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国学经典

养育华夏儿女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作者:佚名 全集:论语名句 来源:网络 [挑错/完善]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关键词:论语,宪问第十四

解释翻译
[挑错/完善]

  公叔文子的家臣僎和文子一同做了卫国的大夫。孔子知道了这件事以后说:“(他死后)可以给他‘文'的谥号了。”

  这段话是讲卫国大夫『公叔文子』。「公叔文子」,根据郑康成的批注,他说他是卫献公的孙子,叫做拔,或者也称为发。他的家臣是『大夫僎』,「僎」是这个家臣的名字。家臣也称为「大夫」,这是因为公叔文子自己推荐的,推荐给卫君,所以这里讲『与文子同升诸公』。这个「诸」当之于来讲,就是他的家臣僎跟文子一同升于公朝,一同来商议国家大事,一同事君。也就是说,他这个家臣的地位跟自己是平等了,这是很了不起的事,提拔他自己的下属跟自己平级。所以孔子听到这个事情,『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这个「文」,是公叔文子的谥号,就是他死了以后由国君给他一个封号,这个封号为文。

  根据《礼记.檀弓篇》说明,这是《雪公讲要》里面引用的,「公叔文子卒,其子戍请谥于君」。公叔文子死了,去世了,卒就是去世,他的儿子戍,戍是儿子的名字,就请卫国的国君封一个谥号,叫请谥于君。「君曰」,卫国的国君就说了,「夫子听卫国之政,修其班制,以与四邻交,卫国之社稷不辱,不亦文乎」。这是《礼记.檀弓篇》上的记载。国君怎么回答?儿子要请国君给他的父亲封一个谥号,国君于是就封了,封了一个「文」这个谥号,理由是什么?夫子听卫国之政,这个夫子是指公叔文子,他在卫国做大夫,听政于朝,修其班制,对国家也有贡献,对国家的制度有很多好的修改,使到朝纲比较正了。以与四邻交,跟四方外国交往。卫国之社稷不辱,使到卫国不受辱,这个还是很有功绩的,所以不亦文乎,就给他封了个谥号叫文。这是卫国国君给他封谥号的原因,跟孔子这里讲的就不一样。孔子讲,说公叔文子为什么「可以为文矣」,就是他能够将他自己的家臣推举出来,跟自己同朝事君。这两个原因不一样。

  《刘氏正义》,这是清朝刘宝楠《论语正义》,「引钱氏坫《论语后录》说」,《论语后录》是钱坫著作的。「周书谥法」,按照周朝的那种礼法来给人安谥号,安「文」这个谥号有六等,就是六种不同的等级。第一个是「经天纬地」,这就是圣人了;「道德博厚」,这个可以称为贤人;「学勤好问」,这都是很贤能的品德,好学好问、很勤劳;「慈惠爱民」,勤政爱民;「愍民惠礼」,愍就是慈愍,对百姓很有慈愍的心,给百姓以恩惠,也很讲究礼仪;最后一个,「锡民爵位」,就是给百姓封爵位,意思就是说提拔百姓中的人才。这里头六等,「并无修制交邻、不辱社稷等例」,这跟卫国国君讲的就不一样了。卫国国君说公叔文子之所以为「文」,是因为修其班制,以与四邻交,使卫国之社稷不辱。这个是卫国国君自己编出来的,没有符合礼法,在周礼里头没有。所以,在这里孔子就纠正,卫国国君这样安谥号的理由不正确,于是说了一个正确的理由,就是他能够举荐家臣出来事君。

  确实这样也是很大的心量,为国家举贤才,自己不一定很有贤才,但是他能举贤才的话,这也是对国家很大的贡献。因此,按照周书谥法这六个等级来讲,可以符合最后一个,叫锡民爵位,就是赐给没有爵位的人这样的爵位,就是给他们做官的机会,让他们同朝任大夫。因为在春秋时期,很多的大夫都是世袭的,并不是举荐起来的,而孔子本人非常推崇任人唯贤,他对那种世袭的制度并不是非常的推崇,他主张任人唯贤,所以他赞叹齐桓公任管仲。对齐桓公来讲,管仲他是阶下囚,但是鲍叔牙能够举荐管仲,齐桓公就任用,任他为相,最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于是孔子赞叹管仲之仁,前面我们有学过。

  可见得孔子他的思想里头,不是推崇世袭制度,而是任人唯贤举贤才的制度。前面我们学过仲弓曾经问政于孔子,孔子就教给他三个方面,「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你怎么办好政治?你把自己的这些底下官员的工作分配好,职务有什么样的工作范围,这叫先有司,先要安排分工,各司其职。然后赦小过,不要追究小过错,要宽容、宽恕。最后讲举贤才,举贤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孔子在这里等于说纠正了卫国国君谥号不如礼的地方,而且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公叔文子能够举荐贤才的赞赏。

