯曰:喜怒不节,则阴气上逆,上逆则下虚,下虚则阳气走之,故曰实矣。
帝曰:阴之生虚奈何?
岐伯曰:喜则气下,悲则气消,消则脉虚空,因寒饮食,寒气熏满,则血泣气去
帝曰:经言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余已闻之矣,
岐伯曰: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今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
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
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
帝曰:阳盛生外热奈何?
岐伯曰: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
帝曰:阴盛生内寒奈何?
岐伯曰: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
帝曰:阴与阳并,血气以并,病形以成,刺之奈何?
岐伯曰:刺此者,取之经隧,取血于营,取气于卫,用形哉,因四时多少高下。
帝曰:血气以并,病形以成,阴阳相顷,补泻奈何?
岐伯曰:泻实者气盛乃内针,针与气俱内,以开其门,如利其户;针与气俱出,
岐伯曰:持针勿置,以定其意,候呼内针,气出针入,针空四塞,精无从去,方
帝曰:夫子言虚实者有十,生于五藏,五藏五脉耳。夫十二经脉皆生其病,今夫
岐伯曰:五藏者,故得六府与为表里,经络支节,各生虚实,其病所居,随而调
黄帝问曰:余闻缪刺,未得其意,何谓缪刺?
岐伯对曰: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
帝曰:愿闻缪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奈何?其与巨刺何以别之?
岐伯曰: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
帝曰:愿闻缪刺奈何?取之何如?
岐伯曰: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卒心痛,暴胀,胸胁支满,无积者,刺然骨之
邪客于手少阳之络,令人喉痹舌卷,口干心烦,臂外廉痛,手不及头,刺手中指
邪客于足厥阴之络,令人卒疝暴痛,刺足大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男子立
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头项肩痛,刺足小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立已,
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气满胸中,喘息而支胠,胸中热,刺手大指、次指爪甲
邪客于臂掌之间,不可得屈,刺其踝后,先以指按之痛,乃刺之,以月死生为数
邪客于足阳蹻之脉,令人目痛从内眥始,刺外踝之下半寸所各二痏,左刺右,右
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满胀,不得前后,先饮利药,此上伤厥阴之脉,下
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耳聋,时不闻音,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
凡痹往来行无常处者,在分肉间痛而刺之,以月死生为数,用针者随气盛衰,以
邪客于足阳明之经,令人鼽衄上齿寒,足中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左
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咳而汗出,刺足小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
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嗌痛,不可内食,无故善怒,气上走贲上,刺足下中央
邪客于足太阴之络,令人腰痛,引少腹控䏚[miǎo],不可以仰息,刺腰尻之解,
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刺之从项始,数脊椎侠脊,疾按
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留于枢中痛,髀不可举,刺枢中以毫针,寒则久留针,
治诸经刺之,所过者不病,则缪刺之。
耳聋,刺手阳明,不已,刺其通脉出耳前者。
齿龋,刺手阳明,不已,刺其脉入齿中,立已。
邪客于五藏之间,其病也,脉引而痛,时来时止,视其病,缪刺之于手足爪甲上
缪传引上齿,齿唇寒痛,视其手背脉血者去之,足阳明中指爪甲上一痏,手大指
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皆会于耳中,上络左角,五络俱竭,
凡刺之数,先视其经脉,切而从之,审其虚实而调之,不调者经刺之,有痛而经
厥阴有余,病阴痹;不足病生热痹;滑则病狐疝风;濇则病少腹积气。
少阴有余,病皮痹隐轸;不足病肺痹;滑则病肺风疝;濇则病积溲血。
太阴有余,病肉痹寒中;不足病脾痹;滑则病脾风疝;濇则病积心腹时满。
阳明有余,病脉痹,身时热;不足病心痹;滑则病心风疝;濇则病积时善惊 。
太阳有余,病骨痹身重;不足病肾痹;滑则病肾风疝;濇则病积时善巅疾。
少阳有余,病筋痹胁满;不足病肝痹;滑则病肝风疝;濇则病积时筋急目痛。
是故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
帝曰:余愿闻其故。
岐伯曰:春者,天气始开,地气始泄,冻解冰释,水行经通,故人气在脉。夏者
帝曰:逆四时而生乱气奈何?
岐伯曰:春刺络脉,血气外溢,令人少气;春刺肌肉,血气环逆,令人上气;春
帝曰:善。刺五藏,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中肺三日
黄帝问曰:病有标本,刺有逆从,奈何?
岐伯对曰:凡刺之方,必别阴阳,前后相应,逆从得施,标本相移。故曰:有其
夫阴阳逆从,标本之为道也,小而大,言一而知百病之害。少而多,浅而博,可
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
夫病传者,心病先心痛,一日而咳,三日胁支痛,五日闭塞不通,身痛体重;三
肺病喘咳,三日而胁支满痛,一日身重体痛,五日而胀,十日不已,死。冬日入
肝病头目眩胁支满,三日体重身痛,五日而胀,三日腰脊少腹痛胫,三日不已,
脾病身痛体重,一日而胀,二日少腹腰脊痛胫酸,三日背(月呂)筋痛,小便闭
肾病少腹腰脊痛,䯒[héng]酸,三日背(月呂)筋痛,小便闭;三日腹胀;三日
胃病胀满,五日少腹腰脊痛,䯒[héng])酸;三日背(月呂)筋痛,小便闭;五
膀胱病小便闭,五日少腹胀,腰脊痛,䯒[héng]酸;一日腹胀;一日身体痛;二
诸病以次是相传,如是者,皆有死期,不可刺。间一藏止,及至三四藏者,乃可
黄帝问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
鬼臾区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也。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
帝曰:愿闻五运之主时也何如?
鬼臾区曰:五气运行,各终期日,非独主时也。
帝曰:请闻其所谓也。
鬼臾区曰:臣积考《太始天元册》文曰: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
帝曰:善。何谓气有多少,形有盛衰?
鬼臾区曰: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形有盛衰,谓五行之治,各有
帝曰:上下相召奈何?
鬼臾区曰: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
帝曰:上下周纪,其有数乎?
鬼臾区曰: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周天气者,六期为一备;终地纪者,五岁
帝曰:夫子之言,上终天气,下毕地纪,可谓悉矣。余愿闻而藏之,上以治民,
鬼臾区曰:至数之机,迫迮以微,其来可见,其往可追,敬之者昌,慢之者亡。
帝曰:善言始者,必会于终,善言近者,必知其远,是则至数极而道不惑,所谓
鬼臾区曰:昭乎哉问!明乎哉道!如鼓之应桴,响之应声也。臣闻之:甲己之岁
帝曰:其于三阴三阳,合之奈何?
鬼臾区曰:子午之岁,上见少阴;丑未之岁,上见太阴;寅申之岁,上见少阳;
帝曰:光乎哉道!明乎哉论!请著之玉版,藏之金匮,署曰《天元纪》。
黄帝坐明堂,始正天纲,临观八极,考建五常,请天师而问之曰:论言天地之动
鬼臾区曰: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子午之上,
岐伯曰:是明道也,此天地之阴阳也。夫数之可数者,人中之阴阳也,然所合,
帝曰:愿闻其所始也。
岐伯曰:昭乎哉问也!臣览《太始天元册》文,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黅天
帝曰:善。论言天地者,万物之上下,左右者,阴阳之道路,未知其所谓也。
岐伯曰:所谓上下者,岁上下见阴阳之所在也。左右者,诸上见厥阴,左少阴,
帝曰:何谓下?
岐伯曰:厥阴在上,则少阳在下,左阳明右太阴。少阴在上则阳明在下,左太阳
帝曰:气相得而病者,何也?
岐伯曰:以下临上,不当位也。
帝曰:动静何如?
岐伯曰: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余而复会也。
帝曰:余闻鬼臾区曰,应地者静。今夫子乃言下者左行,不知其所谓也,愿闻何
岐伯曰:天地动静,五行迁复,虽鬼臾区其上候而巳,犹不能遍明。夫变化之用
帝曰:地之为下,否乎?
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
帝曰:冯乎?
岐伯曰:大气举之也。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风以动之,湿以润之,寒以坚之,
帝曰:天地之气,何以候之?
岐伯曰:天地之气,胜复之作,不形于诊也。《脉法》曰:天地之变,无以脉诊
帝曰:间气何如?
岐伯曰:随气所在,期于左右。
帝曰:期之奈何?
岐伯曰: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不当其位者病,迭移其位者病,失守其位者
帝曰:寒暑燥湿风火,在人合之奈何?其于万物何以生化?
岐伯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其在天为玄,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其在天为燥,在地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其在天为寒,在地为
帝曰:病生之变何如?
岐伯曰:气相得则微,不相得则甚。
帝曰:主岁何如?
岐伯曰: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
黄帝问曰:呜呼!远哉,天之道也,如迎浮云,若视深渊,视深渊尚可测,迎浮
岐伯稽首再拜对曰:明乎哉问,天之道也!此因天之序,盛衰之时也。
帝曰:愿闻天道六六之节盛衰何也?
岐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纪。故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
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
帝曰:其有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太过,何也?
岐伯曰:至而至者和;至而不至,来气不及也;未至而至,来气有余也。
帝曰:至而不至,未至而至如何?
岐伯曰:应则顺,否则逆,逆则变生,变则病。
帝曰:善。请言其应。
岐伯曰:物,生其应也。气,脉其应也。
帝曰:善。愿闻地理之应六节气位何如?
岐伯曰:显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复行一步,
帝曰:何也?
岐伯曰: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
帝曰:盛衰何如?
岐伯曰: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邪则变甚,正则微。
帝曰:何谓当位?
岐伯曰:木运临卯,火运临午,土运临四季,金运临酉,水运临子,所谓岁会,
帝曰:非位何如?
岐伯曰:岁不与会也。
帝曰:土运之岁,上见太阴;火运之岁,上见少阳少阴;金运之岁,上见阳明;
岐伯曰:天之与会也。故《天元册》曰天符。
帝曰:天符岁会何如?
岐伯曰:太一天符之会也。
帝曰:其贵贱何如?
岐伯曰:天符为执法,岁位为行令,太一天符为贵人。
帝曰:邪之中也奈何?
岐伯曰:中执法者,其病速而危;中行令者,其病徐而持;中贵人者,其病暴而
帝曰:位之易也何如?
岐伯曰:君位臣则顺,臣位君则逆,逆则其病近,其害速;顺则其病远,其害微
帝曰:善。愿闻其步何如?
岐伯曰:所谓步者,六十度而有奇,故二十四步积盈百刻而成日也。
帝曰:六气应五行之变何如?
岐伯曰:位有终始,气有初中,上下不同,求之亦异也。
帝曰:求之奈何?
岐伯曰: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命曰岁立,谨候其时,气可与期
帝曰:愿闻其岁,六气始终,早晏何如?
岐伯曰:明乎哉问也!
甲子之岁,初之气,天数始于水下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二之气始于八十七刻
乙丑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二十六刻,终于一十二刻半;二之气,始于一十二刻
丙寅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五十一刻,终于三十七刻半;二之气,始于三十七刻
丁卯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七十六刻,终于六十二刻半;二之气,始于六十二刻
帝曰:愿闻其岁候何如?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日行一周,天气始于一刻,日行再周,天气始于二十六刻
帝曰:愿闻其用也。
岐伯曰: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气交。
帝曰:何谓气交?
岐伯曰: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故曰: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
帝曰:何谓初中?
岐伯曰:初凡三十度而有奇,中气同法。
帝曰:初中何也?
岐伯曰:所以分天地也。
岐伯曰:初者地气也,中者天气也。
帝曰:其升降何如?
岐伯曰: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
帝曰:愿闻其用何如?
岐伯曰: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
帝曰:善。寒湿相遘,燥热相临,风火相值,其有闻乎?
岐伯曰:气有胜复,胜复之作,有德有化,有用有变,变则邪气居之。
帝曰:何谓邪乎?
岐伯曰: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故气有
帝曰:迟速往复,风所由生,而化而变,故因盛衰之变耳。成败倚伏游乎中,何
岐伯曰: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
帝曰:有期乎?
岐伯曰:不生不化,静之期也。
帝曰:不生化乎?
岐伯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
帝曰:善。有不生不化乎?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与道合同,惟真人也。
黄帝问曰:五运更治,上应天期,阴阳往复,寒暑迎随,真邪相薄,内外分离,
岐伯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也!是明道也。此上帝所贵,先师传之,臣虽不敏
帝曰:余闻得其人不教,是谓失道,传非其人,慢泄天宝。余诚菲德,未足以受
岐伯曰:请遂言之也。《上经》曰: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
帝曰:何谓也?
岐伯曰:本气位也,位天者,天文也;位地者,地理也;通于人气之变化者,人
帝曰:五运之化,太过何如?
岐伯曰: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飧泄,食减,体重,烦冤,肠鸣
岁火太过,炎暑流行,金肺受邪。民病疟,少气咳喘,血溢血泄注下,嗌燥耳聋
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清厥意不乐,体重烦冤,上应镇星
岁金太过,燥气流行,肝木受邪。民病两胁下少腹痛,目赤痛眥疡,耳无所闻。
岁水太过,寒气流行,邪害心火。民病身热烦心,躁悸,阴厥上下中寒,谵妄心
帝曰:善。其不及何如?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
岁木不及,燥乃大行,生气失应,草木晚荣,肃杀而甚,则刚木辟著,悉萎苍干
岁火不及,寒乃大行,长政不用,物荣而下,凝惨而甚,则阳气不化,乃折荣美
岁土不及,风乃大行,化气不令,草木茂荣,飘扬而甚,秀而不实,上应岁星,
岁金不及,炎火乃行,生气乃用,长气专胜,庶物以茂,燥烁以行,上应荧惑星
岁水不及,湿乃大行,长气反用,其化乃速,暑雨数至,上应镇星,民病腹满身
帝曰:善。愿闻其时也。
木不及,春有鸣条律畅之化,则秋有雾露清凉之政。春有惨凄残贼之胜,则夏有
火不及,夏有炳明光显之化,则冬有严肃霜寒之政。夏有惨凄凝冽之胜,则不时
土不及,四维有埃云润泽之化,则春有鸣条鼓拆之政。四维发振拉飘腾之变,则
金不及,夏有光显郁蒸之令,则冬有严凝整肃之应。夏有炎烁燔燎之变,则秋有
水不及,四维有湍润埃云之化,则不时有和风生发之应。四维发埃骤注之变,则
夫五运之政,犹权衡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化者应之,变者复之,此生长化
帝曰:夫子之言五气之变,四时之应,可谓悉矣。夫气之动乱,触遇而作,发无
岐伯曰:夫气之动变,固不常在,而德化政令灾变,不同其候也。
岐伯曰:东方生风,风生木,其德敷和,其化生荣,其政舒启,其令风,其变振
帝曰:夫子之言岁候,不及其太过,而上应五星。今夫德化政令,灾眚变易,非
岐伯曰:承天而行之,故无妄动,无不应也。卒然而动者,气之交变也,其不应
帝曰:其应奈何?
岐伯曰:各从其气化也。
帝曰:其行之徐疾逆顺何如?
岐伯曰:以道留久,逆守而小,是谓省下;以道而去,去而速来,曲而过之,是
帝曰:其灾应何如?
岐伯曰:亦各从其化也。故时至有盛衰,凌犯有逆顺,留守有多少,形见有善恶
帝曰:其善恶,何谓也?
岐伯曰:有喜有怒,有忧有丧,有泽有燥,此象之常也,必谨察之。
帝曰:六者高下异乎?
岐伯曰:象见高下,其应一也,故人亦应之。
帝曰:善。其德化政令之动静损益皆何如?
岐伯曰:夫德化政令灾变,不能相加也。胜复盛衰,不能相多也。往来小大,不
帝曰:其病生何如?
岐伯曰:德化者气之祥,政令者气之章,变易者复之纪,灾眚者伤之始,气相胜
帝曰:善。所谓精光之论,大圣之业,宣明大道,通于无穷,究于无极也。余闻
黄帝问曰:太虚寥廓,五运逥薄,衰盛不同,损益相从,愿闻平气何如而名?何
岐伯对曰:昭乎哉问也!木曰敷和,火曰升明,土曰备化,金曰审平,水曰静顺
帝曰:其不及奈何?
岐伯曰:木曰委和,火曰伏明,土曰卑监,金曰从革,水曰涸流。
帝曰:太过何谓?
岐伯曰:木曰发生,火曰赫曦,土曰敦阜,金曰坚成,水曰流衍。
帝曰:三气之纪,愿闻其候。
敷和之纪,木德周行,阳舒阴布,五化宣平,其气端,其性随,其用曲直,其化
升明之纪,正阳而治,德施周普,五化均衡,其气高,其性速,其用燔灼,其化
备化之纪,气协天休,德流四政,五化齐修,其气平,其性顺,其用高下,其化
审平之纪,收而不争,杀而无犯,五化宣明,其气洁,其性刚,其用散落,其化
静顺之纪,藏而勿害,治而善下,五化咸整,其气明,其性下,其用沃衍,其化
委和之纪,是谓胜生。生气不政,化气乃扬,长气自平,收令乃早。凉雨时降,
伏明之纪,是谓胜长。长气不宣,藏气反布,收气自政,化令乃衡,寒清数举,
卑监之纪,是谓减化。化气不令,生政独彰,长气整,雨乃愆,收气平,风寒并
从革之纪,是谓折收。收气乃后,生气乃扬,长化合德,火政乃宣,庶类以蕃。
涸流之纪,是谓反阳,藏令不举,化气乃昌,长气宣布,蛰虫不藏,土润水泉减
故乘危而行,不速而至,暴虐无德,灾反及之,微者复微,甚者复甚,气之常也
发生之纪,是谓启陈,土疏泄,苍气达,阳和布化,阴气乃随,生气淳化,万物
赫曦之纪,是谓蕃茂,阴气内化,阳气外荣,炎暑施化,物得以昌。其化长,其
敦阜之纪,是谓广化,厚德清静,顺长以盈,至阴内实,物化充成,烟埃朦郁,
坚成之纪,谓收引,天气洁,地气明,阳气随,阴治化,燥行其政,物以司成,
流衍之纪,是谓封藏,寒司物化,天地严凝,藏政以布,长令不扬。其化凛,其
故曰:不恒其德,则所胜来复,政恒其理,则所胜同化,此之谓也。
帝曰:天不足西北,左寒而右凉;地不满东南,右热而左温,其故何也?
岐伯曰:阴阳之气,高下之理,太少之异也。东南方,阳也,阳者其精降于下,
帝曰:其于寿夭何如?
岐伯曰: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
帝曰:善。其病也,治之奈何?
岐伯曰: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故曰:气寒
帝曰:善。一州之气生化寿夭不同,其故何也?
岐伯曰:高下之理,地势使然也。崇高则阴气治之,污下则阳气治之,阳胜者先
帝曰:其有寿夭乎?
岐伯曰: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地之小大异也,小者小异,大者大异。故治
帝曰:善。其岁有不病,而藏气不应不用者,何也?
