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关键词:论语,子张第十九
子夏说:“大节上不能超越界限,小节上有些出入是可以的。”
『不踰闲』,就是讲守得住。这「闲」是指门阑,它可以防守,有这个意思。「不踰闲」就是不超越门阑,也就是守得住,防守而不失这个意思。『小德出入可也』,「小德」这里讲,虽有出入、有变动,但是这个人还算是可以的,也算是一个很健全的人。
荀子在说到类似的话的时候,他也记录过类似的这个话,大概这两句话属于古语、成语,不是子夏自己说的。《荀子》里头记载的是不讲大德小德,他是大节、小节,节操这个意思。所以大德在这里也可以当作大节讲,意思大同小异。这两句话用意是在对人不要求全责备,只要大节不亏就可以了。至于说小节,寻常的那些小的规矩礼貌,有时候开缘,这个没有关系。譬如说大节是什么意思?父慈子孝、君仁臣忠这都是伦常大道,这个要守得住。大孝大忠、尊师重道这是大节,这个不可以失,一失了,这个人他的德行就亏了,这种人也不能用。所以用人首先看他是不是孝顺父母、能不能够孝亲尊师。他能孝亲尊师,他才能够敬长忠君,从这大节方面来看。至于说小的方面他可以装出来,譬如说待人很有礼貌,见到人九十度鞠躬,说话让你觉得听起来很舒服。那些小动作他可以装出来,他可以临时表演出来。那你不能从这小节上看,这主要是从观人、用人上来看。
这两句的意思上开解,先儒有两种不同的说法,这两种说法是属于相反的说法。那我们比较比较,更能够领会其深义,而采取正确的说法。第一种是属于《朱子集注》当中,朱熹说的。朱熹讲这个大德小德就是讲大节小节,他说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言人能先立乎其大者,则小节虽或未尽合理,亦无害也」。这种说法说自己做人,不是讲观人、看人,那个意思就不同了。刚才我所说的李炳南老先生讲的,那是讲看别人、用别人的时候要看大节,不要拘泥于小节。对人不要求全责备,偶尔忘了给你鞠个九十度鞠躬,你可不要耿耿于怀,对这个人就整个全面否定,这就错误,要看他是不是大节上面有问题。可以对自己修身而言,那大节小节都得注意。朱子在这说言人能先立乎其大,大节上要立起来,则小节虽或未尽合理,亦无害也,这是讲小节可以不用那么拘泥了,这是对自己,这样说法有问题了。为什么?对自己修身而言,不可忽视小节。如果忽视小节了,不能成就大德。大德怎么来的?所有这些小节上都能做得很好,那才是能够成就大德。
所以蕅益大师的批注当中就对这个观点进行了纠正,他引了卓吾先生的话,「卓吾曰:最方而最圆。出入,形容其活动耳。云何便说未尽合理」?这是针对朱子的话,说小节未尽合理也没关系,不是这样。最方最圆,方是自己心中要方正,正直无有邪曲,至诚至敬。圆是跟别人相处的时候要圆融,对人不求全责备,能够宽容、包容,这都是圆。看人大节,不拘人小节这都是圆。所以小节上出入,如果是对自己而言,这个出入就不能够说不在乎。出入不是不在乎,是形容其活动耳。活动是什么?有一个开合,就像佛门里讲的持戒,有开、遮、持、犯。开缘,该开缘的时候应该开,那不是犯戒。如果该开的时候不开反而是犯戒了。这是什么?懂得出入。
譬如说,举个例子很简单。佛法上讲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这是四大根本戒,你持不杀生戒。有一天你在森林里面看到,有猎人来追这个兔子。兔子跑了,从这条路跑了,然后猎人追着来的时候问你,兔子往哪个方向跑了?你不能杀生,你要说兔子往那个方向跑了,那猎人抓到、逮到兔子,等于你有杀生了。但是我要告诉这个猎人说从那条路跑了,骗他,这等于犯了妄语。四大根本戒,杀生是,妄语也是。那我倒是持不杀生还是持不妄语?这时候你要懂得出入,就是开缘。开缘必定是为众生,不是为自己。为自己,持戒都是错误;为众生,开戒也是对的。这时候就怎么样?应该说兔子从那边跑了,骗那个猎人,赶快从那边追去。猎人就跑到那边追,追不到。追不到,你两条命都救了。第一条你救了兔子的命,第二个也救了猎人的命。猎人杀生将来得偿命,你不就等于化解两个命案了吗?这个妄语打了,打了妄语是开缘,这个叫小节,这叫小德。小德要出入、要活动,不能死在那,死在戒律的条文上活不起来,那往往会损了大节。
