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国学经典

养育华夏儿女

猴哥带你读懂史记第三十八:两京格局形成和对后世的重大影响

作者:猴哥 国学知识 来源:网络

  《猴哥带你读懂史记

  第四板块、《史记》中的六波地理大开拓

  第三十八、两京格局形成和对后世的重大影响

  上一讲,我讲了周武王借助分封制,实现了华夏世界的第一期地理大开拓。今天,我要带你继续读《周本纪》,重点给你讲述除了分封制之外,周武王另一个精妙的战略布局——两京格局。

  两京格局,顾名思义,就是设置两个京城,让彼此遥相呼应。具体来说,周武王的“两京”,指的就是镐京-洛邑(长安-洛阳)。他先是将镐京定为首都,又营建了洛邑这个第二都城,打造出镐京-洛邑这个两京格局。而这两个点,在日后又发展成了长安-洛阳这条政治轴线。

  即便周朝覆灭了,分封制没有了,两汉、隋唐,都是以长安、洛阳为最重要的政治轴心,组建自己的政权,这个格局直到北宋时期才被打破,持续了千年。

  为什么近千年里,长安和洛阳始终如此重要呢?这个两京格局承担了怎样的作用?要弄清楚这两个问题,我们必须回到两京格局的初创时期,看看周武王是如何打造出这个千年格局的。

  周武王的战略布局

  周王朝是一个兴起在黄土高原上的政权,其统治中心经历了多次迁徙,最终定在了镐京。这个镐京的位置,就在今天的西安附近。

  为什么选在这个位置?

  在我看来,在农业文明时代,一个好的战略要点,要同时具备三大要素——水、山和土,也就是要有丰沛的水源、险峻的要塞、肥沃的土壤。

  这三个条件听起来稀松平常,但如果你真拿着这三条标准,在整个黄土层找一下,你就会发现,能够同时完美满足这三点的地方,不多,准确地说只有两个,其中之一,就是周武王选中的第一首都镐京(镐京是长安的前身)。

  首先,镐京附近是多条重要河流的交叉点,有丰富的水资源。无论是生活饮用、生产耕作还是交通,都非常方便。一直到汉武帝时期,大才子司马相如也曾根据这样的地貌,描写足有八条大河流交汇于长安的场景。

  其次,镐京地处关中盆地,盆地内部有着广阔的黄土资源,土壤肥沃,非常适合发展农业。因此,在《史记》中,很多人都将关中地区评价为“天府之国”。

  另外,关中盆地四周都是山,地理环境天然形成了一个很完美的保护屏障,只要控制住了四周的隘口,就能保证关内形成可攻可守的格局。

  因为优越的地理环境,所以镐京地区从周武王开始,直到唐朝,一直是中国的政治中心。日后秦的首都咸阳,汉唐的首都长安,距离镐京的位置都不远,大致都在今天西安市的范围之内。

  而除了镐京,按照水、山、土这三条标准衡量,第二个重要的地方就是周武王经营的洛邑(洛阳的前身)。

  洛邑,位于洛阳盆地的中心,盆地的外围有优质的山地资源,为盆地提供了有效保护。盆地的内部有优质的黄土资源,而且,盆地内重要的河流最终也都是交汇在洛邑的附近,从而让洛邑成为控局洛阳盆地的核心要点。

  另外,洛邑还有一点特殊之处,那就是从交通角度来看,洛邑向西直通关中,向东可以直接进入华北平原,向南可以经南阳、襄阳进入长江、汉水的交汇地区,向北则直通太原,是一个比镐京更接近当时国土中心位置的交通枢纽。这个地理位置可以让军队更方便地进出华北平原,让统治者便捷地调动华北平原上的资源,加强对四方的控制。