岐伯曰:天气制之,气有所从也。
岐伯曰:少阳司天,火气下临,肺气上从,白起金用,草木眚,火见燔焫[ruò
阳明司天,燥气下临,肝气上从,苍起木用而立,土乃眚,凄沧数至,木伐草萎
太阳司天,寒气下临,心气上从,而火且明,丹起金乃眚,寒清时举,胜则水冰
厥阴司天,风气下临,脾气上从,而土且隆,黄起,水乃眚,土用革,体重肌肉
少阴司天,热气下临,肺气上从,白起金用,草木眚,喘呕寒热,嚏鼽衄鼻窒,
太阴司天,湿气下临,肾气上从,黑起水变,埃冒云雨,胸中不利,阴痿,气大
帝曰:岁有胎孕不育,治之不全,何气使然?
岐伯曰:六气五类,有相胜制也,同者盛之,异者衰之,此天地之道,生化之常
岐伯曰: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
帝曰: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然而五
岐伯曰:地气制之也,非天不生,地不长也。
岐伯曰:寒热燥湿,不同其化也。故少阳在泉,寒毒不生,其味辛,其治苦酸,
故曰:补上下者从之,治上下者逆之,以所在寒热盛衰而调之。故曰:上取下取
帝曰:病在中而不实不坚,且聚且散,奈何?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无积者求其藏,虚则补之,药以袪之,食以随之,行水渍
帝曰:有毒无毒,服有约乎?
岐伯曰: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无毒,固宜常制矣。大毒治病,十去其六;
帝曰:其久病者,有气从不康,病去而瘠,奈何?
岐伯曰:昭乎哉圣人之问也!化不可代,时不可违。夫经络以通,血气以从,复
黄帝问曰:六化六变,胜复淫治,甘苦辛咸酸淡先后,余知之矣。夫五运之化,
岐伯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也。此天地之纲纪,变化之渊源,非圣帝孰能穷其
帝曰:愿夫子推而次之,从其类序,分其部主,别其宗司,昭其气数,明其正化
岐伯曰:先立其年以明其气,金木水火土运行之数,寒暑燥湿风火临御之化,则
帝曰:太阳之政奈何?
岐伯曰:辰戌之纪也。太阳太角太阴壬辰壬戌,其运风,其化鸣紊启拆,其变振
初之气,地气迁,气乃大温,草乃早荣,民乃厉,温病乃作,身热头痛呕吐,肌
帝曰:善。阳明之政奈何?
岐伯曰:卯酉之纪也。阳明少角少阴,清热胜复同,同正商。丁卯岁会丁酉,其
初之气,地气迁,阴始凝,气始肃,水乃冰,寒雨化。其病中热胀面目浮肿,善
帝曰:善。少阳之政奈何?
岐伯曰:寅申之纪也。少阳太角厥阴壬寅壬申,其运风鼓,其化鸣紊启坼,其变
初之气,地气迁,风胜乃摇,寒乃去,候乃大温,草木早荣。寒来不杀,温病乃
帝曰:善。太阴之政奈何?
岐伯曰:丑未之纪也。太阴少角太阳,清热胜复同,同正宫,丁丑丁未,其运风
初之气,地气迁,寒乃去,春气正,风乃来,生布万物以荣,民气条舒,风湿相
帝曰:善,少阴之政奈何?
岐伯曰:子午之纪也。少阴太角阳明壬子壬午,其运风鼓,其化鸣紊启折,其变
初之气,地气迁,燥将去,寒乃始,蛰复藏,水乃冰,霜复降,风乃至,阳气郁
帝曰:善。厥阴之政奈何?
岐伯曰:巳亥之纪也。厥阴少角少阳,清热胜复同,同正角。丁巳天符,丁亥天
初之气,寒始肃,杀气方至,民病寒于右之下。二之气,寒不去,华雪水冰,杀
帝曰:善。夫子言可谓悉矣,然何以明其应乎?
岐伯曰:昭乎哉问也!夫六气者,行有次,止有位,故常以正月朔日平旦视之,
帝曰:胜复之气,其常在也,灾眚时至,候也奈何?
岐伯曰:非气化者,是谓灾也。
帝曰:天地之数,终始奈何?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是明道也。数之始,起于上而终于下,岁半之前,天气主
帝曰:余司其事,则而行之,不合其数,何也?
岐伯曰:气用有多少,化洽有盛衰,衰盛多少,同其化也。
帝曰:愿闻同化何如?
岐伯曰:风温春化同,热曛昏火夏化同,胜与复同,燥清烟露秋化同,云雨昏暝
帝曰:五运行同天化者,命曰天符,余知之矣。愿闻同地化者何谓也?
岐伯曰:太过而同天化者三,不及而同天化者亦三,太过而同地化者三,不及而
帝曰:愿闻其所谓也。
岐伯曰:甲辰甲戌太宫下加太阴,壬寅壬申太角下加厥阴,庚子庚午太商下加阳
帝曰:加者何谓?
岐伯曰:太过而加同天符,不及而加同岁会也。
帝曰:临者何谓?
岐伯曰:太过不及,皆曰天符,而变行有多少,病形有微甚,生死有早晏耳。
帝曰:夫子言用寒远寒,用热远热,余未知其然也,愿闻何谓远?
岐伯曰:热无犯热,寒无犯寒,从者和,逆者病,不可不敬畏而远之,所谓时与
帝曰:温凉何如?
岐伯曰:司气以热,用热无犯,司气以寒,用寒无犯,司气以凉,用凉无犯,司
帝曰:善。其犯者何如?
岐伯曰:天气反时,则可依时,及胜其主则可犯,以平为期,而不可过,是谓邪
帝曰:善。五运气行主岁之纪,其有常数乎?
岐伯曰:臣请次之。
甲子甲午岁,上少阴火,中太宫土运,下阳明金,热化二,雨化五,燥化四,所
乙丑乙未岁,上太阴土,中少商金运,下太阳水,热化寒化胜复同,所谓邪气化
丙寅丙申岁,上少阳相火,中太羽水运,下厥阴木。火化二,寒化六,风化三,
丁卯丁酉岁,上阳明金,中少角木运,下少阴火,清化热化胜复同,所谓邪气化
戊辰戊戌岁,上太阳水,中太徵火运,下太阴土。寒化六,热化七,湿化五,所
己巳己亥岁,上厥阴木,中少宫土运,下少阳相火,风化清化胜复同,所谓邪气
庚午庚子岁,上少阴火,中太商金运,下阳明金,热化七,清化九,燥化九,所
辛未辛丑岁,上太阴土,中少羽水运,下太阳水,雨化风化胜复同,所谓邪气化
壬申壬寅岁,上少阳相火,中太角木运,下厥阴木,火化二,风化八,所谓正化
癸酉癸卯岁,上阳明金,中少徵火运,下少阴火,寒化雨化胜复同,所谓邪气化
甲戌甲辰岁,上太阳水,中太宫土运,下太阴土,寒化六,湿化五,正化日也。
乙亥乙巳岁,上厥阴木,中少商金运,下少阳相火,热化寒化胜复同,邪气化日
丙子丙午岁,上少阴火,中太羽水运,下阳明金,热化二,寒化六,清化四,正
丁丑丁未岁,上太阴土,中少角木运,下太阳水,清化热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
戊寅戊申岁,上少阳相火,中太徵火运,下厥阴木,火化七,风化三,正化度也
己卯己酉岁,上阳明金,中少宫土运,下少阴火,风化清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
庚辰庚戌岁,上太阳水,中太商金运,下太阴土。寒化一,清化九,雨化五,正
辛巳辛亥岁,上厥阴木,中少羽水运,下少阳相火,雨化风化胜复同,邪气化度
壬午壬子岁,上少阴火,中太角木运,下阳明金。热化二,风化八,清化四,正
癸未癸丑岁,上太阴土,中少徵火运,下太阳水,寒化雨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
甲申甲寅岁,上少阳相火,中太宫土运,下厥阴木。火化二,雨化五,风化八,
乙酉乙卯岁,上阳明金,中少商金运,下少阴火,热化寒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
丙戌丙辰岁,上太阳水,中太羽水运,下太阴土。寒化六,雨化五,正化度也。
丁亥丁巳岁,上厥阴木,中少角木运,下少阳相火,清化热化胜复同,邪气化度
戊子戊午岁,上少阴火,中太徵火运,下阳明金。热化七,清化九,正化度也。
己丑己未岁,上太阴土,中少宫土运,下太阳水,风化清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
庚寅庚申岁,上少阳相火,中太商金运,下厥阴木。火化七,清化九,风化三,
辛卯辛酉岁,上阳明金,中少羽水运,下少阴火,雨化风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
壬辰壬戌岁,上太阳水,中太角木运,下太阴土。寒化六,风化八,雨化五,正
癸巳癸亥岁,上厥阴木,中少徵火运,下少阳相火,寒化雨化胜复同,邪气化度
凡此定期之纪,胜复正化,皆有常数,不可不察。故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
帝曰:善。五运之气,亦复岁乎?
岐伯曰:郁极乃发,待时而作者也。
帝曰:请问其所谓也?
岐伯曰:五常之气,太过不及,其发异也。
岐伯曰:太过者暴,不及者徐,暴者为病甚,徐者为病持。
帝曰:太过不及,其数何如?
岐伯曰:太过者其数成,不及者其数生,土常以生也。
帝曰:其发也何如?
岐伯曰:土郁之发,岩谷震惊,雷殷气交,埃昏黄黑,化为白气,飘骤高深,击
金郁之发,天洁地明,风清气切,大凉乃举,草树浮烟,燥气以行,霿雾数起,
水郁之发,阳气乃辟,阴气暴举,大寒乃至,川泽严凝,寒雰结为霜雪,甚则黄
木郁之发,太虚埃昏,云物以扰,大风乃至,屋发折木,木有变。故民病胃脘当
火郁之发,太虚肿翳,大明不彰,炎火行,大暑至,山泽燔燎,材木流津,广厦
有怫之应而后报也,皆观其极而乃发也,木发无时,水随火也。谨候其时,病可
帝曰:水发而雹雪,土发而飘骤,木发而毁折,金发而清明,火发而曛昧,何气
岐伯曰:气有多少,发有微甚,微者当其气,甚者兼其下,徵其下气而见可知也
帝曰:善。五气之发,不当位者何也?
岐伯曰:命其差。
帝曰:差有数乎?
岐伯曰:后皆三十度而有奇也。
帝曰:气至而先后者何?
岐伯曰:运太过则其至先。运不及则其至后,此候之常也。
帝曰:当时而至者何也?
岐伯曰:非太过,非不及,则至当时,非是者眚也。
帝曰:善。气有非时而化者何也?
岐伯曰:太过者当其时,不及者归其己胜也。
帝曰:四时之气,至有早晏高下左右,其候何如?
岐伯曰:行有逆顺,至有迟速,故太过者化先天,不及者化后天。
帝曰:愿闻其行何谓也?
岐伯曰:春气西行,夏气北行,秋气东行,冬气南行。故春气始于下,秋气始于
黄帝问曰:五运六气之应见,六化之正,六变之纪,何如?
岐伯对曰:夫六气正纪,有化有变,有胜有复,有用有病,不同其候,帝欲何乎
岐伯曰:请遂言之。夫气之所至也。
厥阴所至为和平,少阴所至为暄,太阴所至为埃溽,少阳所至为炎暑,阳明所至
厥阴所至为风府,为璺启;少阴所至为火府,为舒荣;太阴所至为雨府,为员盈
厥阴所至为生,为风摇;少阴所至为荣,为形见;太阴所至为化,为云雨;少阳
厥阴所至为风生,终为肃;少阴所至为热生,中为寒;太阴所至为湿生,终为注
厥阴所至为毛化,少阴所至为羽化,太阴所至为倮化,少阳所至羽化,阳明所至
厥阴所至为生化,少阴所至为荣化,太阴所至为濡化,少阳所至为茂化,阳明所
厥阴所至为飘怒大凉,少阴所至为大暄寒,太阴所至为雷霆骤雨烈风,少阳所至
厥阴所至为挠动,为迎随;少阴所至为高明,焰为曛;太阴所至为沉阴,为白埃
厥阴所至为里急;少阴所至为疡胗身热;太阴所至为积饮否隔;少阳所至为嚏呕
厥阴所至为支痛;少阴所至为惊惑,恶寒,战慄,谵妄;太阴所至为稸满,少阳
厥阴所至为緛戾;少阴所至为悲妄衄衊;太阴所至为中满霍乱吐下;少阳所至为
厥阴所至为胁痛呕泄,少阴所至为语笑,太阴所至为重胕肿,少阳所至为暴注、
凡此十二变者,报德以德,报化以化,报政以政,报令以令,气高则高,气下则
岐伯曰:夫六气之用,各归不胜而为化。故太阴雨化,施于太阳;太阳寒化,施
帝曰:自得其位何如?
岐伯曰:自得其位,常化也。
帝曰:愿闻所在也。
岐伯曰:命其位而方月可知也。
帝曰:六位之气盈虚何如?
岐伯曰:太少异也,太者之至徐而常,少者暴而亡。
帝曰:天地之气盈虚何如?
岐伯曰:天气不足,地气随之,地气不足,天气从之,运居其中而常先也。恶所
帝曰:善。论言热无犯热,寒无犯寒。余欲不远热,不远热奈何?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
帝曰:不发不攻而犯寒犯热,何如?
岐伯曰:寒热内贼,其病益甚。
帝曰:愿闻无病者何如?
岐伯曰:无者生之,有者甚之。
帝曰:生者何如?
岐伯曰:不远热则热至,不远寒则寒至。寒至则坚否腹满,痛急下利之病生矣。
岐伯曰:时必顺之,犯者治以胜也。
黄帝问曰:妇人重身,毒之何如?
岐伯曰:有故无殒,亦无殒也。
帝曰:愿闻其故何谓也?
岐伯曰: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者死。
帝曰:善。郁之甚者治之奈何?
岐伯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调其气,过
帝曰:假者何如?
岐伯曰:有假其气,则无禁也。所谓主气不足,客气胜也。
帝曰:至哉圣人之道!天地大化运行之节,临御之纪,阴阳之政,寒暑之令,非
黄帝问曰:升降不前,气交有变,即成暴郁,余已知之。何如预救生灵,可得却
岐伯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臣闻夫子言,既明天元,须穷刺法,可以折郁扶
岐伯曰:升之不前,即有期凶也。木欲升而天柱窒抑之,木欲发郁,亦须待时,
帝曰:升之不前,可以预备,愿闻其降,可能先防。
岐伯曰:既明其升。必达其降也,升降之道,皆可先治也。木欲降而地晶窒抑之
帝曰:五运之至有前后,与升降往来,有所承抑之,可得闻乎刺法?
岐伯曰:当取其化源也。是故太过取之,不及资之,太过取之,次抑其郁,取其
黄帝问曰:升降之刺,以知其要。愿闻司天未得迁正,使司化之失其常政,即万
岐伯稽首再拜曰:悉乎哉问!言其至理,圣念慈悯,欲济群生,臣乃尽陈斯道,
帝曰:迁正不前,以通其要。愿闻不退,欲折其余,无令过失,可得明乎?
岐伯曰:气过有余,复作布正,是名不退位也。使地气不得后化,新司天未可迁
黄帝问曰:刚柔二干,失守其位,使天运之气皆虚乎?与民为病,可得平乎?
岐伯曰:深乎哉问!明其奥旨,天地迭移,三年化疫,是谓根之可见,必有逃门
假令甲子刚柔失守,刚未正,柔孤而有亏,时序不令,即音律非从,如此三年,
假令丙寅刚柔失守,上刚干失守,下柔不可独主之,中水运非太过,不可执法而
假令庚辰刚柔失守,上位失守,下位无合,乙庚金运,故非相招,布天未退,中
假令壬午刚柔失守,上壬未近正,下丁独然,即虽阳年,亏及不同,上下失守,
假令戊申刚柔失守,戊癸虽火运,阳年不太过也,上失其刚,柔地独主,其气不
是故立地五年,以明失守,以穷法刺,于是疫之与疠,即是上下刚柔之名也,穷
黄帝曰: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梁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
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天牝从来,复得其往,气
黄帝问曰:人虚即神游失守位,使鬼神外干,是致夭亡,何以全真?愿闻刺法。
岐伯稽首再拜曰:昭乎哉问!谓神移失守,虽在其体,然不致死,或有邪干,故
黄帝问曰:十二藏之相使,神失位,使神彩之不圆,恐邪干犯,治之可刺?愿闻
岐伯稽首再拜曰:悉乎哉问!至理道真宗,此非圣帝,焉穷斯源,是谓气神合道
黄帝问曰:天元九窒,余已知之,愿闻气交,何名失守?
岐伯曰:谓其上下升降,迁正退位,各有经论,上下各有不前,故名失守也。是
帝曰:升降不前,愿闻其故,气交有变,何以明知?
岐伯曰:昭乎哉问,明乎道矣?气交有变,是谓天地机,但欲降而不得降者,地
帝曰:愿闻气交遇会胜抑之由,变成民病,轻重何如?
岐伯曰:胜相会,抑伏使然。是故辰戌之岁,木气升之,主逢天柱,胜而不前;
是故巳亥之岁,君火升天,主窒天蓬,胜之不前;又厥阴未迁正,则少阴未得升
是故子午之岁,太阴升天,主窒天冲,胜之不前;又或遇壬子,木运先天而至者
是故丑未之年,少阳升天,主窒天蓬,胜之不前;又或遇太阴未迁正者,即少阴
是故寅申之年,阳明升天,主窒天英,胜之不前;又或遇戊申戊寅,火运先天而
是故卯酉之年,太阳升天,主窒天芮,胜之不前;又遇阳明未迁正者,即太阳未
黄帝曰:升之不前,余已尽知其旨,愿闻降之不下,可得明乎?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是之谓天地微旨,可以尽陈斯道。所谓升已必降也,至天
是故丑未之岁,厥阴降地,主窒地晶,胜而不前;又或遇少阴未退位,即厥阴未
是故寅申之岁,少阴降地,主窒地玄,胜之不入;又或遇丙申丙寅,水运太过,
是故卯酉之岁,太阴降地,主窒地苍,胜之不入;又或少阳未退位者,即太阴未
是故辰戌之岁,少阳降地,主窒地玄,胜之不入;又或遇水运太过,先天而至也
是故巳亥之岁,阳明降地,主窒地彤,用而不入;又或遇太阳未退位,即阳明未
是故子午之年,太阳降地,主窒地阜胜之,降而不入;又或遇土运太过,先天而
帝曰:升降不前,晰知其宗,愿闻迁正,可得明乎?
岐伯曰:正司中位,是谓迁正位,司天不得其迁正者,即前司天,以过交司之日
厥阴不迁正,即风暄不时,花卉萎瘁。民病淋溲,目系转,转筋,喜怒,小便赤
少阴不迁正,即冷气不退,春冷后寒,暄暖不时。民病寒热,四肢烦痛,腰脊强
太阴不迁正,即云雨失令,万物枯焦,当生不发。民病手足肢节肿满,大腹水肿
少阳不迁正,即炎灼弗令,苗莠不荣,酷暑于秋,肃杀晚至,霜露不时。民病痎
阳明不迁正,则暑化于前,肃杀于后,草木反荣。民病寒热,鼽嚏,皮毛折,爪
阳明不迁正,即冬清反寒,易令于春,杀霜在前,寒冰于后,阳光复治,凛冽不
帝曰:迁正早晚,以命其旨,愿闻退位,可得明哉?
