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国学经典

养育华夏儿女

第七讲、 谋攻篇:打仗最重要的原则——以多胜少原则

作者:猴哥 全集:孙子兵法 来源:网络 [挑错/完善]

重点解析金句

孙子曰:“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曰: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第七讲、 谋攻篇:打仗最重要的原则——以多胜少原则

这一讲我们讲《谋攻篇》的最后一讲,前面两篇我们讲了《谋攻篇》的前两个要点:

· 第一个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 第二个是“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这一讲,我们主要讲用兵之法,用兵之法是什么?四个字,以多胜少。不是说谁的智商高谁能赢,大家的智商都差不多,是谁的兵多谁能赢。

以多胜少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十则围之”,如果你要打包围战,必须十倍于敌人的兵力。

因为你要四面包围,围得太薄还不行,对方一突围就跑掉了。所以在外面还要再围第二圈,第二圈的半径更大了,需要的人也就更多了。所以你随便一算,就需要十倍的兵力才够。

“五则攻之”,如果要打进攻战的话,需要五倍的兵力,因为防御容易,进攻难。

克劳塞维茨说过,防御是较强的作战形式。这就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比如斯巴达三百勇士在温泉关迎战波斯十几万大军,杀了两万人。

“倍则分之”,就是说现在我们的兵力是敌人的两倍。

两倍我打他总没问题吧?孙子认为最好我们把对方分割成两段,一段一段地吃。因为把对方分割成两段之后,我就是用四倍的兵力去打进攻战了。

“敌则能战之”,双方的兵力差不多,撞上了我也可以一战,不输给他。但是如果我提前来安排筹划怎么打,我一定不会用相等的兵力去跟他打,我要研究怎么形成优势兵力,再跟他打。

“少则能逃之”,如果我们兵力比他少,赶紧跑。这就是毛主席说的,“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赶紧跑,不丢人。

“不若则能避之”,如果跟对方兵力差距比较大,那不能等对方发现了再跑。我早早地就躲得远远的,不让他发现我在哪儿。

所以《孙子兵法》不是以少胜多之法,而是以多胜少之法。我们很多人老是幻想以少胜多,花小钱办大事,四两拨千斤。这都是一厢情愿,属于很小概率的事,通常是不行的。

要以多胜少,但是我们怎么能有比敌人更多的军队呢?双方的军队兵力都差不多怎么办呢?这个时候就要靠行军,靠运动,在局部形成优势。

这就是毛主席说的,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靠来回地穿插扯动,把敌人给扯散了,然后我集中到一堆,抓住一股吃掉,一会儿又抓住一股把他吃掉,所以战争还是实力的决斗。

如果说兵法有第一原则,那肯定不是兵不厌诈,而是以多胜少原则。

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里面说了这么一段话,他说:

“战争的原则是以多胜少原则,似乎人人都同意。但他们真的同意吗?我看未必。你去看看战史就知道了,战史里面对河流山川,战略、战术都讲得很详细,偏偏就是不怎么讲双方动用了多少兵力。”

为什么呢?因为大家都喜欢讲故事,喜欢听传奇。

就像我们现在讲营销案例,都讲策略多么精准,创意多么精彩,分析了一大堆但是就是没讲一年投了四个亿的广告费。如果没有这四个亿广告费的兵力原则,前面的所有都白费。

克劳塞维茨说:

一倍以上的兵力优势就足以打败任何优秀的将帅。

秦国灭楚

我们再通过一个案例,给你解释以多胜少的重要性。秦王召开军事会议准备灭楚,秦国大将王翦非得要六十万兵,差不多全国军队都得交给他了。

秦王觉得这要价也太高了,就问另外一个将军李信,说李将军要多少兵啊?李信说二十万足矣。这就把消灭楚国的重任交给了李信。李信和蒙恬两员大将就带了二十万兵马伐楚,然后大败而回。

秦王这回服了,去找王翦道歉。王翦的条件还是不变,六十万兵。最终王翦率六十万秦军,完成了灭楚的大业。

以多胜少原则在经营上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我们经常讲一句话:“所有的增长都是投资拉动。” 再好的主意,没有投资,你什么也干不成。那 什么样的投资呢?就是要压倒性的投入。

