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国学经典

养育华夏儿女

猴哥带你读懂儒家思想第六讲 亲民和止于至善——进入自己的舒适区

作者:猴哥 国学知识 来源:网络

  我接着讲三个纲领,上一讲讲了第一纲领明明德,这一讲我讲后两个纲领:亲民和止于至善。

  朱熹说,亲民(上一讲说过,亲民也叫新民)就是革新其旧,我自己明明德了,就推己及人,让别人也能擦亮他德性上沾染的污垢,让他也能明明德。

  所以,明明德,是擦亮自己;新民,就是擦亮别人。对于天子来说,是擦亮臣民百姓;对于做老板、做CEO、做部门主管的来说,就是擦亮自己的团队。总之,提高自己的修养,然后带动大家一起提升,就是从明明德到新民。

  商朝的创立者商汤在自己的洗澡盆上刻了一句话:“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就是说每天都要自新,每天都要比昨天进步一点,明天又比今天进步一点。现在我们喜欢说一句话叫“做更好的自己”,这就是自新。商汤让自己日日新,也让天下日日新,所以他成为上古时代四大仁君圣主“尧舜禹汤”之一。

  那么,怎样才能够做到新民呢?要引导和教育别人对不对?跟教育相近的一个词叫教化。化,就是用行动,而不是用语言,儒家叫做率先垂范。领导者自己先做一个示范,别人自然就跟着做了。

  一位台湾做酒店的企业家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他回酒店,门童跑过来给他开车门。他一看,前面停着顾客的车,没人给顾客拉车门,却跑来给老板拉车门。他应该怎么办呢?你可能会想,他应该告诉门童“你要给顾客拉车门”,对不对?但他没有说话,而是自己站在酒店门口,有顾客的车来,他就上前拉车门。

  门童当然马上领会了,同时也感到很羞愧。过了一小时,酒店总经理从楼上跑下来了:“老板,是我没管理好。”他说:“没事,我是开酒店的,给顾客拉车门本来也是我的本分。”这老板就自己站在那里做门童给顾客拉车门,拉了多久呢?两个星期。从此,酒店的服务质量一下子上去了。这就是做到明明德之后又做到了新民。

  我听到这个故事,倒想起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刺激反射行为,即收到刺激信号,做出行为反射。刺激信号的能量越强,则行为反射越大。

  这个酒店老板如果只是跟门童说一句“你应该给客人拉车门,而不是给老板拉车门”,这刺激信号的能量就太弱了,门童可能就会当成耳边风。他亲自示范拉车门一小时,这个刺激信号就强了,全酒店上下都知道老板在门口给顾客拉车门呢,但是可能过一阵就又倒退了。他持续拉了两个星期的车门,这刺激信号的能量太强了。这两个星期里,是不是每一个人都在找自己身上的过错,检讨自己的工作做得不够好的地方?这就做到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每天刷新一次,持续刷了两个星期,这酒店、这团队是不是就擦亮了?

  这是新民,新民的关键在于率先垂范,用行动感染、教化他人。

  接下来讲第三条纲领——止于至善。

  至善,就是指最佳状态。明明徳、亲民到什么程度为止呢?就是止于至善,就是到保持在最佳状态为止。什么是最佳状态呢?明代张居正说,“至善”的状态就好像回家了一样,回到自己家了,就不再往前走了。

  家是什么地方?是最舒适的地方啊。所以,止于至善,就是待在自己的舒适区,哪儿也不去。这话和我们平时听到的相反对不对?老师总是要我们走出舒适区,怎么说待在舒适区哪儿也不去呢?

  其实,我们说的舒适区更多指的是精神的舒适区。比如你窝在沙发上打游戏,身体很舒适,但心里却很难过:“我又荒废了一天。”那这就不算你的舒适区。

  而且舒适区是因人而异的。比如,那些热爱跑马拉松的人,他不管刮风下雨,每天非跑十公里不可。你觉得他的毅力很惊人,能强迫自己走出舒适区,但对他们来说,一天不跑那才叫浑身难受,每天十公里才是他的舒适区,他这是止于至善。

  我自己也有这体会。最近八年,我每天早上5点起床,静坐50分钟,然后慢跑五公里,然后读书7半点,每年因为特殊情况中断的也不超过5天。很多朋友佩服我所谓惊人的毅力,其实我如果如果不这样,就跟没刷牙一样难受。那就是我的舒适区,止于至善。

  所以,我们修养自己,不是要走出舒适区,而是要转换舒适区,建立新的舒适区,直到能待在“正确的舒适区”。止于至善,就是找到了正确的舒适区,也就是最佳状态,做到了极致,做到了最好。