岐伯曰:所谓不退者,即天数未终,即天数有余,名曰复布政,故名曰再治天也
厥阴不退位,即大风早举,时雨不降,湿令不化,民病温疫,疵废,风生,皆肢
少阴不退位,即温生春冬,蛰虫早至,草木发生,民病膈热,咽干,血溢,惊骇
太阴不退位,而取寒暑不时,埃昏布作,湿令不去,民病四肢少力,食饮不下,
少阳不退位,即热生于春,暑乃后化,冬温不冻,流水不冰,蛰虫出见,民病少
阳明不退位,即春生清冷,草木晚荣,寒热间作。民病呕吐,暴注,食饮不下,
太阳不退位,即春寒夏作,冷雹乃降,沉阴昏翳,二之气寒犹不去。民病痹厥,
帝曰:天岁早晚,余已知之,愿闻地数,可得闻乎?
岐伯曰:地下迁正、升天及退位不前之法,即地土产化,万物失时之化也。
帝曰:余闻天地二甲子,十干十二支,上下经纬天地,数有迭移,失守其位,可
岐伯曰:失之迭位者,谓虽得岁正,未得正位之司,即四时不节,即生大疫。注
假令甲子阳年,土运太窒,如癸亥天数有余者,年虽交得甲子,厥阴犹尚治天,
假令丙寅阳年太过,如乙丑天数有余者,虽交得丙寅,太阴尚治天也。地已迁正
又只如丙寅年,丙至寅且合,应交司而治天,即辛巳未得迁正,而庚辰太阳未退
假令庚辰阳年太过,如己卯天数有余者,虽交得庚辰年也,阳明犹尚治天,地已
假令壬午阳年太过,如辛巳天数有余者,虽交得壬午年也,厥阴犹尚治天,地已
假令戊申阳年太过,如丁未天数太过者,虽交得戊申年也。太阴犹尚司天,地已
黄帝曰:人气不足,天气如虚,人神失守,神光不聚,邪鬼干人,致有夭亡,可
岐伯曰:人之五藏,一藏不足,又会天虚,感邪之至也。人忧愁思虑即伤心,又
人饮食、劳倦即伤脾,又或遇太阴司天,天数不及,即少阳作接间至,即谓之虚
人久坐湿地,强力入水即伤肾,肾为作强之官,伎巧出焉。因而三虚,肾神失守
人或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即伤肝也。又遇厥阴司天,天数不及,即少阴作接间
已上五失守者,天虚而人虚也,神游失守其位,即有五尸鬼干人,令人暴亡也,
黄帝问曰:五气交合,盈虚更作,余知之矣。六气分治,司天地者,其至何如?
岐伯再拜对曰:明乎哉问也!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
帝曰:愿闻上合昭昭,下合冥冥奈何?
岐伯曰:此道之所主,工之所疑也。
帝曰:愿闻其道也。
岐伯曰:厥阴司天,其化以风;少阴司天,其化以热;太阴司天,其化以湿;少
帝曰:地化奈何?
岐伯曰:司天同候,间气皆然。
帝曰:间气何谓?
岐伯曰:司左右者,是谓间气也。
帝曰:何以异之?
岐伯曰:主岁者纪岁,间气者纪步也。
帝曰:善。岁主奈何?
岐伯曰:厥阴司天为风化,在泉为酸化,司气为苍化,间气为动化。少阴司天为
帝曰:厥阴在泉而酸化先,余知之矣。风化之行也,何如?
岐伯曰:风行于地,所谓本也,余气同法。本乎天者,天之气也,本乎地者,地
帝曰:其主病何如?
岐伯曰:司岁备物,则无遗主矣。
帝曰:先岁物何也?
岐伯曰:天地之专精也。
帝曰:司气者何如?
岐伯曰:司气者主岁同,然有余不足也。
帝曰:非司岁物何谓也?
岐伯曰:散也,故质同而异等也,气味有薄厚,性用有躁静,治保有多少,力化
帝曰:岁主藏害何谓?
岐伯曰:以所不胜命之,则其要也。
岐伯曰:上淫于下,所胜平之,外淫于内,所胜治之。
帝曰:善。平气何如?
岐伯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正者正治,反者反治。
帝曰:夫子言察阴阳所在而调之,论言人迎与寸口相应,若引绳小大齐等,命曰
岐伯曰:视岁南北,可知之矣。
岐伯曰:北政之岁,少阴在泉,则寸口不应;厥阴在泉,则右不应;太阴在泉,
帝曰:尺候何如?
岐伯曰:北政之岁,三阴在下,则寸不应;三阴在上,则尺不应。南政之岁,三
帝曰:善。天地之气,内淫而病何如?
岐伯曰:岁厥阴在泉,风淫所胜,则地气不明,平野昧,草乃早秀。民病洒洒振
岁少阴在泉,热淫所胜,则焰浮川泽,阴处反明。民病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
岁太阴在泉,草乃早荣,湿淫所胜,则埃昏岩谷,黄反见黑,至阴之交。民病饮
岁少阳在泉,火淫所胜,则焰明郊野,寒热更至。民病注泄赤白,少腹痛溺赤,
岁阳明在泉,燥淫所胜,则霿雾清瞑。民病喜呕,呕有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
岁太阳在泉,寒淫所胜,则凝肃惨慄。民病少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痛,血见
帝曰:善。治之奈何?
岐伯曰:诸气在泉,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以甘缓之,以辛散之。热淫
帝曰:善。天气之变何如?
岐伯曰: 厥阴司天,风淫所胜,则太虚埃昏,云物以扰,寒生春气,流水不冰
少阴司天,热淫所胜,怫热至,火行其政,民病胸中烦热,嗌干,右胠满,皮肤
太阴司天,湿淫所胜,则沉阴且布,雨变枯槁,胕肿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
少阳司天,火淫所胜,则温气流行,金政不平,民病头痛,发热恶寒而疟,热上
阳明司天,燥淫所胜,则木乃晚荣,草乃晚生,筋骨内变,民病左胠胁痛,寒清
太阳司天,寒淫所胜,则寒气反至,水且冰,血变于中,发为痈疡,民病厥心痛
所谓动气知其藏也。
岐伯曰:司天之气,风淫所胜,平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泻之。热
帝曰:善。邪气反胜,治之奈何?
岐伯曰:风司于地,清反胜之,治以酸温,佐以苦甘,以辛平之。热司于地,寒
帝曰:其司天邪胜何如?
岐伯曰:风化于天,清反胜之,治以酸温,佐以甘苦。热化于天,寒反胜之,治
帝曰:六气相胜奈何?
岐伯曰:厥阴之胜,耳鸣头眩,愦愦欲吐,胃鬲如寒,大风数举,倮虫不滋,胠
少阴之胜,心下热,善饥,齐下反动,气游三焦,炎暑至,木乃津,草乃萎,呕
太阴之胜,火气内郁,疮疡于中,流散于外,病在胠胁,甚则心痛,热格,头痛
少阳之胜,热客于胃,烦心心痛,目赤欲呕,呕酸善饥,耳痛溺赤,善惊谵妄,
阳明之胜,清发于中,左胠胁痛,溏泄,内为嗌塞,外发颓疝,大凉肃杀,华英
太阳之胜,凝凓且至,非时水冰,羽乃后化,痔疟发,寒厥入胃,则内生心痛,
岐伯曰:厥阴之胜,治以甘清,佐以苦辛,以酸泻之。少阴之胜,治以辛寒,佐
帝曰:六气之复何如?
厥阴之复,少腹坚满,里急暴痛,偃木飞沙,倮虫不荣,厥心痛,汗发呕吐,饮
少阴之复,燠热内作,烦躁鼽嚏,少腹绞痛,火见燔(火芮),嗌燥,分注时止
太阴之复,湿变乃举,体重中满,食饮不化,阴气上厥,胸中不便,饮发于中,
少阳之复,大热将至,枯燥燔(艹热),介虫乃耗,惊瘛咳衄,心热烦躁,便数
阳明之复,清气大举,森木苍干,毛虫乃厉,病生胠胁,气归于左,善太息,甚
太阳之复,厥气上行,水凝雨冰,羽虫乃死。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否满,
帝曰:善,治之奈何?
岐伯曰:厥阴之复,治以酸寒,佐以甘辛,以酸泻之,以甘缓之。少阴之复,治
帝曰:善。气之上下,何谓也?
岐伯曰:身半以上,其气三矣,天之分也,天气主之。身半以下,其气三矣,地
帝曰:胜复之动,时有常乎?气有必乎?
岐伯曰:时有常位,而气无必也。
岐伯曰:初气终三气,天气主之,胜之常也。四气尽终气,地气主之,复之常也
帝曰:善。复已而胜何如?
岐伯曰:胜至则复,无常数也,衰乃止耳。复已而胜,不复则害,此伤生也。
帝曰:复而反病何也?
岐伯曰:居非其位,不相得也,大复其胜则主胜之,故反病也,所谓火燥热也。
帝曰:治之何如?
岐伯曰:夫气之胜也,微者随之,甚者制之。气之复也,和者平之,暴者夺之,
帝曰:善。客主之胜复奈何?
岐伯曰:客主之气,胜而无复也。
帝曰:其逆从何如?
岐伯曰:主胜逆,客胜从,天之道也。
帝曰:其生病何如?
岐伯曰:厥阴司天,客胜则耳鸣掉眩,甚则咳;主胜则胸胁痛,舌难以言。少阴
岐伯曰: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折之,不足补之,佐以所利,和以所宜,必
帝曰:治寒以热,治热以寒,气相得者逆之,不相得者从之,余己知之矣。其于
岐伯曰:木位之主,其泻以酸,其补以辛。火位之主,其泻以甘,其补以咸。土
帝曰:善。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
岐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
帝曰:阳明何谓也?
岐伯曰:两阳合明也。
黄帝道:厥阴是什么意思?
岐伯曰:两阴交尽也。
帝曰:气有多少,病有盛衰,治有缓急,方有大小,愿闻约奈何?
岐伯曰: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适其至所为故也。《大要
帝曰:善。病生于本,余知之矣。生于标者,治之奈何?
岐伯曰:病反其本,得标之病,治反其本,得标之方。
帝曰:善。六气之胜,何以候之?
岐伯曰:乘其至也。清气大来,燥之胜也,风木受邪,肝病生焉。热气大来,火
帝曰:其脉至何如?
岐伯曰:厥阴之至,其脉弦,少阴之至,其脉钩,太阴之至,其脉沉,少阳之至
帝曰:六气标本,所从不同,奈何?
岐伯曰:气有从本者,有从标本者,有不从标本者也。
岐伯曰: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
帝曰:脉从而病反者,其诊何如?
岐伯曰:脉至而从,按之不鼓,诸阳皆然。
帝曰:诸阴之反,其脉何如?
岐伯曰:脉至而从,按之鼓甚而盛也。 是故百病之起,有生于本者,有生于标
帝曰:胜复之变,早晏何如?
岐伯曰:夫所胜者,胜至已病,病已愠愠,而复已萌也。夫所复者,胜尽而起,
帝曰:胜复之作,动不当位,或后时而至,其故何也?
岐伯曰:夫气之生,与其化衰盛异也。寒暑温凉盛衰之用,其在四维。故阳之动
岐伯曰:又凡三十度也。
帝曰:其脉应皆何如?
岐伯曰:差同正法,待时而去也。《脉要》曰:春不沉,夏不弦,冬不濇,秋不
帝曰:幽明何如?
岐伯曰:两阴交尽故曰幽,两阳合明故曰明,幽明之配,寒暑之异也。
岐伯曰:气至之谓至,气分之谓分,至则气同,分则气异,所谓天地之正纪也。
帝曰:夫子言春秋气始于前,冬夏气始于后,余已知之矣。然六气往复,主岁不
岐伯曰:上下所主,随其攸利,正其味,则其要也,左右同法。《大要》曰:少
帝曰:善。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经言盛者泻之
岐伯曰:审察病机,无失气宜,此之谓也。
帝曰:愿闻病机何如?
岐伯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
帝曰:善,五味阴阳之用何如?
岐伯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六者或
帝曰:非调气而得者,治之奈何?有毒无毒,何先何后?愿闻其道。
岐伯曰:有毒无毒,所治为主,适大小为制也。
帝曰:请言其制。
岐伯曰: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
帝曰:何谓逆从?
岐伯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
帝曰:反治何谓?
岐伯曰: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帝曰:善。气调而得者何如?
岐伯曰:逆之从之,逆而从之,从而逆之,疏气令调,则其道也。
帝曰:善。病之中外何如?
岐伯曰:从内之外者调其内;从外之内者治其外;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调其
帝曰:善。火热复,恶寒发热,有如疟状,或一日发,或间数日发,其故何也?
岐伯曰:胜复之气,会遇之时,有多少也。阴气多而阳气少,则其发日远;阳气
帝曰:论言治寒以热,治热以寒,而方士不能废绳墨而更其道也。有病热者,寒
岐伯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
帝曰:善。服寒而反热,服热而反寒,其故何也?
岐伯曰:治其王气,是以反也。
帝曰:不治王而然者何也?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不治五味属也。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攻酸先入肝,苦
帝曰:善。方制君臣何谓也?
岐伯曰: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非上下三品之谓也。
帝曰:三品何谓?
岐伯曰:所以明善恶之殊贯也。
岐伯曰:调气之方,必别阴阳,定其中外,各守其乡。内者内治,外者外治,微
黄帝坐明堂,召雷公而问之曰:子知医之道乎?
雷公对曰:诵而颇能解,解而未能别,别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足以治群僚,
帝曰:善!无失之,此皆阴阳表里上下雌雄相輸应也,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雷公曰:请受道,讽诵用解。
帝曰:子不闻《阴阳传》乎!
曰:不知。
曰:夫三阳天为业,上下无常,合而病至,偏害阴阳。
雷公曰:三阳莫当,请闻其解。
帝曰:三阳独至者,是三阳并至,并至如风雨,上为巅疾,下为漏病,外无期,
雷公曰:臣治疏愈,说意而已。
帝曰:三阳者,至阳也,积并则为惊,病起疾风,至如礔砺,九窍皆塞,阳气滂
雷公曰:阳言不别,阴言不理,请起受解,以为至道。
帝曰:子若受传,不知合至道以惑师教,语子至道之要。病伤五藏,筋骨以消,
黄帝燕坐,召雷公而问之曰:汝受术诵书者,若能览观杂学,及于比类,通合道
雷公曰:臣请诵《脉经上下篇》,甚众多矣,别异比类,犹未能以十全,又安足
帝曰:子别试通五藏之过,六府之所不和,针石所败,毒药所宜,汤液滋味,具
雷公曰:肝虚肾虚脾虚,皆令人体重烦冤,当投毒药刺灸砭石汤液,或已,或不
帝曰:公何年之长而问之少,余真问以自谬也。吾问子窈冥,子言《上下篇》以
雷公曰:于此有人,头痛,筋挛骨重,怯然少气,哕噫腹满,时惊,不嗜卧,此
帝曰:夫从容之谓也。夫年长则求之于府,年少则求之于经,年壮则求之于藏。
雷公曰:于此有人,四支解墯,咳喘血泄,而愚诊之,以为伤肺,切脉浮大而紧
帝曰:子所能治,知亦众多,与此病失矣。譬以鸿飞,亦冲于天。夫圣人之治病
黄帝曰:呜呼远哉!闵闵乎若视深渊,若迎浮云,视深渊尚可测,迎浮云莫知其
雷公避席再拜曰:臣年幼小,蒙愚以惑,不闻五过与四德,比类形名,虚引其经
帝曰: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
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
善为脉者,必以比类奇恒,从容知之,为工而不知道,此诊之不足贵,此治之三
诊有三常,必问贵贱,封君败伤,及欲侯王。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
凡诊者必知终始,有知余绪,切脉问名,当合男女。离绝菀结,忧恐喜怒,五藏
凡此五者,皆受术不通,人事不明也。
故曰: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藏六府,雌雄表里,刺灸砭
治病之道,气内为宝,循求其理,求之不得,过在表里。守数据治,无失俞理,
黄帝在明堂,雷公侍坐,黄帝曰:夫子所通书受事众多矣,试言得失之意,所以
雷公对曰:循经受业,皆言十全,其时有过失者,请闻其事解也。
帝曰:子年少,智未及邪,将言以杂合耶?夫经脉十二,络脉三百六十五,此皆
受师不卒,妄作杂术,谬言为道,更名自功,妄用砭石,后遗身咎,此治之二失
不适贫富贵贱之居,坐之薄厚,形之寒温,不适饮食之宜,不别人之勇怯,不知
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
是以世人之语者,驰千里之外,不明尺寸之论,诊无人事。治数之道,从容之葆
孟春始至,黄帝燕坐,临观八极,正八风之气,而问雷公曰:阴阳之类,经脉之
雷公对曰:春甲乙青,中主肝,治七十二日,是脉之主时,臣以其藏最贵。
帝曰:却念上下经,阴阳从容,子所言最贵,其下也。
雷公致斋七日,旦复侍坐。
帝曰:三阳为经,二阳为维,一阳为游部,此知五藏终始。三阳为表,二阴为里
雷公曰:受业未能明。
帝曰:所谓三阳者,太阳为经,三阳脉,至手太阴,弦浮而不沉,决以度,察以
三阴者,六经之所主也,交于太阴,伏鼓不浮,上空志心。二阴至肺,其气归膀
雷公曰:臣悉尽意,受传经脉,颂得从容之道,以合《从容》,不知阴阳,不知
帝曰:三阳为父,二阳为卫,一阳为纪。三阴为母,二阴为雌,一阴为独使。
二阳一阴,阳明主病,不胜一阴,软而动,九窍皆沉。三阳一阴,太阳脉胜,一
雷公曰:请问短期。黄帝不应。雷公复问。
黄帝曰:在经论中。
雷公曰:请闻短期。
黄帝曰:冬三月之病,病合于阳者,至春正月脉有死徵,皆归出春。冬三月之病
雷公请问:气之多少,何者为逆,何者为从。
黄帝答曰:阳从左,阴从右,老从上,少从下。是以春夏归阳为生,归秋冬为死
问曰:有余者厥耶?
答曰:一上不下,寒厥到膝,少者秋冬死,老者秋冬生。气上不下,头痛巅疾,
是以少气之厥,令人妄梦,其极至迷。三阳绝,三阴微,是为少气。是以肺气虚
诊有十度度人:脉度,藏度,肉度,筋度,俞度。阴阳气尽,人病自具。脉动无
至阴虚,天气绝;至阳盛,地气不足。阴阳并交,至人之所行。阴阳交并者,阳
起所有余,知所不足。度事上下,脉事因格。是以形弱气虚,死;形气有余,脉
黄帝在明堂,雷公请曰:臣授业,传之行教以经论,从容形法,阴阳刺灸,汤药
帝曰:大矣。
公请问:哭泣而泪不出者,若出而少涕,其故何也?
帝曰:在经有也。
复问:不知水所从生,涕所出也。
帝曰:若问此者,无益于治也,工之所知,道之所生也。
夫心者,五藏之专精也,目者,其窍也,华色者,其荣也,是以人有德也,则气
雷公曰:大矣。请问人哭泣而泪不出者,若出而少,涕不从之何也?