  蕅益大师批注当中说到,「卓吾云:因他谥文子,故曰可以为文」。李卓吾先生就事论事,说公叔文子已经被封了谥号叫文子,所以说可以为文。换句话说,孔老夫子对于公叔文子是赞赏的。底下说,「文字不必太泥。总之,极其许可之词」。孔老夫子就是许可、赞许公叔文子这样的一个功绩,因此说可以为文。那他所赞叹的,不是卫君所说的修制交邻、不辱社稷,赞叹是举贤才。可见一个国家,贤才多么重要!而能举贤才之人,就像伯乐能够挑出千里马,一个国家肯定会有贤才,但是有谁能够举荐,这就不多了,因此说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我们找千里马,其实要找是找得到的,但是没人去找,伯乐就是很会看马的人,伯乐不常有。因此对一个国家来讲,伯乐是至为重要,没有伯乐就不可能有千里马,千里马就被埋没了。

  在佛法里面,我们也看到有一个很著名的例子,就是举贤才。我们知道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这是从唐朝到现在,没有人不知道他的,咱们广东人。他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出身也比较贫寒,父亲早逝,他陪着母亲过,很孝顺,每日砍柴为生,没有读过书。可是他根性很利,偶尔有一次听到人家念《金刚经》,就悟了,于是请问这《金刚经》你从哪请的,我也想去学。读经的人告诉他,从黄梅五祖那里请的,你可以上那去。大家看到惠能很好学,根性也很利,预知他将来会有很大成就,所以都出钱来帮助他赡养母亲,让他没有后顾之忧,于是他就上黄梅去了,去拜师。后来,果然在五祖会下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做了祖师,禅宗第六祖。得了五祖衣钵,南下,潜伏了十五年方才出来,到了广州。

  广州当时很有名的一座寺院,叫法性寺,就是现在的光孝寺。当时的住持和尚是印宗法师,是远近闻名,法缘殊胜,很多的弟子。惠能大师,当时也就是四十岁上下的一个人,还是很年轻,没人知道他得了衣钵。来到了法性寺之后,遇到印宗法师,印宗法师跟他一交流,发现他不同凡响,不是普通人,一问之下才知道原来他正是禅宗六祖。印宗法师不简单,立刻给他剃度,让他出家,当时惠能还没出家,还是在家人。给他剃了度、出了家之后,反过来拜惠能大师为师。印宗法师,那在南方多高的威望,他这一拜六祖惠能大师为师,立刻全部的信徒都皈依惠能大师,于是才使惠能大师法缘殊胜,把禅宗发扬光大。当时,佛法是盛极一时。

  我们看看印宗法师也不是普通人,你看他能举荐惠能,举荐给佛门,让大家认识惠能。如果没有他这样一表演,没人认识惠能大师,很平常的一个人,又没文化,谁能想到他是衣钵传人?而且更难得的是,印宗法师是惠能的剃度师父,反过来还拜他为师,等于拜徒弟为师,这种做法普通人做不出来。你想想,就好像同朝官员,这个人是我提拔起来的,他等于是我师门里出来的弟子,现在我要拜他为师,我把他推为宰相,我听候他发落,这个一般人做不出来。连公叔文子,他能做到的,仅仅是把自己的家臣提拔到跟他地位平等,没有比他地位高。所以这种做法,不是大心量的人,不是真正大公无私的人,做不出来。稍有一点私心,有一个自他的分别,想着凭什么他要高过我,你有这一个念头,做不出来,就会有嫉妒,自己就会傲慢,这就障住了利益大众的缘了。如果是障着的是佛法,障着众生的法身慧命,那个因果就重了。所以夫子在这里赞许公叔文子的做法,说他可以为文,这里头有很深的意思,让我们学习。

  可惜当年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这样的人,能够极力的举荐孔子,让孔子真正做大夫,可以帮助一个国家兴盛起来。当然,兴盛这个国家,孔子不只是为了这一个国家,更重要的为一天下,治国、平天下。一个国他做好了,用什么做好?用礼乐之治。孔子他有一套经世的学问,把周公之治复兴起来了,那这个国家可以做天下的样板,天下各国就效法这个国家,那就天下太平了,这就能恢复周公之治。孔子他有这样的理想在,他要找一个国家做样板。他真的有这样的信心、有这样的把握,所以《论语》上头讲,他说「茍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你真的要用我给你治国,三年有大成,大成就。这是我们深信,很可惜众生没福,当时没有一个国家能重用孔子。所以孔子也发出这样的感叹,自己的运气连公叔文子的家臣都不如,没人举荐他。所以,可见得当伯乐的多么重要,能够为国家举出一个圣贤人才出来,这是对于国家、对人民第一大功德。

注释出处
[请记住我们 海阔国学 guoxue.hkzww.com]

  僎:音xún,人名。公叔文子的家臣。

  升诸公:公,公室。这是说僎由家臣升为大夫,与公叔文子同位。

用户评论
挥一挥手 不带走一片云彩
国学经典推荐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原文解释翻译

古诗国学经典诗词名句成语诗人周易起名关于本站免责声明

Copyright © 2016-2024 guoxue.hkz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海阔国学 版权所有

山ICP备190020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