  有六个字,大家都很熟悉,叫“存天理,灭人欲”,也可以用来解释止于至善。有人一听到“存天理,灭人欲”,以为是让他克制自己的天性,饮食男女都得克制,马上感到很反感。其实这是没有理解其中真正的思想。朱熹解释说,吃饭就是天理,美食就是人欲。我觉得可以把标准再放宽一点,美食是天理,管不住嘴吃多了,吃出了肥胖和“三高”,那就是人欲。

  你看,别说什么大是大非了,就是每天的三顿饭,你都可以追求、修炼“存天理,灭人欲”,可以追求“止于至善”。

  前面讲的是生活上的止于至善,接下来,我重点讲讲事业上的止于至善。不管你是老板还是员工,我都想请你记住六个字:“止、定、静、安、虑、得。”

  《大学》里是这样说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知止:停止的止,知止,就是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停止。我们前面说了,止于至善,知道在什么地方停止的前提,就是知道什么是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什么叫定?就是志有定向,定好了志向就不改了。明确了目标,就明确了方向,这就是立志。知道在什么地方停止,目标就有了,就没有疑惑了。

  定而后能静:有了定向,就能静下来了。什么静?心静。不往两边张望,也不去看别人,也不羡慕别人。

  静而后能安:静了之后就能安。怎么安?随遇而安。知道自己在追求目标的什么位置上,就能安心去做什么事。

  安而后能虑:心又静又安,安心做一件事,就能不忙不乱、思虑周祥、处事得当。

  虑而后能得:立定自己的志向,朝着自己的目标去走,专注坚持,对其他任何诱惑不为所动,时间到了,目标自然就达到了,这就是得到了。

  这就是“止、定、静、安、虑、得”,这六个字,是可以改变你人生的六个字。

  王阳明说,学习第一是立志,学习的关键在于你的志向。你如果有志向,有要达成的事,那么,从你现在所在的地方一条路线,通向你的志向,然后沿着这个路线去走,就是传说中的专注、坚持。

  我们常说谁谁谁成功了,这是因为他一直专注、坚持。当初有做房地产赚大钱的机会,他因为志有定向,不往两边张望,安安静静,没有分心去做。于是他做到了深谋远虑,宁静致远,有了今天的成就。

  止、定、静、安、虑、得,反过来是什么呢?不止,不能止于至善,不知道好的目标是什么;不定,没有定见和志向;不静,东张西望,老觉得别人的行业好,别人做的事简单;不安,到哪儿都安定不下来,总是不断地换工作,换赛道;不虑,不能深思熟虑,总是焦虑乱动作,多动症;不得,得不到最后的成功。

  你看,这是不是很普遍的毛病?在做企业的时候,经常看到企业家来讨论的问题,其实都不是经营的问题,都是自己内心能不能做到“止、定、静、安、虑、得”的问题。

  我们看到一些大公司,比如它本来是做房地产,然后又搞矿泉水,搞粮油,搞车,他是立志要提高中国人民的饮水质量吗?还是要献身祖国的粮油事业呢?都不是,就是一种常见的战略焦虑,觉得房地产可能不行了,要转型。不能志有定向,就东张西望,今天看矿泉水不错,明天又看好粮油,最后两个都没搞成,又去搞车。这样搞,就是不能止、定、静、安、虑、得,最终什么都得不到。

  对于我们普通的职场人呢,如果不能“止、定、静、安、虑、得”,就会“轻于去就”。轻是轻率,去,是离去;就,是就职。不知道选什么工作,也不知道要不要离开现在的工作,或者一言不合就走人。总之,很迷茫,也很轻率。你可以观察下身边这样的人,是不是往往没什么大的发展?

  所以,人生的选择并不都是趋利避害,而是要有稳定的价值观和志向,按你的价值观和志向去选择,专注坚持,就是止于至善。止于至善,就是“止、定、静、安、虑、得”。

  记住,时刻提醒自己,志有定向,持志如心痛。

  我想,这30讲听完后,如果你由此找到并确定了自己的志向,志有定向,止于至善,止、定、静、安、虑、得,那也算是大有收获了。

  三个纲领讲完了,下一讲,咱们开讲八个条目。下一讲再见,谢谢!

关键词:儒家思想

用户评论
挥一挥手 不带走一片云彩
国学经典推荐

猴哥带你读懂儒家思想第六讲 亲民和止于至善——进入自己的舒适区

古诗国学经典诗词名句成语诗人周易起名关于本站免责声明

Copyright © 2016-2024 guoxue.hkz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海阔国学 版权所有

山ICP备190020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