帝曰:夫泣不出者,哭不悲也。不泣者,神不慈也。神不慈则志不悲,阴阳相持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余欲
歧伯答曰:臣请推而次之,令有纲纪,始于一,终于九焉。请言其道!小针之要
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大要曰:徐而疾则
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泻曰,必持内之,放而出之,排阳
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正指直刺,无针左右。神在秋毫,属意病者。审视血脉者
九针之名,各不同形。一曰镵针,长一寸六分;二曰员针,长一寸六分;三曰鍉
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针各有所宜,各不同
黄帝曰:愿闻五脏六腑所出之处。
歧伯曰:五脏五俞,五五二十五俞,六腑六俞,六六三十六俞,经脉十二,络脉
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所言节者
观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复。一其形,听其动静,知其邪正,右主推之,左持而
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五脏之气,已绝于内,而用针
刺之害中而不去,则精泄;害中而去,则致气。精泄则病益甚而恇,致气则生为
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
胀取三阳,飧泄取三阴。
禀,今夫五脏之有疾也,譬犹刺也,犹污也,犹结也,犹闭也。刺虽久犹可拔也
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阴有阳疾者,取之下陵三里,
黄帝问于歧伯曰: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络脉之所别处,五俞之所
歧伯曰:请言其次也。
肺出于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内侧也,为井木;溜于鱼际,鱼际者,手鱼也,
心出于中冲,中冲,手中指之端也,为井木;溜于劳宫,劳宫,掌中中指本节之
肝出于大敦,大敦者,足大趾之端,及三毛之中也,为井木;溜于行间,行间,
脾出于隐白,隐白者,足大趾之端内侧也,为井木;溜于大都,大都,本节之后
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为井木;溜于然谷,然谷,然骨之下者也,为荥;
膀胱出于至阴,至阴者,足小趾之端也,为井金;溜于通谷,通谷,本节之前外
胆出于窍阴,窍阴者,足小趾次趾之端也,为井金;溜于侠溪,侠溪,足小趾次
胃出于厉兑,厉兑者,足大趾内次趾之端也,为井金;溜于内庭,内庭,次趾外
三焦者,上合手少阳,出于关冲,关冲者,手小指次指之端也,为井金;溜于液
手太阳小肠者,上合手太阳,出于少泽,小指之端也,为井金;溜于前谷,前谷
大肠上合手阳明,出于商阳,商阳,大指次指之端也,为井金;溜于本节之前,
是谓五脏六腑之俞,五五二十五俞,六六三十六俞也。六腑皆出足之三阳,上合
缺盆之中,任脉也,名曰天突。一次任脉侧之动脉,足阳明也,名曰人迎;二次
刺上关者,呿不能欠。刺下关者,欠不能呿。刺犊鼻者,屈不能伸。刺两关者,
足阳明,侠喉之动脉也,其俞在膺中。手阳明,次在其俞外,不至曲颊一寸。手
阴尺动脉,在五里,五俞之禁也。
肺合大肠,大肠者,传道之腑。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腑。肝合胆,胆者中
春取络脉,诸荥,大经,分肉之间,甚者深取之,间者浅取之。夏取诸俞,孙络
所谓易陈者,易言也。难入者,难着于人也。粗守形者,守刺法也。上守神者,
刺之微在数迟者,徐疾之意也。粗守关者,守四支而不知血气正邪之往来也。上
知其往来者,知气之逆顺盛虚也。要与之期者,知气之可取之时也。粗之闇者,
所谓虚则实之者,气口虚而当补之也。满则泄之者,气口盛而当泻之也。宛陈则
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者,言邪气之中人也高,故邪气在上也。浊气在中者,
取五脉者死,言病在中,气不足,但用针尽大泻具诸阴之脉也。取三阳之脉者,
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复,一其形,听其动静者,言上工知相五色于目。有知
所谓五脏之气,已绝于内者,脉口气内绝不至,反取其外之病处,与阳经之合,
所以察其目者,五脏使五色循明。循明则声章。声章者,则言声与平生异也。
所谓五脏之气,已绝于外者,脉口气外绝不至,反取其四末之输,有留针以致具
黄帝问于歧伯曰:邪气之中人也奈何?
歧伯答曰:邪气之中人高也。
黄帝曰:高下有度乎?
歧伯曰:身半以上者,邪中之也。身半以下者,湿中之也。故曰:邪之中人也无
黄帝曰: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邪之中人
歧伯曰:诸阳之会,皆在于面。中人也,方乘虚时及新用力,若饮食汗出,腠理
黄帝曰:其中于阴,奈何?
歧伯答曰:中于阴者,常从臂胻始。夫臂与胻,其阴皮薄,其肉淖泽,故俱受于
黄帝曰:此故伤其藏乎?
歧伯答曰:身之中于风也,不必动藏。故邪入于阴经,则其藏气实,邪气入而不
黄帝曰:邪之中人脏奈何?
歧伯曰:愁忧恐惧则伤心。形寒寒饮则伤肺,以其两寒相感,中外皆伤,故气逆
黄帝曰:五脏之中风,奈何?
歧伯曰:阴阳俱感,邪乃得往。
黄帝曰:善哉。
黄帝问于歧伯曰:首面与身形也,属骨连筋,同血合于气耳。天寒则裂地凌冰,
歧伯答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
黄帝曰:邪之中人,其病形何如?
歧伯曰:虚邪之中身也,洒淅动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见于色,不知于身,
黄帝问于歧伯曰:余闻之,见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脉,知其病,命曰神
歧伯答曰:夫色脉与尺之相应也,如桴鼓影响之相应也,不得相失也,此亦本末
黄帝曰:愿卒闻之。
歧伯答曰:色青者,其脉弦也,赤者,其脉钩也,黄者,其脉代也,白者,其脉
黄帝问于歧伯曰:五脏之所生,变化之病形何如?
歧伯答曰:先定其五色五脉之应,其病乃可别也。
黄帝曰:色脉已定,别之奈何?
歧伯曰:调其脉之缓急,大小,滑涩而病变定矣。
黄帝曰:调之奈何?
歧伯答曰:脉急者,尺之皮肤亦急;脉缓者,尺之皮肤亦缓;脉小者,尺之皮肤
黄帝曰:请问脉之缓急,小大,滑涩之病形何如?
歧伯曰:臣请言五藏之病变也。
心脉急甚者为瘈瘲;微急,为心痛引背,食不下。缓甚,为狂笑;微缓,为伏梁
肺脉急甚,为癫疾;微急,为肺寒热,怠惰,咳唾血,引腰背胸,若鼻息肉不通
肝脉急甚者为恶言;微急为肥气在胁下,若覆杯。缓甚为善呕,微缓为水瘕痹也
脾脉急甚为瘈瘲;微急为膈中,食饮入而还出,后沃沫。缓甚为痿厥;微缓为风
肾脉急甚为骨癫疾;微急为沉厥奔豚,足不收,不得前后。缓甚为折脊;微缓为
黄帝曰:病之六变者,刺之奈何?
歧伯答曰:诸急者多寒;缓者多热;大者多气少血;小者血气皆少;滑者阳气盛
黄帝曰:余闻五脏六府之气,荥俞所入为合,令何道从入,入安连过,愿闻其故
歧伯答曰:此阳脉之别入于内,属于府者也。
黄帝曰:荥俞与合,各有名乎?
歧伯曰:荥俞治外经,合治内府。
黄帝曰:治内府奈何?
歧伯曰:取之于合。
黄帝曰:合各有名乎?
歧伯答曰:胃合于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三焦合入
黄帝曰:取之奈何?
歧伯答曰:取之三里者,低跗取之;巨虚者,举足取之;委阳者,屈伸而索之;
黄帝曰:愿闻六府之病。
歧伯答曰:面热者足阳明病,鱼络血者手阳明病,两跗之上脉竖陷者足阳明病,
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即泄,当脐而痛,不能久立,与
胃病者,腹䐜胀,胃脘当心而痛,上肢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取之三里也
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时窘之后,当耳前热,若寒甚,若独肩上热
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留,即为胀。候在足太
膀胱病者,小腹偏肿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肩上热,若脉陷,及足
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嗌中吤吤然数唾。在
黄帝曰:刺之有道乎?
歧伯答曰:刺此者,必中气穴,无中肉节。中气穴,则针游于巷;中肉节,即皮
歧伯曰:天地相感,寒暖相移,阴阳之道,孰少孰多,阴道偶,阳道奇。发于春
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阳明根于厉兑,结于颡大。颡大者,
太阴根于隐白,结于太仓。少阴根于涌泉,结于廉泉。厥阴根于大敦,结于玉英
足太阳根于至阴,溜于京骨,注于昆仑,入于天柱、飞扬也。足少阳根于窍阴,
一日一夜五十营,以营五脏之精,不应数者,名曰狂生。所谓五十营者,五脏皆
黄帝曰:逆顺五体者,言人骨节之大小,肉之坚脆,皮之厚薄,血之清浊,气之
歧伯答曰:膏梁菽藿之味,何可同也?气滑即出疾,其气涩则出迟,气悍则针小
黄帝曰:形气之逆顺奈何?
歧伯曰:形气不足,病气有余,是邪胜也,急泻之;形气有余,病气不足,急补
故曰:刺不知逆顺,真邪相搏。满而补之,则阴阳四溢,肠胃充郭,肝肺内□,
故曰: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
故曰:上工平气,中工乱脉,下工绝气危生。
故曰:下工不可不慎也,必审五藏变化之病,五脉之应,经络之实虚,皮之柔粗
黄帝问于少师曰:余闻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
少师答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审知阴阳,刺之有方。得病所始,刺之有理。
黄帝问于伯高曰:余闻形气,病之先后,外内之应奈何?
伯高答曰:风寒伤形,忧恐忿怒伤气;气伤脏乃病脏,寒伤形乃应形;风伤筋脉
黄帝曰:刺之奈何?
伯高答曰:病九日者,三刺而已;病一月者,十刺而已;多少远近,以此衰之。
黄帝曰:外内之病,难易之治,奈何?
伯高答曰:形先病而未入脏者,刺之半其日。脏先病而形乃应者,刺之倍其日。
黄帝问于伯高曰:余闻形有缓急,气有盛衰,骨有大小,肉有坚脆,皮有厚薄其
伯高曰:形与气相任则寿,不相任则夭。皮与肉相果则寿,不相果则夭,血气经
黄帝曰:何谓形之缓急?
伯高答曰:形充而皮肤缓者,则寿,形充而皮肤急者,则夭,形充而脉坚大者,
黄帝曰:余闻寿夭,无以度之。
伯高答曰:墙基卑,高不及其地者,不满三十而死。其有因加疾者,不及二十而
黄帝曰:形气之相胜,以立寿夭,奈何?
伯高答曰:平人而气胜形者,寿;病而形肉脱,气胜形者,死,形胜气者,危矣
黄帝曰:余闻刺有三变,何谓三变?
伯高曰:有刺营者,有刺卫者,有刺寒痹之留经者。
黄帝曰:刺三变者,奈何?
伯高答曰:刺营者出血,刺卫者出气,刺寒痹者内热。
黄帝曰:营卫寒痹之为病,奈何?
伯高答曰:营之生病也,寒热,少气,血上下行。卫之生病也,气痛,时来时去
黄帝曰:刺寒痹内热,奈何?
伯高答曰:刺布衣者,以火焠之;刺大人者,以药熨之。
黄帝曰:药熨奈何?
伯高答曰:用淳酒二十斤,蜀椒一升,干姜一斤,桂心一斤,凡四种,皆□咀渍
凡刺之要,官针最妙。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
病在皮肤无常处者,取以镵针于病所,肤白勿取。病在分肉间,取以圆针于病所
凡刺有九以应九变。一曰俞刺,俞刺者,刺诸经荥俞脏俞也;二曰远道刺,远道
凡刺有十二节,以应十二经。一曰偶刺,偶刺者,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
脉之所居,深不见者,刺之微内针而久留之,以致其空,脉气也。脉浅者,勿刺
所谓三刺,则谷气出者。先浅刺,绝皮以出阳邪,再刺则阴邪出者,少,益深绝
凡刺有五以应五脏,一曰半刺,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
黄帝问于歧伯曰: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藏也
歧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
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
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因哀悲动中者,竭绝而失生
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破胭脱肉,毛悴色夭死于冬。
脾忧愁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悗乱,四肢不举,毛悴色夭死于春。
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忘不精,不精则不正当人,阴缩而挛筋,两胁骨不
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于夏。
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俛仰屈伸,毛悴色夭死于
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
是故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是
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泾溲不利。
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
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
五脏不安。必审五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也。
凡刺之道,毕于终始,明知终始,五脏为纪,阴阳定矣。阴者主脏,阳者主腑,
终始者,经脉为纪。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
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
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厥阴一盛而躁,在手心主。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
人迎一盛,泻足少阳而补足厥阴,二泻一补,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
脉口一盛,泻足厥阴而补足少阳,二补一泻,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而取,
人迎与脉口俱盛三倍以上,命曰阴阳俱溢,如是者不开,则血脉闭塞,气无所行
凡刺之道,气调而止,补阴泻阳,音气益彰,耳目聪明。反此者,血气不行。
所谓气至而有效者,泻则益虚,虚者,脉大如其故而不坚也;坚如其故者,适虽
凡刺之属,三刺至谷气,邪僻妄合,阴阳易居,逆顺相反,沉浮异处,四时不得
三脉动于足大趾之间,必审其实虚,虚而泻之是谓重虚。重虚病益甚。凡刺此者
膺俞中,膺背俞中,背肩膊虚者,取之上。重舌、刺舌柱以铍针也。
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在骨守骨,在筋守筋。
补须一方实深取之,稀按其痏,以极出其邪气。一方虚浅刺之,以养其脉`,疾
刺诸痛者,其脉皆实。故曰:从腰以上者,手太阴阳明皆主之;从腰以下者,足
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病生于
春气在毛,夏气在皮肤,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刺此病者,各以其时为齐。
病痛者阴也,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阴也,深刺之。病在上者阳也。病在下者,阴
刺热厥者,留针反为寒;刺寒厥者,留针反为热。刺热厥者,二阴一阳;所谓二
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间日而复刺之,必先调其左右,
凡刺之法,必察具形气。形肉未脱,少气而脉又躁,躁厥者,必为缪刺之,散气
深居静处,占神往来,闭户塞牖,魂魄不散,专意一神,精气之分,无闻人声,
凡刺之禁:新内勿刺,新刺勿内;已醉勿刷,已刺勿醉;新怒勿刺,已刺勿怒;
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瘈瘲,其色白,绝皮乃绝汗,绝汗则终矣。
少阳终者,耳聋,百节尽纵,目系绝,目系绝,一日半则死矣。其死也,色青白
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善惊、妄言、色黄;其上下之经盛而不行,则终矣。
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塞,上下不通而终矣。
厥阴终者,中热溢干,喜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
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气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
雷公问于黄帝曰:‘禁脉’之言,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制其度量,
黄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
雷公曰:愿卒闻经脉之始也。
黄帝曰: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
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胀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是主肺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
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鼻衄,喉痹,肩前臑痛,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
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呻,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
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
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
是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臑臂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
是动则病: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聋、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
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踹
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
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如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
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憺憺大动,面赤目黄
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
是动则病:耳聋浑浑焞焞,嗌肿喉痹。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眦痛,颊痛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
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足外
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趾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
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俛仰,丈夫溃疝,妇人少腹肿,甚则嗌干,面尘脱色。是
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太阴者,行气温于皮毛者也。故气不荣,则皮毛焦,皮
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毛色不泽,故其面黑如
足太阴气絻者,则脉不荣肌肉,唇舌者肌肉之本也。脉不荣,则肌肉软;肌肉软
足少阴气绝,则骨枯。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濡骨髓者也,故骨不濡,则肉不
足厥阴气绝,则筋绝。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脉
五阴气俱绝,则目系转,转则目运;目运者,为志先死;志先死,则远一日半死
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
雷公曰:何以知经脉之与络脉异也?
黄帝曰: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脉之见者,皆络脉也。
雷公曰:细子无以明其然也。
黄帝曰: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入,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
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并太阴之经,宜入掌中,散入于鱼际。
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半,别而上行,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
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去腕二寸,出于两筋之间,循经以上,系于心包络。心
手太阳之别,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内注少阴;其别者,上走肘,络肩□。实则
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去腕三寸,别入太阴;其别者,上循臂,乘肩□,上曲
手少阳之别,名曰外关。去腕二寸,外绕臂,注胸中合心主。病实则肘挛,虚则
足太阳之别,名曰飞扬。去踝七寸,别走少阴。实则鼽窒,头背痛;虚则鼽衄。
足少阳之别,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别走厥阴,下络足跗。实则厥,虚则痿躄坐不
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去踝八寸。别走太阴;其别者,循胫骨外廉,上络头项
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去本节之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厥气
足少阴之别,名曰大钟。当踝后绕跟,别走太阳;其别者,并经上走于心包下,
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去内踝五寸,别走少阳;其别者,经胫上睾,结于茎。
任脉之别,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实则腹皮痛,虚则痒搔。取之所别也。
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膂,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实则
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尽皆纵。
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人经不同,络脉异
黄帝问于歧伯曰:经脉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脏六腑。夫十二经
歧伯答曰:善哉问也!天至高不可度,地至广不可量,此之谓也。且夫人生于天
黄帝曰:余闻之,快于耳不解于心,愿卒闻之。
歧伯答曰:此人之所以参天地而应阴阳也,不可不察。
足太阳外合于清水,内属于膀胱,而通水道焉。足少阳外合于渭水,内属于于胆
足太阴外合于湖水,内属于脾。足少阴外合于汝水,内属于肾。足厥阴外合于渑
手太阳外合于淮水,内属于小肠,而水道出焉。手少阳外合于漯水,内属于三焦
手太阴外合于河水,内属于肺。手少阴外合于济水,内属于心。手心主外合于漳
凡此五脏六腑十二经水者,外有源泉,而内有所禀,此皆内外相贯,如环无端,
黄帝曰:夫经水之应经脉也,其远近浅深,水血之多少,各不同,合而以刺之奈
歧伯答曰:足阳明,五脏六腑之海也,其脉大,血多气盛,热壮,刺此者不深勿
黄帝曰:夫经脉之大小血之多少,肤之厚薄,肉之坚脆及腘之大小,可为量度乎
歧伯答曰:其可为量度者,取其中度也。不甚脱肉,而血气不衰也。若夫度之人
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趾,上结于踝,邪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侧,结于踵,上
足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上结外踝,上循胫外廉,结于膝外廉;其支者别起
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结于跗上,邪外上加于辅骨,上结于膝外廉,直上结
足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端内侧,上结于内踝;其直者,络于膝内辅骨,上循阴
足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下并足太阴之筋,邪走内踝之下,结于踵,与太阳之筋
足厥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上结于内踝之前,上循胫,上结内辅之下,上循阴
手太阳之筋,起于小指之上,结于腕,上循臂内廉,结于肘内锐骨之后,弹之应
手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臂,结于肘,上绕臑外廉、上肩
手阳明之筋,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臂,上结于肘外,上臑,结于□
手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行,结于鱼后,行寸口外侧,上循臂,结肘中,上臑
手心主之筋,起于中指,与太阴之筋并行,结于肘内廉,上臂阴结腋下,下散前
手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内恻,结于锐骨,上结肘内廉,上入腋,交太阴,挟乳
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俛不
黄帝问于伯高曰:脉度言经脉之长短,何以立之?
伯高曰:先度其骨节之大小,广狭,长短而脉度定矣。
黄帝曰:愿闻众人之度。人长七尺五寸者,其骨节之大小长短各几何?