  因此,毫不夸张地说,在当时掌握了镐京、洛邑这两个点,就可以有效控制关中和洛阳两大盆地。而控制了这两大盆地,就可以有效掌控整个黄土层世界。也正是通过对这两个战略要点的经营,周王朝展开了一个巨大的交通网。 周朝的战车部队,就通过这张网,四通八达,往来驰骋。

  当然,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周武王选定了洛邑之后,不久就去世了。是他的弟弟周公旦和周成王一起,最终营建了洛邑,完善了两京格局的建设。

  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史记·周本纪第四》)

  其中,镐京(长安)地区,被称为宗周。宗就是祖宗的宗,象征源头。作为第二首都的洛邑(洛阳)地区,则叫成周。成是成绩、成功、完成的成,象征着开国大业的成功。这就是宗周、成周的来历。

  周王朝之所以能够控局天下将近四百年,很重要的一个基础就是这个两京格局。反过来,其实周王朝的衰败,我认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两京格局的破坏。而破坏两京格局的事件,就是平王东迁,周平王放弃镐京,将首都东迁,困守洛邑。

  宗周的丢失

  平王东迁的起因,在于周幽王时期,因为继承人纠纷,周王室发生了内乱,内乱又引发了蛮夷势力的入侵。结果是,周幽王被杀。新的君主周平王,为了“辟戎寇”,也就是为了避开蛮夷势力,把国都从镐京向东迁徙到洛邑,两京格局就此打破,然后“周室衰微”,周王室从此逐渐衰落。

  平王立,东迁于雒邑,辟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彊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史记·周本纪第四》)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有一个疑问,迁走就迁走呗,不是还有一个首都洛邑吗?

  这里,我要给你敲个黑板,“两京格局”,里面的“两京”,地位不是对等的,而是有主有次,以关中为主,洛阳为辅。

  为什么以关中为主?一个原因是这两个盆地的规模不同。关中盆地将近四万平方公里,洛阳盆地则只有一千平方公里,算上旁边的伊川盆地也就三千多平方公里。也就是说,关中盆地的资源量级,足有洛阳盆地的十几倍。

  所以西汉初年刘邦跟大臣们一起讨论,是定都长安还是定都洛阳时,张良才说,洛阳的战略纵深太小,不如长安。我把《史记》的原文给你放在文稿里了,如果你感兴趣,可以看看。

  刘敬说高帝曰:“都关中。”上疑之。左右大臣皆山东人,多劝上都雒阳:“雒阳东有成皋,西有殽黾,倍河,向伊雒,其固亦足恃。”留侯曰:“雒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夫关中左殽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刘敬说是也。”于是高帝即日驾,西都关中。(《史记·留侯世家》)

  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从地势上来看,中国整个的地理走势是西高东低,关中盆地整体在地势上高于洛阳盆地,控制了关中是居高临下,占据着地利之便。因此,从镐京和洛邑两个轴心的价值来看,洛邑是比不上镐京的。放弃关中而迁都洛邑,实在是一次决策失误。

  其实,不止是周朝如此,纵观中国早期历史,经略关中比控制洛阳要占优势。就像后来的西魏和北周,都是定都长安,虽然暂时失去洛阳,舍弃了东方,但假以时日还能一统天下。反过来,如果只控制洛阳,而不能控制关中就很难成功了,除非关中没有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像东汉,三国时期的魏国,后唐,都是关中衰落了才定都洛阳,并在定都之后,不断自东向西去控制关中。

  所以司马迁说,“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是一个很厉害的洞察。

  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故禹兴于西羌,汤起于亳,周之王也以丰镐伐殷,秦之帝用雍州兴,汉之兴自蜀汉。(《史记·六国年表》)

  好,我们把话题拉回来。

  虽然说,平王的东迁本身就是一次重大的决策失误,但考虑到让出镐京,在当时可能是一次迫不得已的战略转移,还算情有可原。可是东迁洛邑之后,周平王又做了一个错误决策,这一次,真正让局面无法挽回——周平王在东迁后,居然把关中盆地这个无比重要的地区,分封给了一个叫嬴开的贵族,以此感谢这个嬴开护驾东迁的功劳。