我们做任何事情,要么是压倒性的投入时间,要么是压倒性地投入金钱,多数情况下是时间和金钱都要压倒性地投入才能成功。如果想要花小钱办大事,想要四两拨千斤,那就是自欺欺人。

投入越大,风险越小

总结以多胜少原则,我们就说八个字,投入越大,风险越小。

《孙子兵法》的前三篇,就是《始计篇》《作战篇》和《谋攻篇》就快要结束了,前三篇是兵法的头脑,讲对战争性质的认识和战略的观念。孙子在这里做了一个小小的总结:

· 第一,总结将领在战争中发挥的作用;

· 第二,总结国君面对军事应该什么样的态度;

· 第三,提出了《孙子兵法》里面的那句名言,叫做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这里附上这一部分原文) 孙子曰:“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将帅和国家君主的关系,应该如同辅木和车轮一样,紧紧相依。如果这是一辆战车,将帅就是君主的辅佐和栋梁,两者关系如果团结紧密无间,国家一定强盛,战车就能滚滚向前。如果相互之间有空隙,将领和国君配合不当,国家一定会衰弱,战车也会倾覆。

所以这是国君和大将都要高度重视的问题,可以说是国家军事问题之本。

作为一个国君,要注意自己不要伤害了自己的军队,最后还给国家带来灾难。国君的注意事项有三条:

· 第一,你不懂得军队不可以前进,却硬要叫他前进;不懂得军队不可以后退,还非要撤退,那就是束缚住了军队的战斗力,军队因为你的指挥就变弱了。

· 第二,你不懂得军队内部的事情,还要去干预军事的行政指挥,这就会使士兵迷惑不解。你在相隔很远的朝廷里面下命令,下面怎么运转的你其实并不知道。

· 第三,你不懂得军队的随机应变,还要指挥作战。现在我们要让听得到炮火的人去负责指挥。你远远在后面根本看不见部队,还要遥控指挥,这就会扰乱军心,自找失败。

五条知胜之道

孙子最后又总结了“知胜有五”,有五条知胜之道,兵法最重要的就是知胜。

哪五条知胜之道呢?

· 第一,“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这就是我们《计篇》讲的内容,知道能不能战,不能战的就不要战。能够知道可以战,还是不可以战,这是一个胜道。

· 第二,“识众寡之用者胜”。多少兵?大兵团、小部队分别怎么用?你如果懂得了运用不同规模的部队,就能胜。·

· 第三,“上下同欲者胜”。第一篇就讲过,“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人民和君主上下同意,上下一心,则能胜。

· 第四,“以虞待不虞者胜”,就是有准备地去打那个没准备的能胜。

· 第五,“将能而君不御者胜”。国君要注意你会危害军队的三个毛病,如果将领很有才能,而国君又不在后面瞎指挥,就能胜。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知彼知己,既知道敌人,也知道自己,那就百战百胜。如果不知道敌人,但是还能够了解自己,那就一胜一负。如果既不知道敌人的情况,又不能认识自己,那就每战必败。

本讲小结

我们学“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运用到我们平时经营工作里面,容易有两个误区:

第一,知己知彼,“彼”是谁?

“彼”是竞争对手吗?你天天研究竞争对手,结果忘了顾客。

第二,重点不是知彼,而是知己。

我们老想着知彼,却没想到我们最大的问题往往不是不知道别人,而是不知道自己。你是否真的知道自己,是否真的能够认识自我。

最后你可以再打开文稿,学习《孙子兵法·谋攻篇》的原文,回顾一下这三讲的内容。下一讲,我们讲第四篇《军形篇》。

《谋攻篇》原文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修橹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划重点

1.兵法的第一原则就是“以多胜少原则”。谁的兵多谁就能赢。 2.投入越大,风险越小。

关键词:孙子兵法

《第七讲、 谋攻篇:打仗最重要的原则——以多胜少原则》相关阅读
你可能喜欢
用户评论
挥一挥手 不带走一片云彩
国学经典推荐

第七讲、 谋攻篇:打仗最重要的原则——以多胜少原则

古诗国学经典诗词名句成语诗人周易起名关于本站免责声明

Copyright © 2016-2024 guoxue.hkz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海阔国学 版权所有

山ICP备190020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