伯高曰:头之大骨围,二尺六寸,胸围四尺五寸。腰围四尺二寸。发所覆者颅至
结喉以下至缺盆中,长四寸。缺盆以下至□□,长九寸,过则肺,大不满则肺小
角以下至柱骨,长一尺。行腋中不见者,长四寸。腋以下至季胁,长一尺二寸。
耳后当完骨者,广九寸。耳前当耳门者,广一尺三寸。两颧之间,相去七寸。两
足长一尺二寸,广四寸半。肩至肘,长一尺七寸;肘至腕,长一尺二寸半。腕至
项发以下至背骨,长二寸半,膂骨以下至尾□,二十一节,长三尺,上节长一寸
黄帝曰:余愿闻五十营奈何?
歧伯答曰: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气行一周,千八分,日行二十八宿。
黄帝曰:营气之道,内榖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
循手少阴,出腋,下臂,注小指,合手太阳。上行乘腋,出□内,注目内眦,上
上行注肾。从肾注心,外散于胸中,循心主脉,出腋下臂,出两筋之间,入掌中
上行注膻中,散于三焦。从三焦,注胆,出胁,注足少阳。下行至跗上,复从跗
其支别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骶,是督脉也。络阴器,上过毛中,入脐
黄帝曰:愿闻脉度。
歧伯答曰:手之六阳,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三丈。手之六阴,从手至胸中,
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盛而血者疾诛之。盛者泻之,虚者饮
黄帝曰:跷脉安起安止,何气荣也?
歧伯答曰:跷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骨之后。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阴股,入阴
黄帝曰:气独行五脏,不荣六腑,何也?
歧伯答曰: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阴脉荣其脏,阳脉
黄帝曰:跷脉有阴阳,何脉当其数?
歧伯曰:男子数其阳,女子数其阴,当数者为经,其不当数者为络也。
黄帝问于歧伯曰:人焉受气?阴阳焉会?何气为营?何气为卫?营安从生?卫于
歧伯答曰:人受气于榖,榖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气,其清者为
黄帝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气使然?少壮之人不昼瞑者,何气使然?
歧伯答曰: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
黄帝曰:愿闻营卫之所行,皆何道从来?
歧伯答曰: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
黄帝曰:愿闻三焦之所出。
歧伯答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
黄帝曰:人有热饮食下胃,其气未定,汗则出,或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于身
歧伯曰:此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气剽
黄帝曰:愿闻中焦之所出。
歧伯答曰: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
黄帝曰:夫血之与气,异名同类,何谓也?
歧伯答曰: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故夺血者
黄帝曰:愿闻下焦之所出。
歧伯答曰: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榖者,常并居于胃中,
黄帝曰:人饮酒,酒亦入胃,榖未熟而小便独先下,何也?
歧伯答曰:酒者熟谷之液也,其气悍以清,故后谷而入,先谷而液出焉。
黄帝曰:善。余闻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此之谓也。
黄帝问于歧伯曰:夫四时之气,各不同形,百病之起,皆有所生,灸刺之道,何
歧伯曰: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故春取经、血脉、分肉
温虐汗不出,为五十九痏,风□肤胀,为五十痏。取皮肤之血者,尽取之。
飧泄补三阴之上,补阴陵泉,皆久留之,热行乃止。
转筋于阳,治其阳;转筋于阴,治其阴。皆卒刺之。
徒先取环谷下三寸,以铍针针之,已刺而筩之,而内之,入而复之,以尽其水,
着痹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里。骨为干。肠中不便,取三里,盛泻之,虚补
疠风者,素刺其肿上。已刺,以锐针针其处,按出其恶气,肿尽乃止,常食方食
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肠,刺肓之原,巨虚上廉、三里。小腹
善呕,呕有苦,长太息,心中憺憺,恐人将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
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脘,则刺抑而下之,在下脘,则散而去之
睹其色,察其以,知其散复者,视其目色,以知病之存亡也。一其形,听其动静
邪在肺则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欬动肩背。取之膺中外腧,背三节五脏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行善掣节,时脚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
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
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
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时眩仆;视有余不足而调之其输也。
皮寒热者,不可附席,毛发焦,鼻槁腊,不得汗,取之三阳之络,以补手太阴。
骨寒热者病无所安,汗注不休。齿未槁,取其少阴于阴股之络;齿已槁,死不治
身有所伤,血出多及中风寒,苦有所堕坠,四支懈惰不收,名曰体惰,取其小腹
颈侧之动脉人迎。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婴筋之后,手阳明也,名曰扶
阳迎头痛,胸满不得息,取之人迎。暴喑气□,取扶突与舌本出血。暴聋气蒙,
臂阳明有入□齿者名曰大迎,下齿龋取之臂,恶寒补之,不恶寒泻之。足太阳有
足阳明有挟鼻入于面者,名曰悬颅,属口,对入系目本,视有过者取之,损有余
热厥取足太阴、少阳,皆留之;寒厥取足阳明、少阴于足,皆留之。舌纵涎下,
春取络脉,夏取分腠,秋取气口,冬取经输,凡此四时,各以时为齐。络脉治皮
五藏身有五部:伏兔一;腓二,腓者,□也;背三;五藏之腧四;项五。此五部
目眦外决于面者,为锐眦,在内近鼻者,为内眦,上为外眦,下为内眦。癫疾始
癫疾始作而引口啼呼喘悸者,候之手阳明,太阳,左强者攻其右,右强者攻其左
治癫疾始作,常与之居,察其所当取之处。病至,视之有过者泻之,置其血于瓠
骨癫疾者,顑齿诸腧分肉皆满,而骨居,汗出,烦悗。呕多沃沫,气下泄,不治
狂始生,先自悲也,喜忘、苦怒、善恐者,得之忧饥,治之取手太阴、阳明,血
狂言、惊、善笑、好歌乐、妄行不休者,得之大恐,治之取手阳明、太阳、太阴
狂者多食,善见鬼神,善笑而不发于外者,得之有所大喜,治之取足太阴、太阳
风逆,暴四肢肿,身漯漯,唏然时寒,饥则烦,饱则善变。取手太阴表里、足少
厥逆为病也,足暴清,胸若将裂,肠苦将以刀切之,烦而不能食,脉大小皆涩,
内闭不得溲,刺足少阴太阳,与抵上以长针。气逆,则取其太阴、阳明、厥阴,
少气,身漯漯也,言吸吸也,骨酸体重,懈惰不能动,补足少阴。短气,息短不
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之间,巨针取之,益其不足
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则不能言,
热病三日,而气口静、人迎躁者,取之诸阳,五十九刺,以泻其热,而出其汗,
热病七日八日,脉口动,喘而短者,急刺之,汗且自出,浅刺手大指间。
热病七日八日,脉微小,病者溲血,口中干,一日半而死。脉代者,一日死。
热病已得汗出,而脉尚躁,喘且复热,勿刺肤,喘甚者死。
热病七日八日,脉不躁,躁不散数,后看中有汗;三日不汗,四日死。未曾汗者
热病先肤痛,窒鼻充面,取之皮,以第一针,五十九,苛轸鼻,索皮于肺,不得
热病先身涩倚而热,烦俛,干唇口溢,取之皮,以第一针,五十九;肤胀口干,
热病溢干多饮,善惊,卧不起,取之肤肉,以第六针,五十九,目眦青,索肉于
热病面青,脑痛,手足躁,取之筋间,以第四针于四逆;筋躄目浸,索筋于肝,
热病数惊,瘈瘲而狂,取之脉,以第四针,急泻有余者,癫疾毛发去,索血于心
热病身重骨痛,耳聋而好瞑,取之骨,以第四针,五十九,刺骨;病不食,啮齿
热病不知所痛,耳聋,不能自收,口干,阳热甚,阴颇有寒者,热在髓,死不可
热病头痛,颞颥,目瘤脉痛,善衄,厥热病也,取之以第叁针,视有余不足,寒热痔
热病,体重,肠中热,取之以第四针,于其俞,及下诸趾间,索气于胃胳(络)得
热病挟脐怎痛,胸胁满,取之涌泉与阴陵泉,取以第四针,针嗌里。
热病,而汗且出,及脉顺可汗者,取之鱼际、太渊、大都、太白。泻之则热去,
热病,已得汗而脉尚盛躁盛,此阴脉之极也,死;其得汗而脉静者生。去病,脉
热病不可刺者有九:一曰:汗不出,大颧发赤哕者死;二曰:泄而腹满甚者死;
所谓五十九刺者,两手外内侧各三,凡十二痏。五指间各一,凡八痏,足亦如是
气满胸中喘息,取足太阴大趾之端,去爪甲如韭叶,寒则留之热则疾之,气下乃
心疝暴痛,取足太阴厥阴,尽刺去其血络。
喉痹舌卷,口中干,烦心,心痛,臂内廉痛,不可及头,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下,
目中赤痛,从内眦始,取之阴跷。
风痉身反折,先取足太阳及腘中及血络出血,中有寒,取三里。
癃取之阴跷及三毛上及血络,出血。
男子如蛊,女子如怚,身体腰脊如解,不欲饮食,先取涌泉见血,视跗上盛者,
厥头痛,面若肿起而烦心,取之足阳明太阴。
厥头痛,头脉痛,心悲,善泣,视头动脉反盛者,刺尽去血,后调足厥阴。
厥头痛,贞贞头痛而重,泻头上五行,行五,先取手少阴,后取足少阴。
厥头痛,意善忘,按之不得,取头面左右动脉,后取足太阴。
厥头痛,项先痛,腰脊为应,先取天柱,后取足太阳。
厥头痛,头痛甚,耳前后脉涌有热,泻出其血后取足少阳。
真头痛,头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死不治。
头痛不可取于腧者,有所击堕,恶血在于内,若肉伤,痛未已,可则刺,不可远
头痛不可刺者,大痹为恶,日作者,可令少愈,不可已。
头半寒痛,先取手少阳阳明,后取足少阳阳明。
厥心痛,与背相控,善瘈,如从后触其心,伛偻者,肾心痛也,先取京骨、昆仑
厥心痛,腹胀胸满,心尤痛甚,胃心痛也,取之大都、大白。
厥心痛,痛如以锥针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取之然谷、太溪。
厥心痛,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取之行间、太冲。
厥心痛,卧若徒居,心痛间,动作,痛益甚,色不变,肺心痛也,取之鱼际、太
真心痛,手足清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
心痛不可刺者,中有盛聚,不可取于腧。
肠中有虫瘕及蛟有也。皆不可取以小针,心肠痛,□作痛,脓聚,往来上下行,
耳聋无闻,取耳中;耳鸣,取耳前动脉;耳痛不可刺者,耳中有脓,若有干耵聍
足髀不可举,侧而取之在枢谷中,以员利针,大针不可刺。
病注下血,取曲泉。
风痹淫砾,病不可已者,足如履冰,时如入汤中,股胫淫泺,烦心头痛,时呕时
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
有客气,有同气。大小便不利治其标,大小便利,治其本。
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
厥挟脊而痛至顶,头沉沉然,目吭硫然,腰脊强。取足太阳腘中血络。
厥胸满面肿,唇漯漯然,暴言难,甚则不能言,取足阳明。
厥气走喉而不能言,手足清,大便不利,取足少阴。
厥而腹向向然,多寒气,腹中榖榖,便溲难,取足太阴。
嗌干,口中热如胶,取足少阴。
膝中痛,取犊鼻,以员利针,发而间之。针大如牦,刺膝无疑。
喉痹不能言,取足阳明;能言,取手阳明。
疟不渴,间日而作,取足阳明;渴而日作,取手阳明。
齿痛不恶清饮,取足阳明;恶清饮,取手阳明。
聋而不痛者,取足少阳;聋而痛者,取手阳明。
衄而不止,衄血流,取足太阳。衄血取手太阳,不已,刺宛骨下,不已刺,腘中
腰痛,痛上寒,取足太阳;阳痛上热,取足厥阴,不可以俛仰,取足少阳。中热
喜怒而不欲食,言益小,刺足太阴,怒而多言,刺足少阳。
顑痛,刺手阳明与顑之盛脉,出血。
项痛不可俯仰,刺足太阳,不可以顾,刺手太阳也。
小腹满大,上走胃至心,淅淅身时寒热,小便不利,取足厥阴。
腹满,大便不利,腹大亦上走胸嗌,喘息喝喝然,取足少阴,腹满食不化,腹满
心痛引腰脊,欲呕,取足少阴。心痛,腹胀,啬啬然,大便不利,取足太阴。心
心痛引小腹满,上下无常处,便溲难,刺足厥阴心痛,但短气不足以息,刺手太
颌痛,刺足阳明曲周动脉,见血,立已,按人迎于经,立已。
气逆上,刺膺中陷者,与下胸动脉。
腹痛,刺脐左右动脉,已刺按之,立已,刺气街,已刺按之,立已。
痿厥为四末束悗,乃疾解之,日二;不仁者,十日而知,无休,病已止。
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
黄帝问于歧伯曰:周痹之在身也,上下移徒随脉,其上下左右相应,间不容空,
歧伯答曰:此众痹也,非周痹也。
黄帝曰:愿闻众痹。
歧伯对曰:此各在其处,更发更止,更居更起,以右应左,以左应右,非能周也
帝曰:善。刺之奈何?
歧伯答曰:刺此者,痛虽已止,必刺其处,勿令复起。
帝曰:善。愿闻周痹何如?
歧伯对曰: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下,不能左右,各当其所。
歧伯对曰:痛从上下者,先刺其下以过之,后刺其上以脱之。痛从下上者,先刺
黄帝曰:善。此痛安生?何因而有名?
歧伯对曰: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
帝曰:善。余已得其意矣。此内不在脏,而外未发于皮,独居分肉之间,真气不
黄帝曰:善。余已得其意矣,亦得其事也。九者经巽之理,十二经脉阴阳之病也
黄帝闲居,辟左右而问于岐伯曰:余已闻九针之经,论阴阳逆顺六经已毕,愿得
岐伯避席再拜曰:善乎哉问也,此先师之所口传也。
黄帝曰:愿闻口传。
歧伯对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
黄帝曰:人之欠者,何气使然?
歧伯答曰: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卧,阳者主上,阴
黄帝曰:人之哕者,何气使然?
歧伯曰: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
黄帝曰:人之唏音,何气使然?
歧伯曰:此阴气盛而阳气虚,阴气疾而阳气徐,阴气盛而阳气绝故为唏,补足太
黄帝曰:人之振寒者,何气使然?
歧伯曰:寒气客于皮肤,阴气盛,阳气虚,故为振寒寒栗,补诸阳。
黄帝曰:人之噫者,何气使然?
歧伯曰: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下上散,复出于胃,故为噫,补足太阴、阳明,一
黄帝曰:人之嚏者,何气使然?
歧伯曰:阳气和利满于心出于鼻,故为嚏,补足太阳荣眉本,一曰眉上也。
黄帝曰:人之亸者,何气使然?
歧伯曰:胃不实则诸脉虚,诸脉虚则筋脉懈惰,筋脉懈惰则行阴,用力气不能复
黄帝曰:人之哀而泣涕出者,何气使然?
歧伯曰: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目者宗脉之所聚也,上液之道也,口鼻者气之门
黄帝曰:人之太息者,何气使然?
歧伯曰:忧思则心系急,心系急则气道约,约则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补手少
黄帝曰:人之涎下者,何气使然?
歧伯曰:饮食者皆入于胃,胃中有熬则虫动,虫动则胃缓,胃缓则廉泉开,故涎
黄帝曰:人之耳中鸣者,何气使然?
歧伯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
黄帝曰:人之自啮舌者,何气使然?
歧伯曰:此厥逆走上,脉气辈至也,少阴气至则啮舌,少阳气至则啮颊,阳明气
凡此十二邪褚,皆奇邪之走空窍者也,故邪之所在,皆为不足。故上气不足,脑
黄帝曰:治之奈何?
歧伯曰:肾主为欠,取足少阴,肺主为哕,取手太阴,足少阴,唏者,阴与阳绝
黄帝曰:余闻先师有所心藏,弗着于方,余愿而藏之,则而行之,上以治民,下
歧伯曰:远乎哉问也,夫治民与自治,治彼与治此,治小与治大,治国与治家,
黄帝曰:顺之奈何?
歧伯曰: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临病人问所便。
黄帝曰:便病人奈何?
歧伯曰:夫中热消瘅则便寒寒中之属则便热,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
黄帝曰:胃欲寒饮,肠欲热饮,两者相逆,便之奈何,且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
歧伯曰: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
歧伯曰:春夏先治其标,后治其本,秋冬先治其本,后治其标。
黄帝曰:便其相逆者,奈何?
歧伯曰:便虍者,食饮衣服亦欲适寒温,寒无凄凄,暑无汗出,食饮者,热无灼
黄帝曰:本脏以身形,支节,䐃肉候五脏六腑之小大焉,今夫王公大人临朝即位
歧伯曰:本身形支节者,脏腑之盖也,非面部之阅也。
黄帝曰:五脏之气阅于面者,余已知之矣,以肢节而知阅之,奈何?
歧伯曰:五脏六腑者,肺为之盖,巨肩,陷咽候见其外。
歧伯曰:五脏六腑心为之主,缺盆为之道,骨有余,以候heyu。
歧伯曰:肝者主为将,使之候外,欲知坚固,视目大小。
歧伯曰:脾者主为卫,使之迎粮,视唇舌好恶,以知吉凶。
歧伯曰:肾者主为为外,使之远听,视耳好恶,以知其性。
黄帝曰:善。愿闻六腑之候。
歧伯曰:六腑者,胃为之海,广骸,大颈,张胸,五谷及容,鼻隧以长,以候大
黄帝曰: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今乃辨为六名,
歧伯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
何谓气?
歧伯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何谓津?
岐伯曰: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
何谓液?
歧伯曰:榖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
何谓血?
歧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何谓脉?
歧伯曰: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黄帝曰:六气者,有余、不足、气之多少、脑髓之虚实、血脉之清浊、何以知之
歧伯曰: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
黄帝曰:六气者,贵贱何如?
歧伯曰:六气者,各有部主也,其贵贱,善恶,可为常主,然五谷与胃为大海也
黄帝问于伯高曰:余愿闻六府传榖者,肠胃之小大、长短、受榖之多少,奈何?
伯高曰:请尽言之,榖所从出、入、浅、深、远、近、长、短之度:唇至齿,长
小肠,后附脊,左环回周叠积,其注于回肠者,外附于脐,上回运环十六曲,大
回肠,当脐左环,回周叶积而下,回运环反十六曲,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
肠胃所入至所出,长六尺四寸四分,回曲环反三十二曲也。
黄帝曰:愿闻人之不食七日而死,何也?
伯高曰:臣请言其故:胃大一尺五寸,径五寸,长二尺六寸,横屈受水榖三斗五
小肠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二尺,受榖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
回肠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长二丈一尺,受榖一斗,水七升半;
广肠大八寸,径二寸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受榖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肠胃之长凡五丈八尺四寸,受水榖九斗二升一合合之大半,此肠胃所受水榖之数
黄帝问于歧伯曰:余闻刺法于夫子,夫子之所言,不离于营、卫、血、气、夫十
歧伯答曰:人亦有四海、十二经水。经水者,皆注于海;海有东、西、南、北、
黄帝曰:以人应之(四海),奈何?