  而按照周朝当时的分封制度,一块土地一旦封给了某个诸侯,就世世代代成了这个诸侯的领地。周天子既不能收回,也不能越级管理,更不能插手诸侯领地内的事务。

  这就意味着,周王室永远失去了最重要的一个战略基地,还堵死了自己收复失地的可能。周平王把控局天下的最佳位置,拱手送给了手下,反而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坐困在洛阳小盆地里的井底之蛙。

  而当周王朝无法维持完整的两京格局时,就陷入了持续衰落的状态。但反过来看,周王朝从西周变成东周之后,能死而不僵,又存活五百年,其中一个基本前提就在于,毕竟还有洛邑的小半壁基业可以让周王室依靠,这正是两京格局设计的精妙所在。

  只可惜,周平王没有深刻理解这个布局的重要性,把中兴的基础,变成了自我设限的囚笼。而这个得到宗周的诸侯国,正是日后大名鼎鼎的秦国。嬴开也就成了秦国的第一代国君,这就是历史中的秦襄公。

  西戎犬戎与申侯伐周,杀幽王郦山下。而秦襄公将兵救周,战甚力,有功。周避犬戎难,东徙雒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曰:“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与誓,封爵之。襄公於是始国,与诸侯通使聘享之礼,乃用緌驹、黄牛、羝羊各三,祠上帝西畤。(《史记·秦本纪第五》)

  秦国通过据守关中盆地,苦心经营,最终开启了新的大一统。而且,后来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虽然没有明确设立两京,但对洛阳盆地也是很重视的。包括掌握从关中向中原的漕粮要道,设立敖仓、控制出入中原的重镇荥阳,都是为了控制住洛阳盆地。

  两相对比之下,你也就更明白两京格局的重要价值了。从周王朝覆灭后,一直到宋朝,王朝的统治者大多严格控制镐京-洛邑这两个轴心。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日后的长安-洛阳这个东西政治轴线,堪称一个千年布局。

  北宋之后,虽然长安-洛阳这条轴线不复存在,中国历史上依然保留着设置“两京”的传统。宋代设置了东京汴梁和西京洛阳,元朝设置了夏都开平和大都北京,明朝有首都北京和陪都南京,清朝则有首都北京和陪都盛京。

  影响千年的两京格局

  而且,这个布局的影响,还超出了中国的政治边界,对整个东亚文明世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你一定知道,日本的首都叫东京。与这个东京相对应的“西京”,就是京都。在德川幕府时代,当时,日本的象征性最高领导是天皇,就住在京都。 而德川幕府是实际控制日本政局的力量,大本营在江户。这个江户,就是后来的东京。

  明治维新之后,天皇也迁到了东京,但京都仍保留着重要的地位。今天的日本,俨然有两个文化高地,一个是东京,代表的是现代化和国际化。一个是京都,代表的是传统性和本土性。

  而这个京都的所谓“传统性”里,其实有很多汉唐文化的基因。

  总结

  好,现在我来总结一下本讲内容。今天这一讲,我从周武王打造的镐京-洛邑这个两京格局切入,结合周平王东迁,将宗周分封给秦国的战略失误,分析了这个两京格局背后的深层地理逻辑。这个两京格局,不仅在中国一直延续近千年,更是对东亚文明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日本等国的历史中,我们也能看到这个两京格局的影子。

  最后,再留一道思考题。请你谈谈,你对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首都选择,有什么新的理解?

关键词:猴哥带你读懂史记

用户评论
挥一挥手 不带走一片云彩
国学经典推荐

猴哥带你读懂史记第三十八:两京格局形成和对后世的重大影响

古诗国学经典诗词名句成语诗人周易起名关于本站免责声明

Copyright © 2016-2024 guoxue.hkz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海阔国学 版权所有

山ICP备190020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