再讲一个故事。孔老夫子过去在卫国,在卫国的时候他是因为周游列国,见了卫灵公,后来在卫国也不能够做事,离开了。发现卫国的边境上他那个臣子正在密谋造反,孔子看到之后赶紧要回去报告卫国的卫灵公,要把这个叛乱赶紧化解于无形,要不然国家动乱起来,民不聊生,遭殃的是百姓。结果那个臣子很聪明,他看到了孔子走,知道他想回去报告卫灵公,派兵把他拦截下来,不让孔子走。说你必须得发誓,说你回去不是去见卫灵公,你到其它地方我不管你,但是你不能回去见卫灵公。你要肯发誓我让你走,不肯发誓那不能让你走。当时孔子的好几个弟子,像子路那些都是很英勇的,拔刀起来就要跟他对抗,当然是寡不敌众。孔子马上制止,说可以,我发誓。于是对天发誓,我此行不会回去见卫灵公。孔子是圣人,大家都知道,这德行大家是有口皆碑。他对天发誓不会有假的,有假了他自己名节就可以说是扫地了。所以叛臣心也就安了,收兵回去了。结果兵一退了,孔子立刻告诉弟子们说,「走,我们去见卫灵公」。弟子们就不解了,你刚对天发誓,你怎么能打妄语?这不是骗人吗?君子不能为,不可以做这些事。孔子很坦然的说,在被逼的时候发誓,不能够算数。更何况我们此行真正是为卫国的安定,为百姓。所以你看孔子这个做法就是开缘,他就有出入,不能够死在教条上。死在教条上,你为了自己不打妄语,然后让全国动乱、民不聊生,你这个不妄语代价是让众生受到这么样的苦难,这跟持戒的精神就违背了。持戒的精神是断恶修善,你不是修善,那是修恶了。从这里可以看到夫子也是不在这些小节上,去死在这个教条上。
但是如果不是说像这种情形,关系到众生、关系到国家安危的,只是对自己的,那就不可以开。譬如说我自己很想吃糖,然后骗了父母,把这糖骗来自己吃了。父母问你有没有吃?没吃,这是打妄语,这是为自己。虽然是小节,但是不能犯,犯了那就损大德。《弟子规》上讲的,「事虽小,勿擅为;茍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茍私藏,亲心伤」。虽然那个事和物都是很小的,小节,但是不能擅为、私藏。为什么?这损大德,损什么?损孝道。损了孝道就是损大德。再小的事情都要注意到,关系到自己的大德。
刚才讲的孝道,那师道也是这样。譬如说我们在听讲的时候,听讲认真、专注,对老师的恭敬,尊师就是重道。那我要是坐得扭扭歪歪的,我过去在美国教书,就发现美国的学生不够中国学生学得好。不是因为中国学生智商高,不一定,美国学生也很聪明。我发现什么?因为中国学生比较尊师重道。美国学生他没有把老师当老师,顶多能把你当朋友算不错了。在课室里听,有的人吃东西,嘴里嚼着,拿着可乐,甚至还有双脚搭在前面椅背上的,躺着听,这完全就没有尊师重道,他根本学不到东西。这是小节,上课吃点东西、喝个可乐,小节。小节影响到大德,大德就是尊师重道。这个就不可以开,这随便开缘那就有大害了。所以朱子在这讲,小节虽或未尽合理,亦无害也,这就不对了,所以云何便说未尽合理。所以这个出入的理解上,不是讲说那个未尽合理的意思,还是要合理,还是要合法度,要丝毫不可亏缺。真正青天白日的气节,那是从临渊履薄中修出来的。每天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那个诚敬心是这样养成。
蕅益大师又引「方外史曰」,方外史我们在想这应该是指憨山大师。他说,「若不合理,何名小德」,这也是在纠正朱子的《集注》的过错。因为四书的批注上,《朱子集注》来讲是最权威的,自南宋以来最权威的批注。但是因为朱子本身见地不圆,境界还没有到究竟,往往有很多自己的知见,没有体会得圣贤的心法,所以他的批注上是有一些偏缺的地方。蕅益大师在这里做了纠正,非常的好。若不合理,何名小德,所以德就应该合理,不合理就不能叫德,不论大小。说大小只是说事上讲,事无大小都要合理,那方名曰德。所以从这里等于说把这个道理给我们澄清了,我们得有正确的理解。那关键的是什么?对自己,我们要严格要求,严以律己,小节都不亏失,这才成就大德。而对别人就不能求全责备,要宽以待人,只看大节。他的一些小节或许是我们没留意到他的存心,或者是他的修行确实可能因为功夫未纯,还有习气,那我们不能够以他的这个小节来否定他的整个人格,更不能用自己的好恶来给人做评判。应该什么?很客观、很合理的,以天理做标准去量度人。
【评析】
这一章提出了大节小节的问题。儒家向来认为,作为有君子人格的人,他应当顾全大局,而不在细微末节上斤斤计较。
大德、小德:指大节小节。
闲:木栏,这里指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