歧伯曰: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气海、,有水榖之海,凡此四者,以应四海也。
黄帝曰:远乎哉!夫子之合天地四海也,愿闻应之奈何?
歧伯答曰:必先明知阴阳、表里、荥输所在,四海定矣!
黄帝曰:定之奈何?
歧伯曰:胃者,水榖之海也,其输上在气冲,下至三里;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
黄帝曰:凡此四海者,何利?何害?何生?何败?
歧伯曰:得顺者生,得逆者败,知调者利,不知调者害。
黄帝曰:四海之逆顺奈何?
歧伯曰:气海有余者,气满胸中、悗息、面赤,气海不足,则气少不足以言;血
黄帝曰:余已闻逆与顺矣!调之奈何?
歧伯曰:审守其输,而调其虚实,无犯其害,顺者得复,逆者必败。
黄帝曰:经脉十二者,别为五行,分为四时,何失而乱,何得而治?
歧伯曰:五行有序,四时有分,相顺则治,相逆则乱。
黄帝曰:何谓相顺?
歧伯曰:经脉十二者,以应十二月;十二月者,分为四时;四时者,春夏秋冬,
黄帝曰:何谓逆而乱?
歧伯曰: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营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浊相干,乱于胸中,是
黄帝曰:五乱者,刺之有道乎?
歧伯曰:有道以来,有道以去,审知其道,是谓身宝。
黄帝曰:善!愿闻其道?
歧伯曰:气在于心者,取之手少阴,心主之输;气在于肺者,取之手太阴荥、足
黄帝曰:补写奈何?
歧伯曰: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是非有余不足也,乱之气
黄帝曰:允乎哉!道;明乎哉!论;请着之玉版,命曰:治乱也。
黄帝曰:脉之应于寸口,如何而胀?
歧伯曰:其脉大坚以涩者,胀也。
黄帝曰:何以知藏府之胀也?
歧伯曰:阴为藏,阳为府。
黄帝曰:夫气之令人胀也,在于血脉之中邪,藏府之内乎?
歧伯曰:三者皆存焉,然非胀之舍也。
黄帝曰:愿闻胀之舍?
歧伯曰:夫胀者,皆在于藏府之外,排藏府而郭胸胁、胀皮肤,故命曰:胀。
黄帝曰:藏府之在胸胁腹里之内也,若匣匮之藏禁器也,各有次舍,异名而同处
歧伯曰:夫胸腹,藏府之郭也;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胃者,太仓也;咽喉、
黄帝曰:愿闻胀形?
歧伯曰:夫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肺胀者,气满而喘欬;肝胀者,胁下
凡此诸胀者,其道在一,明知逆顺,针数不失;泻虚补实,神去其室,致邪失正
黄帝曰:胀者焉生?何因而有?
歧伯曰:卫气之在身也,常然并脉、循分肉行,有逆顺,阴阳相随,乃得天和,
黄帝曰:善!何以解惑?
歧伯曰:合之于真,三合而得。
黄帝问于歧伯曰:胀论言:″无问虚实,工在疾写,近者一下,远者三下″,今
歧伯对曰:此言陷于肉肓而中气穴者也,不中气穴则气内闭,缄不陷盲则气不行
黄帝问于歧伯曰:水榖入于口,输于肠胃,其液别为五: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
歧伯曰:水榖皆入于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
五脏六府,心为之主,耳为之听,目为之候,肺为之相,肝为之将,脾为之卫,
中热则胃中消榖,消榖则虫上下作,肠胃充郭,故胃缓,胃缓则气逆,故唾出。
五津之榖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
阴阳不和则使液溢而下流于阴,髓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虚故腰背痛而胫酸
黄帝问于歧伯曰:余闻刺有五官、五阅,以观五气;五气者,五藏之使也,五时
歧伯曰:五官者,五藏之阅也。
黄帝曰:愿闻其所出,令可为常。
歧伯曰:脉出于气口,色出于明堂,五色更出以应五时,各如其常,经气入藏,
帝曰:善!五色独决于明堂乎?
歧伯曰:五官以辨,阙庭必张,乃立明堂,明堂广大,蕃蔽见外,方壁高基,引
黄帝曰:愿闻五官?
歧伯曰: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
黄帝曰:以官何候?
歧伯曰:以候五藏:故肺病者,喘息、鼻张;肝病者,眦青;脾病者,唇黄;心
黄帝曰:五脉安在?五色安见?其常色殆者如何?
歧伯曰:五官不辨,阙庭不张,小其明堂,蕃蔽不见,又埤其墻,墻下无基,垂
黄帝曰:五色之见于明堂,以观五藏之气,左右高下,各有形乎?
歧伯曰:府藏之在中也,各以次舍,左右上下,各如其度也。
黄帝问于歧伯曰:余闻针道于夫子,众多毕悉矣!夫子之道,应若失而据,未有
歧伯对曰:圣人之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必有明法,以起
黄帝曰:愿闻自然奈何?
歧伯曰:临深决水,不用功力而水可竭也;循堀决卫,而经可通也;此言气之滑
黄帝曰:日愿闻人之黑白、肥瘦、小长、各有数乎?
歧伯曰: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此肥
黄帝曰:刺瘦人奈何?
歧伯曰: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轻言,其血清,气滑,易脱于
黄帝曰:刺常人奈何?
歧伯曰:视其白黑,各为调之,其端正敦厚者,其血气和调;刺此者,无失常数
黄帝曰:刺壮土真骨者,奈何?
歧伯曰:刺壮士真骨、坚肉、缓节、监监然,此人重则气涩、血浊,刺此者,深
黄帝曰:刺婴儿奈何?
歧伯曰: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刺此者,以毫针浅刺而疾发针,日再可
黄帝曰:临深决水,奈何?
歧伯曰:血清、气浊,疾写之,则气竭焉!
黄帝曰:循掘决冲,奈何?
歧伯曰:血浊、气涩,疾写之,则经可通也。
黄帝曰:脉行之逆顺,奈何?
歧伯曰: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
黄帝曰:少阴之脉独下行,何也?
歧伯曰:不然。夫冲脉者,五藏六府之海也;五藏六府皆禀焉!其上者,出于颃
黄帝曰:何以明之?
歧伯曰:五官导之,切而验之,其非必动,然后乃可明逆顺之行也。
黄帝曰:窘乎哉!圣人之为道也,明于日月,微于毫厘,其非夫子,孰能道之也
黄帝曰:愿闻其奇邪而不在经者?
歧伯曰:血络是也。
黄帝曰:刺血络而仆者,何也?血出而射者,何也?血少黑而浊者,何也?血出
歧伯曰:脉气甚而血虚者,刺之则脱气,脱气则仆;血气俱盛,而阴气多者,其
黄帝曰:相之奈何?
歧伯曰:血脉者,盛坚,横以赤、上下无常处、小者如针、大者如筋,则而写之
黄帝曰:针入而肉著者,何也?
歧伯曰:热气因于针则热,热则肉着于针,故坚焉!
黄帝曰:余闻十二经脉以应十二水者,其五色各异,清浊不同,人之血气若一,
歧伯曰:人之血气苟能为一,则天下为一矣!恶有乱者乎?
黄帝曰:余闻一人,非问天下之众。
歧伯曰:夫一人者,亦有乱气;天下之众,亦有乱人,其合为一耳。
黄帝曰:愿闻人气之清浊?
歧伯曰:受榖者浊,受气者清,清者注阴,浊者注阳,浊而清者上出于咽,清而
黄帝曰:夫阴清而阳浊,浊者有清,清者有浊,清浊别之,奈何?
歧伯曰:气之大别,清者上注于肺,浊者下走于胃;胃之清气,上出于口;肺之
黄帝曰:诸阳皆浊,何阳独甚乎?
歧伯曰:手太阳独受阳之浊,手太阴独受阴之清,其清者,上走空窍;其浊者,
歧伯曰:清者其气滑,浊者其气涩,此气之常也。故刺之(阴)者深而留之,刺阳
黄帝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其合之于人奈何?
歧伯曰: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故天为阳,地为阴。故足之十二经脉以应十
黄帝曰:合之于脉奈何?
歧伯曰:寅者,正月之生阳也,主左足之少阳;未者,六月,主右足之少阳;卯
甲主左手之少阳,已主右手之少阳;乙主左手之太阳,戊主右手之太阳;丙主左
故足之阳者,阴中之少阳也;足之阴者,阴中之太阴也;手之阳者,阳中之太阳
黄帝曰:以治奈何?
歧伯曰:正月、二月、三月、,人气在左,无刺左足之阳;四月、五月、六月,
黄帝曰:五行以东方、甲乙、木、主春;春者苍色,主肝;肝者,足厥阴也;令
歧伯曰:此天地之阴阳也,非四时、五行之以次行也;且夫阴阳,有名而无形,
黄帝曰:余受九针于夫子,而私览于诸方,或有导引、行气、乔、摩、炙、熨、
歧伯曰:诸方者,众人之方也,非一人之所尽行也。
黄帝曰:此乃所谓守一勿失,万物毕者也。今余已闻阴阳之要、虚实之理、倾移
歧伯曰:要乎哉问。道,昭乎其如日醒;窘乎其如夜瞑,能被而服之,神与俱成
黄帝曰:何谓日醒?
歧伯曰:明于阴阳,如惑之解,如醉之醒。
黄帝曰:何谓夜瞑?
歧伯曰:喑乎其无声,漠乎其无形,折毛发理,正气横倾,淫邪泮衍,血脉传溜
黄帝曰:大气入藏奈何?
歧伯曰:病先发于心,一日而之肺,三日而之肝,五日而之脾,三日不已,死;
黄帝曰:愿闻淫邪泮衍,奈何?
歧伯曰:正邪从外袭内而未有定舍,反淫于藏,不得定处,与营卫俱行,而与魂
黄帝曰:有余不足,有形乎?
歧伯曰:阴气盛,则梦涉大水而恐惧;阳气盛,则梦大火而燔□;阴阳俱盛,则
厥气客于心,则梦见邱山烟火;客于肺,则梦飞扬、见金铁之奇物;客于肝,则
黄帝曰:夫百病之所以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
岐伯曰:四时之气使然。
黄帝曰:愿闻四时之气。
岐伯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
黄帝曰:其时有反者,何也?
岐伯曰:是不应四时之气,脏独主其病者,是必以脏气之所不胜时者,甚;以其
岐伯曰:顺天之时而病可与期,顺者为工,逆者为粗。
黄帝曰:善,余闻刺有五变,以主五输。愿闻其数。
岐伯曰:人有五脏,五脏有五变。五变有五输,故五五二十五输,以应五时。
黄帝曰:愿闻五变。
岐伯曰:肝为牡藏,其色青,其时春,其音角,其味酸,其日甲乙;心为牡藏,
黄帝曰:以主五输奈何?
藏主冬,冬刺井;色主春,春刺荥;时主夏刺输;音主长夏,长夏刺经;味主秋
黄帝曰:诸原安和,以致六输。
岐伯曰:原独不应五时,以经合之,以应其数,故六六三十六输。
黄帝曰:何谓藏主冬,时主夏,音主长夏,味主秋,色主春。愿闻其故。
岐伯曰:病在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
余闻九针九篇,余亲受其调,颇得其意。夫九针者,始于一而终于九,然未得其
岐伯曰:明乎哉问也.非独针道焉,夫治国亦然。
黄帝曰:余愿闻针道,非国事也。
岐伯曰:夫治国者,夫惟道焉,非道,何可小大深浅,杂合而为一乎。
岐伯曰:日与月焉,水与镜焉,鼓与响焉,夫日月之明,不失其影,水镜之察,
黄帝曰:窘乎哉!昭昭之明不可蔽,其不可蔽,不失阴阳也。合而察之,切而验
黄帝问于少俞曰:余闻百疾之始期也,必生于风雨寒暑,循毫毛而入腠理,或复
少俞曰:夫天之生风者,非以私百姓也,其行公平正直,犯者得之,避者得无殆
黄帝日:一时遇风,同时得病,其病各异,愿闻其故。
少俞曰:善乎哉问!请论以比匠人。匠人磨斧斤,砺刀削斫材木。木之阴阳,尚
黄帝曰:以人应木,奈何?
少俞答曰:木之所伤也,皆伤其枝。枝之刚脆而坚,未成伤也。人之有常病也,
黄帝曰:人之善病风厥漉汗者,何以候之?
少俞答曰: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
黄帝曰:何以候之不坚也?
少俞答曰:腘肉不坚,而无分理。理者粗理,粗理而皮不致者,腠理疏。此言其
黄帝曰:人之善病消瘅者,何以候之?
少俞答曰: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
黄帝曰:何以知五脏之柔弱也?
少俞答曰:夫柔弱者,必有刚强,刚强多怒,柔者易伤也。
黄帝曰:何以候柔弱之与刚强?
少俞答曰:此人薄皮肤,而目坚固以深者,长冲直肠,其心刚,刚则多怒,怒则
黄帝曰:人之善病寒热者,何以候之?
少俞答曰:小骨弱肉者,善病寒热。
黄帝曰:何以候骨之小大,肉之坚脆,色之不一也?
少俞答曰:颧骨者,骨之本也。颧大则骨大,颧小则骨小。皮肤薄而其肉无□,
黄帝曰:何以候人之善病痹者?
少俞答曰: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
黄帝曰:痹之高下有处乎?
少俞答曰:欲知其高下者,各视其部。
黄帝曰:人之善病肠中积聚者,何以候之?
少俞答曰: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如此,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
黄帝曰:余闻病形,已知之矣!愿闻其时。
少俞答曰:先立其年,以知其时。时高则起,时下则殆,虽不陷下,当年有冲道
黄帝问于歧伯曰: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经脉者,所以行
歧伯曰:窘乎哉问也。五脏者,所以参天地,副阴阳,而运四时,化五节者也;
心小则安,邪弗能伤,易伤以忧;心大则忧,不能伤,易伤于邪。心高则满于肺
肺小,则少饮,不病喘喝;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肺高,则上气
肝小则脏安,无胁下之病;肝大则逼胃迫咽,迫咽则苦膈中,且胁下痛。肝高,
脾小,则脏安,难伤于邪也;脾大,则苦凑䏚而痛,不能疾行。脾高,则䏚引季
肾小,则脏安难伤;肾大,则善病腰痛,不可以俯仰,易伤以邪。肾高,则苦背
黄帝曰:何以知其然也?
歧伯曰:赤色小理者,心小;粗理者,心大。无够骷者,心高;骼骷小、短举者
白色小理者,肺小;粗理者,肺大。巨肩反膺陷喉者,肺高;合腋张胁者,肺下
青色小理者,肝小;粗理者,肝大。广胸反骹者,肝高;合胁兔骹者,肝下。胸
黄色小理者,脾小;粗理者,脾大。揭唇者,脾高;唇下纵者,脾下。唇坚者,
黑色小理者,肾小;粗理者,肾大。高耳者,肾高;耳后陷者,肾下。耳坚者,
黄帝曰:善。然非余之所问也,愿闻人之有不可病者,至尽天寿,虽有深扰大恐
歧伯曰:五脏六腑,邪之舍也,请言其故。五脏皆小者,少病,苦憔心,大愁扰
黄帝曰:愿闻六腑之应。
歧伯答曰:肺合大肠,大肠者,皮其应;心合小肠,小肠者,脉其应;肝合胆,
黄帝曰:应之奈何?
歧伯曰:肺应皮。皮厚者,大肠厚,皮薄者,大肠薄;皮缓,腹里大者,大肠大
心应脉,皮厚者,脉厚,脉厚者,小肠厚;皮薄者,脉薄,脉薄者,小肠薄;皮
脾应肉,肉䐃(jùn)坚大者,胃厚;肉䐃麽者,胃薄。胃不坚;肉䐃小而麽者
肝应爪,爪厚色黄者,胆厚;爪薄色红者,胆薄;爪坚色青者,胆急;爪濡色赤
肾应骨,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疏腠理者,三焦
黄帝曰:厚薄美恶,皆有形,愿闻其所病。
歧伯答曰: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则知所病矣。
雷公问于黄帝曰:细子得受业,通于九针针六十篇,旦暮勤服之,近者编绝,久
黄帝曰:善乎哉问也。此先师之所问也,坐私传之也,割臂歃血之盟也,子若欲
雷公再拜而起曰:请闻命于是也,乃斋宿三日而请曰:敢问今日正阳,细子愿以
雷公再拜曰:细子受之。黄帝乃左握其手,右授之书曰:慎之慎之,磿为子言之
雷公曰:此皆细子之所以通,未知其所约也。
黄帝曰:夫约方者,犹约囊也,囊满而弗约,则输泄,方成弗约,则神与弗俱。
雷公曰:愿为下材者,勿满而约之。
黄帝曰:未满而知约之以为工,不可以为天下师。
雷公曰:愿闻为工。
黄帝曰: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引绳大小齐等。春夏人
人迎大一倍于寸口,病在足少阳,一倍而躁,在手少阳。人迎二倍,病在足太阳
寸口大于人迎一倍,病在足厥阴,一倍而躁,在手心主。寸口二倍,病在足少阴
通其营输,乃可传于大数。大数曰:盛则徒泻之,虚则徒补之,紧则灸刺,且饮
雷公问于黄帝曰:五色独决于明堂乎?小子未知其所谓也。
黄帝曰:明堂者,鼻也;阙者,眉间也;庭者,颜也;蕃者,颊侧也;蔽者,耳
雷公曰:五言之辨,奈何?
黄帝曰: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五脏次于中央,六腑挟其两侧,首面上于阙庭
雷公曰:其不辨者,可得闻乎?
黄帝曰:五色之见也,各出其色部。部骨陷者,必不免于病矣。其色部乘袭者,
雷公曰:官五色奈何?
黄帝曰: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是谓五官。
雷公曰:病之益甚,与其方衰,如何?
黄帝曰:外内皆在焉。切其脉口,滑小紧以沉者,病益甚,在中;人迎气大紧以
雷公曰:以色言病之间甚,奈何?
黄帝曰:其色粗以明,沉夭者为甚,其色上行者,病益甚;其色下行,如云彻散
雷公曰:小子闻风者,百病之始也;厥逆者,寒湿之起也,别之奈何?
黄帝曰:常候阙中,薄泽为风,冲浊为痹。在地为厥。此其常也;各以其色言其
雷公曰:人不病卒死,何以知之?
黄帝曰:大气入于脏腑,不病而卒死?
雷公曰:病小愈而卒死者,何以知之?
黄帝曰:赤色出两颧,大如拇指者,病虽小愈,必卒死。黑色出于庭,大如拇指
雷公再拜曰:善乎!其死有期乎?
黄帝曰:察色以言其时。
雷公曰:善乎!愿卒闻之。
黄帝曰:庭者,首面也;阙上者,咽喉也;阙中者,肺也;下极者,心也;直下
沉浊为内,浮泽为外。黄赤为风,青黑为痛,白为寒,黄而膏润为脓,赤甚者为
男子色在于面王,为小腹痛;下为卵痛;其圜直为茎痛,高为本,下为首,狐疝
女子在于面王,为膀胱子处之病,散为痛,搏为聚,方员左右,各如其色形。其
左为左,右为右。其色有邪,聚散而不端,面色所指者也。色者,青黑赤白黄,
黄帝问于少俞曰:有人于此,并行并立,其年之长少等也,衣之厚薄均也,卒然
少俞曰:帝问何急?
黄帝曰:愿尽闻之。
少俞曰:春青风夏阳风,秋凉风,冬寒风。凡此四时之风者,其所病各不同形。
黄帝曰:四时之风,病人如何?
少俞曰:黄色薄皮弱肉者,不胜春之虚风;白色薄皮弱肉者,不胜夏之虚风,青
黄帝曰;黑色不病乎?
少俞曰:黑色而皮厚肉坚,固不伤于四时之风;其皮薄而肉不坚,色不一者,长
黄帝曰:夫人之忍痛与不忍痛,非勇怯之分也。夫勇士之不忍痛者,见难则前,
少俞曰:夫忍痛与不忍痛者,皮肤之薄厚,肌肉之坚脆,缓急之分也,非勇怯之
黄帝曰:愿闻勇怯之所由然。
少俞曰:勇士者,目深以固,长冲直扬,三焦理横,其心端直,其肝大以坚,其
黄帝曰;愿闻怯士之所由然。
少俞曰:怯士者,目大而不减,阴阳相失,其焦理纵,
黄帝曰:怯士之得酒,怒不避勇士者,何脏使然?
少俞曰:酒者,水谷之精,熟谷之液也,其气剽悍,其入于胃中,则胃胀,气上
黄帝问于歧伯曰:愿闻五脏之腧,出于背者。
歧伯曰:背中大腧,在杼骨之端,肺腧在三焦之间,心腧在五焦之间,膈腧在七
黄帝曰:五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其
歧伯曰:博哉!圣帝之论。臣请尽意悉言之。
足太阳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标在两络命门。命门者,目也。足少阳之本,在
手太阳之本,在外踝之后,标在命门之上一寸也。手少阳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间
凡候此者,下虚则厥,下盛则热;上虚则眩,上盛则热痛。故石者,绝而正之,
请言气街,胸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
黄帝问于少俞曰:筋骨之强弱,肌肉之坚脆,皮肤之厚薄,腠理之疏密,各不同
少俞曰:人之骨强、筋弱、肉缓、皮肤厚者,耐痛,其于针石之痛火焫亦然。
黄帝曰:其耐火焫者,何以知之?
少俞答曰:加以黑色而美骨者,耐火爇。
黄帝曰:其不耐针石之痛者,何以知之?
少俞曰:坚肉薄皮者,不耐针石之痛,于火焫亦然。
黄帝曰:人之病,或同时而伤,或易已,或难已,其故何如?
少俞曰:同时而伤,其身多热者,易已;多寒者,难已。
黄帝曰:人之胜毒,何以知之?
少俞曰:胃厚、色黑、大骨及肥骨者,皆胜毒;故其瘦而薄胃者,皆不胜毒也。
黄帝问于歧伯曰:愿闻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何立而为楯,何失而死,何得而
歧伯曰:以母为基,以父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
黄帝曰:何者为神?
歧伯曰:血气以和,营卫以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黄帝曰:人之寿夭各不同,或夭寿,或卒死,或病久,愿闻其道。
歧伯曰: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呼
黄帝曰:人之寿百岁而死,何以致之?
歧伯曰:使道隧以长,基墙高以方,通调营卫,三部三里起,骨高肉满,百岁乃
黄帝曰:其气之盛衰,以至其死,可得闻乎?
歧伯曰: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
黄帝曰:其不能终寿而死者,何如?
歧伯曰:其五脏皆不坚,使道不长,空外以张,喘息暴疾;又卑基墙薄,脉少血
黄帝问于伯高曰:余闻气有逆顺,脉有盛衰,刺有大约,可得闻乎?
伯高曰:气之逆顺者,所以应天地阴阳四时五行也;脉之盛衰者,所以候血气之
黄帝曰:候之奈何?
伯高曰:兵法曰无迎逢逢之之,无击堂堂之阵。刺法曰:无刺熇熇之热,无刺漉
黄帝曰:候其可刺奈何?
伯高曰: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下
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黄帝曰:愿闻谷气有五味,其入五脏,分别奈何?
伯高曰: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五味
黄帝日:营卫之行奈何?
伯高曰: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
黄帝曰:谷之五味,可得闻乎?
伯高曰:请尽言之。五榖:杭米甘,麻酸,大豆咸,麦苦,黄黍辛。五果:枣甘
五宜:所言五色者,脾病者,宜食杭米饭,牛肉枣葵;心病者,宜食麦羊肉杏薤
五禁: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
肝色青,宜食甘,杭米饭、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犬肉、麻、李
黄帝问于歧伯曰:水与肤胀、鼓胀、肠覃、石瘕、石水,何以别之?
歧伯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
黄帝曰;肤胀何以候之?
歧伯曰:肤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然不坚,腹大,身尽肿,皮厚,按其腹,
鼓胀何如?
歧伯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
肠覃何如?
歧伯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
石瘕何如?
歧伯曰: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
黄帝曰:肤胀鼓胀,可刺邪?
歧伯曰:先泻其胀之血络,后调其经,刺去其血络也。
黄帝曰:夫子言贼风邪气之伤人也,令人病焉,今有其不离屏蔽,不出室穴之中
歧伯曰:此皆尝有所伤于湿气,藏于血脉之中,分肉之间,久留而不去。若有所
黄帝曰:今夫子之所言者,皆病人之所自知也。其毋所遇邪气,又毋怵惕之所志
歧伯曰:此亦有故邪留而未发,因而志有所恶,及有所慕,血气内乱,两气相搏
黄帝曰:其祝而已者,其故何也?
歧伯曰:先巫者,因知百病之胜,先知其病之所从生者,可祝而已也。
黄帝曰:卫气之留于腹中,蓄积不行,菀蕴不得常所,使人支胁胃中满,喘呼逆
伯高曰:其气积于胸中者,上取之,积于腹者,下取之,上下皆满者,旁取之。
伯高对曰:积于上,泻人迎、天突、喉中;积于下者,泻三里与气街;上下皆满
黄帝问于伯高曰:何以知皮肉气血筋骨之病也?
伯高曰:色起两眉薄泽者病在皮;唇色青黄赤白黑者,病在肌肉;营气濡然者,
黄帝曰:病形何如,居之奈何?
伯高曰:夫百病变化,不可胜数,然皮有部,肉有柱,血气有输,骨有属。
黄帝曰:愿闻其故。
伯高曰:皮之部,输于四末;肉之柱在臂胫诸阳分肉间,与足少阴分间;血气之
伯高曰:夫病变化,浮沉深浅,不可胜究,各在其处,病间者浅之,甚者深之,
黄帝问于伯高曰:人之肥瘦大小温寒,有老壮少小,别之奈何?
伯高对曰:人年五十已上为老,二已上为壮,十八已上为少,六岁已上为小。
黄帝曰:何以度知其肥瘦?
伯高曰:人有肥、有膏、有肉。
黄帝曰:别此奈何?
伯高曰:腘肉坚,皮满者,肥。腘肉不坚,皮缓者,膏。皮肉不相离者,肉。
黄帝曰:身之寒温何如?
伯高:膏者,其肉淖而粗理者,身寒,细理者,身热。脂者,其肉坚,细理者热
黄帝曰:其肥瘦大小奈何?
伯高曰:膏者,多气而皮纵缓,故能纵腹垂腴。肉者,身体容大脂者,其身收小
黄帝曰:三者之气血多少何如?
伯高曰:膏者,多气,多气者,热,热者耐寒。肉者,多血则充形,充形则平。
黄帝曰:众人奈何?
伯高曰:众人皮肉脂膏,不能相加也,血气,不能相多,故其形不小不大,各自
黄帝曰:善。治之奈何?
伯高曰:必先别其三形,血之多少,气之清浊,而后调之,治无失常经。是故膏
黄帝曰:余以小针为细物也,夫子乃言上合之于天,下合之于地,中合之于人,
歧伯曰:何物大于天乎?夫大于针者,惟五兵者焉,死之备也,非生之具。且夫
黄帝曰:病之生时,有喜怒不测,饮食不节,阴气不足,阳气有余,营气不行,
歧伯曰:圣人不能使化者为之,邪不可留也。故两军相当,旗帜相望,白刃陈于
黄帝曰:其已形示予遭,脓已成,不予见;为之奈何?
歧伯曰:脓已成十死一生,故圣人弗使已成,而明为良方,着之竹帛,使能者踵
黄帝曰:其已有脓血而后遭乎?不导之以小针治乎?
歧伯曰:以小治小者,其功小,以大治大者,多害,故其已成脓血者,其唯砭石
黄帝曰:多害者其不可全乎?
歧伯曰:其在逆顺焉。
黄帝曰:愿闻逆顺。
歧伯曰:以为伤者,其白眼青,黑眼小,是一逆也;内药而呕者,是二逆也;腹
黄帝曰:诸病皆有逆顺,可得闻乎?
歧伯曰:腹胀、身热、脉大、是一逆也;腹鸣而满,四肢清泄,其脉大,是二逆
黄帝曰:夫子之言针甚骏,以配天地,上数天文,下度地纪,内别五脏,外次六
歧伯曰:能杀生人,不能起死者也。
黄帝曰:余闻之,则为不仁,然愿闻其道,弗行于人。
歧伯曰:是明道也,其必然也,其如刀剑之可以杀人,如饮酒使人醉也,虽勿诊
歧伯曰: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海
黄帝曰:上下有数乎?
歧伯曰:迎之五里,中道而止,五至而已,五往而脏之气尽矣,故五五二十五,
歧伯曰:窥门而刺之者,死于家中;入门而刺之者,死于堂上。
黄帝曰:善乎方,明哉道,请着之玉版,以为重宝,传之后世,以为刺禁,令民
黄帝问于歧伯曰:余闻刺有五禁,何谓五禁?
歧伯曰:禁其不可刺也。
黄帝曰:余闻刺有五夺。
歧伯曰:无泻其不可夺者也。
黄帝曰余闻刺有五过。
歧伯曰:补泻无过其度。
黄帝曰:余闻刺有五逆。
歧伯曰:病与脉相逆,命曰五逆。
黄帝曰:余闻刺有九宜。
歧伯曰:明知九针之论,是谓九宜。
黄帝曰:何谓五禁,愿闻其不可刺之时。
歧伯曰:甲乙日自乘,无刺头,无发曚于耳内。丙丁日自乘,无振埃于肩喉廉泉
黄帝曰:何谓五夺?
歧伯曰:形肉已夺,是一夺也;大夺血之后,是二夺也;大汗出之后,是三夺也
黄帝曰:何谓五逆?
歧伯曰:热病脉静,汗已出,脉盛躁,是一逆也;病泄,脉洪大,是二逆也;着
黄帝曰:经脉十二,而手太阴、足少阴、阳明,独动不休,何也?
歧伯曰:是明胃脉也。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肺气从太阴而行之
黄帝曰:气之过于寸口也,上十焉息,下八焉伏,何道从还?不知其极。
歧伯曰:气之离脏也,卒然如弓弩之发,如水之下岸,上于鱼以反衰,其余气衰
黄帝曰:足之阳明,何因而动?
歧伯曰:胃气上注于肺,其悍气上冲头者,循咽,上走空窍,循眼系,入络脑,
黄帝曰:足少阴何因而动?
歧伯曰:冲脉者,十二经之海也,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循阴股
黄帝曰:营卫之行也,上下相贯,如环之无端,今有其卒然遇邪气,及逄大寒,
歧伯曰:夫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四街者,气之径路也。故络绝则径
黄帝曰:善。此所谓如环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此之谓也。
黄帝问于少俞曰: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
少俞答曰:酸入于胃,其气涩以收,上之两焦,弗能出入也,不出即留于胃中,
黄帝曰: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何也?
少俞曰:咸入于胃;其气上走中焦,注于脉,则血气走之,血与咸相得,则凝,
黄帝曰: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何也?
少俞曰:辛入于胃,其气走于上焦,上焦者,受气而营诸阳者也,姜韭之气熏之
黄帝曰: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何也?
少俞曰:苦入于胃,五榖之气,皆不能胜苦,苦入下脘,三焦之道,皆闭而不通
黄帝曰: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悗心,何也?
少俞曰:甘入于胃,其气弱小,不能上至于上焦,而与谷留于胃中者,令人柔润
黄帝曰:余闻阴阳之人何如?
伯高曰: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故五五二十五人之政,而
歧伯曰:悉乎哉问也,此先师之秘也,虽伯高犹不能明之也。
黄帝避席遵循而却曰:余闻之得其人弗教,是谓重失,得而泄之,天将厌之,余
歧伯曰:先立五形金木水火土,别其五色,异其五形之人,而二十五人具矣。
歧伯曰:慎之慎之,臣请言之。
木形之人,比于上角似于苍帝,其为人苍色,小头,长面大肩背直身小,手足好
火形之人,比于上征,似于赤帝。其为人赤色广䏖、锐面小头,好肩背,髀腹小
土形之人,比于上宫,似于上古黄帝,其为人黄色圆面、大头、美肩背、大腹、
金形之人比于上商,似于白帝,其为人方面白色、小头、小肩背小腹、小手足如
水形之人,比于上羽,似于黑帝,其为人,黑色面不平,大头廉颐,小肩大腹动
黄帝曰:得其形,不得其色何如?
歧伯曰:形胜色,色胜形者,至其胜时年加,感则病行,失则忧矣。形色相得者
黄帝曰:其形色相当胜之时,年加可知乎?
歧伯曰:凡年忌下上之人,大忌常加七岁,十六岁、二十五岁、三十四岁、四十
黄帝曰:夫子之言脉之上下,血气之候似知形气,奈何?
歧伯曰:足阳明之上血气盛则髯美长,血少气多则髯短,故气少血多则髯少,血
足少阳之上,气血盛则通髯美长,血多气少则通髯美短,血少气多则少髯,血气
足太阳之上,血气盛则美眉,眉有毫毛血多气少则恶眉,面多少理,血少气多则
手阳明之上,血气盛则髭美。血少气多则髭恶,血气皆少则无髭。手阳明之下血
手少阳之上,血气盛则眉美以长,耳色美,血气皆少则耳焦恶色。手少阳之下,
手太阳之上,血气盛则多须,面多肉以平,血气皆少则面瘦恶色。手太阳之下,
黄帝曰:二十五人者,刺之有约乎?
歧伯曰:美眉者,足太阳之脉,气血多,恶眉者,血气少,其肥而泽者,血气有
黄帝曰:刺其诸阴阳奈何?
歧伯曰:按其寸口人迎,以调阴阳,切循其经络之凝涩,结而通者,此于身皆为
右征与少征,调右手太阳上,左商与左征,调左手阳明上。少征与大宫,调左手
上征与右征同榖麦、畜羊、果杏,手少阴藏心,色赤味苦,时夏。上羽与大羽,
大宫与上角,同右足阳明上,左角与大角,同左足阳明上,少羽与大羽同右足太
黄帝曰:妇人无须者,无血气乎?
歧伯曰: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
黄帝曰:士人有伤于阴,阴气绝而不起,阴不用,然其须不去,其故,何也?宦
歧伯曰:宦者去其宗筋,伤其冲脉,血泻不复,皮肤内结,唇口内荣故须不生。
黄帝曰:其有天宦者,未尝被伤,不脱于血,然其须不生其故何也?
歧伯曰:此天之所不足也,其任冲不盛、宗筋不成,有气无血,唇口不荣,故须
黄帝曰:善乎哉!圣人之通万物也,若日月之光影,音声鼓响,闻其声而知其形
黄帝问于歧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
歧伯曰: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喜怒不节则伤脏,
黄帝曰:余固不能数,故问先师,愿卒闻其道。
歧伯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
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
黄帝曰:愿尽闻其所由然。
歧伯曰:其着孙络之脉而成积者,其积往来上下,臂手孙络之居也,浮而缓,不
黄帝曰:积之始生,至其已成,奈何?
歧伯曰: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
黄帝曰:其成积奈何?
歧伯曰:厥气生足悗,悗生胫寒,胫寒则血脉凝涩,血脉凝涩则寒气上入于肠胃
黄帝曰:其生于阴者奈何?
歧伯曰:忧思伤心,重寒伤肺,忿忿伤肝,醉以入房,汗出当风伤脾,用力过度
歧伯答曰:察其所痛,以知其应,有余不足,当补则补,当泻则泻,毋逆天时,
黄帝问于歧伯曰:余闻九针于夫子,而行之于百姓,百姓之血气,各不同形,或
歧伯曰:重阳之人,其神易动,其气易往也。
黄帝曰:何谓重阳之人?
歧伯曰:重阳之人,熇熇高高,言语善疾,举足善高,心肺之脏气有余,阳气滑
黄帝曰:重阳之人而神不先行者,何也?
歧伯曰:此人颇有阴者也。
黄帝曰:何以知其颇有阴者也。
歧伯曰:多阳者多喜;多阴者多怒,数怒者易解,故曰颇有阴。其阴阳之离合难
黄帝曰:其气与针相逢奈何?
歧伯曰:阴阳和调,而血气淖泽滑利,故针入而气出,疾而相逢也。
黄帝曰:针已出而气独行者,何气使然?
歧伯曰:其阴气多而阳气少,阴气沉而阳气浮者,内藏,故针已出,气乃随其后
黄帝曰:数刺乃知,何气使然?
歧伯曰:此人之多阴而少阳,其气沉而气往难,故数刺乃知也。
黄帝曰:针入而气逆者,何气使然?
歧伯曰:其气逆与其数刺病益甚者,非阴阳之气,浮沉之势也。此皆粗之所败,
黄帝曰:气为上膈者,食饮入而还出,余已知之矣。虫为下膈。下膈者,食晬时
歧伯曰:喜怒不适,食饮不节,寒温不时,则寒汁流于肠中,流于肠中则虫寒,
歧伯曰:微按其痈,视气所行,先浅刺其傍,稍内益深,逐而刺之,毋过三行,
黄帝问于少师曰:人之卒然忧恚,而言无音者,何道之塞?何气出行?使音不彰
少师答曰:咽喉者,水谷之道也。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会厌者,声音之
歧伯曰:足之少阴,上系于舌,络于横骨,终于会厌。两泻其血脉,浊气乃辟。
黄帝问于歧伯曰:寒热瘰□在于颈腋者,皆何气使生?
歧伯曰:此皆鼠瘘,寒热之毒气也,留于脉而不去者也。
黄帝曰:去之奈何?
歧伯曰:鼠瘘之本,皆在于脏,其末上出于颈腋之间,其浮于脉中而未内着,于
歧伯曰:请从其本引其末,可使衰去,而绝其寒热。审按其道以予之,徐往徐来
黄帝曰:决其生死奈何?
歧伯曰:反其目视之,其中有赤脉,上下贯瞳子,见一脉,一岁死;见一脉半,
黄帝问于伯高曰:夫邪气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卧出者,何气使然?
伯高曰:五谷入于胃也,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
伯高曰: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
黄帝曰:善。此所谓决渎壅塞,经络大通,阴阳和得者也。愿闻其方。
伯高曰:其汤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
黄帝问于伯高曰:愿闻人之肢节以应天地奈何?
伯高答曰: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
黄帝问于歧伯曰:余愿闻持针之数,内针之理,纵舍之意,扞皮开腠理,奈何?
歧伯曰:帝之所问,针道毕矣?
歧伯曰:手太阴之脉,出于大指之端,内屈循白肉际,至本节之后太渊,留以澹
黄帝曰:手太阴之脉,独无俞,何也?
歧伯曰:少阴,心脉也。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
黄帝曰:少阴独无俞者,不病乎?
歧伯曰:其外经病而藏不病,故独取其经于掌后锐骨之端。其余脉出入屈折,其
黄帝曰:持针纵舍奈何?
歧伯曰:必先明知十二经脉之本末,皮肤之寒热,脉之盛衰滑涩。其脉滑而盛者
黄帝曰:持针纵舍,余未得其意也。
歧伯曰:持针之道,欲端以正,安以静。先知虚实而行疾徐。左手执骨,右手循
黄帝曰:扞皮开腠理奈何?
歧伯曰:因其分肉,左别其肤,微内而徐端之,适神不散,邪气得去。
黄帝问于歧伯曰:人有八虚,各何以候?
歧伯答曰:以候五脏。
歧伯曰: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流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
黄帝问于少师曰:余尝闻人有阴阳,何谓阴人?何谓阳人?
少师曰: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非徒一阴一阳而已也,而
黄帝曰:愿略闻其意,有贤人圣人,心能备而行之乎?
少师曰:盖有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凡五
黄帝曰:其不等者,可得闻乎?
少师曰:太阴之人,贪而不仁,下齐湛湛,好内而恶出,人和而不发,不务于时
阴阳和平之人,居处安静,无为惧惧,无为欣欣,婉然从物,或与不争,与时变
黄帝曰:治人之五态奈何?
少师曰:太阴之人,多阴而无阳,其阴血浊,其卫气涩,阴阳不和,缓筋而厚皮
阴阳和平之人,其阴阳之气和,血脉调,谨诊其阴阳,视其邪正,安容仪,审有
黄帝曰:夫五态之人者,相与无故,卒然新会,未知其行也,何以别之?
少师答曰:众人之属,不知五态之人者,故五五二十五人,而五态之人不与焉。
黄帝曰:别五态之人,奈何?
少师曰:太阴之人,其状黮黮然黑色,念然下意,临临然长大,腘然未偻,此太
阴阳和平之人,其状委委然,随随然,颙颙然,愉愉然,䁢(xuán)䁢然,豆豆
黄帝问于歧伯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矣,不可胜数,余推而论之,以为一纪,
歧伯稽首再拜曰:请听圣王之道。
黄帝曰:用针之理,必知形气之所在,左右上下阴阳表里,血气多少,行之逆顺
明于五输,徐疾所在,屈伸出入,皆有条理,言阴与阳,合于五行,五藏六府亦
用针之服,必有法则,上视天光,下司八正,以辟奇邪,而观百姓,审于虚实,
邪气之中人也,洒淅动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见于色,不知于其身,若有若无
是故工之用针也,知气之所在,而守其门户,明于调气,补泻所在,徐疾之意,
雷公问于黄帝曰:针论曰: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何以知其可传?
黄帝曰:各得其人,任之其能,故能明其事。
雷公曰:愿闻官能奈何?
黄帝曰:明目者,可使视色;聪耳者,可使听音;捷疾辞语者,可使传论;语徐
黄帝问于歧伯曰:余欲无视色持脉,独调其尺,以言其病,从外知内,为之奈何
歧伯曰:审其尺之缓急小大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形定矣。视人之目窠上微痈,
尺膏滑,其淖泽者,风也。尺肉弱者,解□安卧,脱肉者,寒热,不治。尺肤泽
肘所独热者,腰以上热;手所独热者,腰以下热。肘前独热者,膺前热;肘后独
尺炬然热,人迎大者,当夺血;尺坚大,脉小甚,少气,俛有加,立死。
目赤色者病在心,白在肺,青在肝,黄在脾,黑在肾。黄色不可名者,病在胸中
诊目痛,赤脉从上下者,太阳病;从下上者,阳明病;从外走内者,少阳病。
诊寒热,赤脉上下至瞳子,见一脉一岁死;见一脉半,一岁半死;见二脉,二岁
诊龋齿痛,按其阳之来,有过者独热,在左左热,在右右热,在上上热,在下下
诊血脉者,多赤多热,多青多痛,多黑为久痹,多赤、多黑、多青皆见者,寒热
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安卧小便黄赤,脉小而涩者不嗜食
人病,其寸口之脉,与人迎之脉小大等,及其浮沉等者,病难已也。
女子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
婴儿病,其头毛皆逆上者必死。耳闻青脉起者掣痛。大便赤瓣飧食,脉小手,手
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阴主寒,阳主热,故寒甚则热,
黄帝问于歧伯曰:余闻刺有五节,奈何?
歧伯曰:固有五节,一曰振埃,二曰发蒙,三曰去爪,四曰彻衣,五曰解惑。
黄帝曰:夫子言五节,余夫知其意。
歧伯曰:振埃者,刺外经去阳病也;发蒙者,刺府输,去府病也;去爪者,刺关
黄帝曰:刺节言振埃,夫子乃言刺外经,去阳病,余不知其所谓也,愿卒闻之。
歧伯曰:振埃者,阳气大逆,上满于胸中,愤瞋肩息,大气逆上,喘喝坐伏,病
黄帝曰:善。取之何如?
歧伯曰:取之天容。
黄帝曰:其欬上气穷拙胸痛者,取之奈何?
歧伯曰:取之廉泉。
黄帝曰:取之有数乎?
歧伯曰:取天容者,无过一里,取廉泉者,血变而止。
帝曰:善哉。
黄帝曰:刺节言发蒙,余不得其意。夫发蒙者,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夫子乃言
歧伯曰:妙乎哉问也。此刺之大约,针之极也,神明之类也,口说书卷,犹不能
黄帝曰:善。愿卒闻之。
歧伯曰:刺此者,必于日中,刺其听宫,中其眸子,声闻于耳,此其输也。
黄帝曰:善。何谓声闻于耳?
歧伯曰:刺邪以手坚按其两鼻窍,而疾偃其声,必应于针也。
黄帝曰:善。此所谓弗见为之,而无目视,见而取之,神明相得者也。
黄帝曰:刺节言去爪,夫子乃言刺关节肢络,愿卒闻之。
歧伯曰:腰脊者,身之大关节也;肢胫者,人之管以趋翔也;茎垂者,身中之机
黄帝曰:刺节言撤衣,夫子乃言尽刺诸阳之奇输,未有常处也,愿卒闻之。
歧伯曰:是阳气有余,而阴气不足,阴气不足则内热,阳气有余则外热,内热相
黄帝曰:善。取之奈何?
歧伯曰:取之于其天府大杼三痏,又刺中膂,以去其热,补足手太阴,以去其汗
黄帝曰:刺节言解惑,夫子乃言尽知调阴阳,补泻有余不足,相倾移也,惑何以
歧伯曰:大风在身,血脉偏虚,虚者不足,实者有余,轻重不得,倾侧宛伏,不
歧伯曰: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复,用针若此,疾于解惑。
黄帝曰:善。请藏之灵兰之室,不敢妄出也。
黄帝曰:余闻刺有五邪,何谓五邪?
歧伯曰:病有持痈者,有容大者,有狭小者,有热者,有寒者,是谓五邪。
黄帝曰:刺五邪奈何?
歧伯曰:凡刺五邪之方,不过五章,痹热消灭,肿聚散亡,寒痹益温,小者益阳
凡刺痈邪,无迎陇,易俗移性。不得脓,脆道更行,去其乡,不安处所乃散亡,
凡刺大邪,日以小,泄夺其有余,乃益虚。剽其通,针其邪,肌肉亲视之,毋有
凡刺小邪,日以大,补其不足,乃无害。视其所在,迎之界,远近尽至,其不得
凡刺热邪,越而苍,出游不归,乃无病。为开通,辟门户,使邪得出,病乃已。
凡刺寒邪,日以温,徐往徐来,致其神。门户已闭,气不分,虚实得调,其气存
黄帝曰:官针奈何?
歧伯曰:刺痈者,用铍针;刺大者,用锋针;刺小者,用员利针;刺热者,用才
请言解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故可为解。下有渐洳,上生苇
用针之类,在于调气,气积于胃,以通营卫,各行其道。宗气留于海,其下者,
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
上寒下热,先刺其项太阳,久留之,已刺则熨项与肩胛,令热下合乃止,此所谓
上热下寒,视其虚脉而陷之于经络者,取之,气下乃止,此所谓引而下之者也。
大热遍身,狂而妄见妄闻妄言,视足阳明及大络取之,虚者补之,血而实者泻之
黄帝曰:有一脉生数十病者,或痛,或痈,或热,或寒,或痒,或痹,或不仁,
歧伯曰:此皆邪气之所生也。
黄帝曰:余闻气者,有真气,有正气,有邪气。何谓真气?
歧伯曰:真气者,所受于天,与榖气并而充身也。正气者,正风也,从一方来,
虚邪之中人也,洒淅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其入深,内搏于骨,则为骨痹;搏
虚邪遍容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
虚邪入入于身也深,寒与热相搏,久留而内着,寒胜其热,则骨痛肉枯;热胜其
黄帝问于歧伯曰:愿闻卫气之行,出入之合,何如?
歧伯曰: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天周二十八宿,而一
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阳,循背下至小趾
是故日行一舍,人气行一周与十分身之八;日行二舍,人气行三周于身与十分身
是故夜行一舍,人气行于阴藏一周与十分藏之八,亦如阳行之二十五周,而复合
黄帝曰:卫气之在于身也,上下往来不以期,候气而刺之,奈何?
伯高曰:分有多少,日有长短,春秋冬夏,各有分理,然后常以平旦为纪,以夜
水下一刻,人气在太阳;水下二刻,人气在少阳;水下三刻,人气在阳明;水下
大要曰:常以日之加于宿上也。人气在太阳,是故日行一舍,人气行三阳行与阴
太一常以冬至之日,居叶蛰之宫四十六日,明日居天留四十六日,明日居仓门四
太一日游,以冬至之日,居叶蛰之宫,数所在日,从一处至九日,复返于一。常
太一移日,天必应之以风雨,以其日风雨则吉,岁美民安少病矣。先之则多雨,
是故太一入徙立于中宫,乃朝八风,以占吉凶也。风从南方来,名曰大弱风,其
黄帝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博大矣,余犹不能寤,敢问九针焉生,何因而有
歧伯曰:九针者,天地之大数也,始于一而终于九。故曰:一以法天,二以法地
黄帝曰:以针应九之数,奈何?
歧伯曰:夫圣人之起天地之数也,一而九之,故以立九野。九而九之,九九八十
一者,天也。天者,阳也,五藏之应天者肺,肺者,五藏六府之盖也,皮者,肺
二者,地也。人之所以应土者,肉也。故为之治针,必筒其身而员其末,令无得
三者,人也。人之所以成生者,血脉也。故为之治针,必大其身而员其末,令可
四者,时也。时者,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瘤病者也。故为之治针,必筒
五者,音也。音者,冬夏之分,分于子午,阴与阳别,寒与热争,两气相搏,合
六者,律也。律者,调阴阳四时而合十二经脉,虚邪客于经络而为暴痹者也。故
七者,星也。星者,人之七窍,邪之所客于经,而为痛痹,舍于经络者也。故为
八者,风也。风者,人之股肱八节也。八正之虚风,八风伤人,内舍于骨解、腰
九者,野也。野者,人之节解皮肤之间也。淫邪流溢于身,如风水之状,而留不
黄帝曰:针之长短有数乎?
歧伯曰:一曰铁针者,取法于巾针,去末寸半,卒锐之,长一寸六分,主热在头
黄帝曰:愿闻身形,应九野,奈何?
歧伯曰:请言身形之应九野也。左足应立春,其日戊寅己丑。左胁应春分,其日
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于灸刺。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形乐志
五脏气,心主噫,肺主咳,肝主语,脾主吞,肾主欠。六腑气,胆为怒,胃为气
五味: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肾,淡入胃,是谓五味。
五并:精气并肝则忧,并心则喜,并肺则悲,并肾则恐,并脾则畏,是谓五精之
五恶:肝恶风,心恶热,肺恶寒,肾恶燥,脾恶湿,此五脏气所恶也。
五液:心主汗,肝主泣,肺主涕,肾主唾,脾主涎,此五液所出也。
五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此五久劳所病也
五走: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是谓五走也。
五裁:病在筋,无食酸;病在气,无食辛;病在骨,无食咸;病在血,无食苦;
五发: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
五邪:邪入于阳,则为狂;邪入于阴,则为血瘅;邪入于阳,转则为癫疾;邪入
五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精志也。
五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肌,肾主骨。
阳明多血多气,太阳多血少气,少阳多气少血,太阴多血少气,厥阴多血少气,
黄帝问于歧伯曰:经言夏日伤暑,秋病疟,疟之发以时,其故何也?
歧伯对曰:邪客于风府,病循膂而下,卫气一日一夜,常大会于风府,其明日日
黄帝曰:卫气每至于风府,腠理乃发,发则邪入焉。其卫气日下一节,则不当风
歧伯曰:风府无常,卫气之所应,必开其腠理,气之所舍节,则其府也。
黄帝曰:善。夫风之与疟也,相与同类,而风常在,而疟特以时休,何也?
歧伯曰:风气留其处,疟气随经络,沈以内搏,故卫气应,乃作也。
黄帝问于少师曰:余闻四时八风之中人也,故有寒暑,寒则皮肤急而腠理闭;暑
少师答曰:不然。贼风邪气之中人也,不得以时,然必因其开也,其入深,其内
黄帝曰:有寒温和适,腠理不开,然有卒病者,其故何也?
少师答曰:帝弗知邪入乎。虽平居,其腠理开闭缓急,其故常有时也。
黄帝曰:可得闻乎?
少师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故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肌肉
黄帝曰:其有卒然暴死暴病者,何也?
少师答曰:三虚者,其死暴疾也;得三实者邪不能伤人也。
黄帝曰:愿闻三虚。
少师曰: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时之和,因为贼风所伤,是谓三虚。故论不知
帝曰:愿闻三实。
少师曰:逢年之盛,遇月之满,得时之和,虽有贼风邪气,不能危之也。命曰三
黄帝曰:善乎哉论!明乎哉道!请藏之金匮,然此一夫之论也。
黄帝曰:愿闻岁之所以皆同病者,何因而然?
少师曰:此八正之候也。
少师曰:候此者,常以冬至之日,太一立于叶蛰之宫,其至也,天必应之以风雨
黄帝曰:虚邪之风,其所伤贵贱何如,候之奈何?
少师答曰:正月朔日,太一居天留之宫,其日西北风,不雨,人多死矣。正月朔
黄帝问于歧伯曰:余尝上于清冷之台,中阶而顾,匍匐而前,则惑。余私异之,
歧伯对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
黄帝曰:余疑其然。余每之东苑,未曾不惑,去之则复,余唯独为东苑劳神乎?
歧伯曰:不然也。心有所喜,神有所恶,卒然相惑,则精气乱,视误,故惑,神
黄帝曰:人之善忘者,何气使然?
歧伯曰: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肺虚。虚则营卫留于下,久之不以时
黄帝曰:人之善饥而嗜食者,何气使然?
歧伯曰:精气并于脾,热气留于胃,胃热则消榖,榖消则善饥。胃气逆上,则胃
黄帝曰:病而得卧者,何气使然?
歧伯曰: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
黄帝曰:病目而不得视者,何气使然?
歧伯曰:卫气留于阴,不得行于阳,留于阴则阴气盛,阴气盛则阴跷满,不得入
黄帝曰:人之多卧者,何气使然?
歧伯曰:此人肠胃大而皮肤湿,而分肉不解焉。肠胃大则卫气留久;皮肤湿则分
黄帝曰:其非常经也,卒然多卧者,何气使然?
歧伯曰:邪气留于上焦,上焦闭而不通,已食若饮汤,卫气久留于阴而不行,故
黄帝曰:善。治此诸邪,奈何?
歧伯曰:先其脏腑,诛其小过,后调其气,盛者泻之,虚者补之,必先明知其形
黄帝曰:余闻肠胃受榖,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中焦出气如
歧伯曰:经脉留行不止,与天同度,与地合纪。故天宿失度,日月薄蚀;地经失
黄帝曰:愿尽闻痈疽之形,与忌日名。
歧伯曰:痈发于嗌中,名曰猛疽。猛疽不治,化为脓,脓不泻,塞咽,半日死。
发于颈,名曰夭疽。其痈大以赤黑,不急治,则热气下入渊腋,前伤任脉,内熏
发于肩及臑,名曰疵痈。其状赤黑,急治之,此令人汗出至足,不害五脏。痈发
发于腋下赤坚者,名曰米疽。治之以砭石,欲细而长,疏砭之,涂以豕膏,六日
发于胸,名曰井疽。其状如大豆,三四日起,不早治,下入腹,不治,七日死矣
发于膺,名曰甘疽。色青,其状如榖实栝蒌,常苦寒热,急治之,去其寒热,十
发于胁,名曰败疵。败疵者,女子之病也,灸之,其病大痈脓,治之,其中乃有
发于股胫,名曰股胫疽。其状不甚变,而痈脓搏骨,不急治,三十日死矣。
发于尻,名曰锐疽。其状赤坚大,急治之,不治,三十日死矣。
发于股阴,名曰赤施。不急治,六十日死。在两股之内,不治,十日而当死。
发于膝,名曰疵痈。其状大,痈色不变,寒热,如坚石,勿石,石之者死,须其
诸痈疽之发于节而相应者,不可治也。发于阳者,百日死;发于阴者,三十日死
发于胫,名曰兔啮,其状赤至骨,急治之,不治害人也。
发于内踝,名曰走缓。其状痈也,色不变,数石其输,而止其寒热,不死。
发于足上下,名曰四淫。其状大痈,急治之,百日死。
发于足傍,名曰厉痈。其状不大,初如小指,发,急治之,去其黑者;不消辄益
发于足趾,名脱痈。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斩之,不则死
黄帝曰:夫子言痈疽,何以别之?
歧伯曰: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而
黄帝曰:何谓疽?
歧伯曰:热气淳盛,下陷肌肤,筋髓枯,内连五脏,血气竭,当其痈下,筋骨良
国学经典推荐
国学经典
诗人
初唐四杰
四书五经
名贤集
唐宋八大家
唐诗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
写景诗
咏物诗
边塞诗
中秋节
抒情诗
爱国诗
离别诗
送别诗
思乡诗
思念诗
励志诗
悼亡诗
哲理诗
爱情诗
婉约词
惜时诗
写人诗
赞美母亲
赞美老师
古诗
古诗十九首
经典咏流传第五季
小李杜
中国诗词大会第九季
中华经典诵读大会
四大名著
易经
论语
周易起名
五行缺什么
中国好诗歌
中国考古大会
英语作文
典籍里的中国
朗读者第三季
中华经典诵读大会
诗画中国
十二生肖
星座运程
黄道吉日
憨山德清
公孙龙
褚亮
曹唐
王苹
李燔
超群拔萃
责有所归
别无长物
拿三撇四
面面皆到
唐诗三百首
古诗词鉴赏大全
古诗三百首大全
宋词三百首
先秦诗人
立春
古诗词考题
古诗十九首
梅岭三章
杂说四·马说
望天门山
沁园春·长沙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
【双调】清江引_咏笑靥儿一
相逢不尽平生事,春思入琵琶。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离愁不管人飘泊。年年孤负黄花约。
死殃残亡,非自至也,惑召之也。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