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关键词:论语,先进第十一
颜渊死了,孔子说:“唉!是老天爷真要我的命呀!是老天爷真要我的命呀!”
这一章跟上面一章有衔接的关系,上面一章,我们看到夫子没有给颜回买椁,买棺椁,这一章是描绘夫子对于颜渊之死那种痛心疾首,可见得夫子真正爱颜回。可是,爱颜回是一种情感,他对于颜回之死非常的哀痛,这都是情感,人是感情动物,他有情感流露。可是行起事来,就一定要用理智,要依礼而行。这一章是描绘夫子的情感的。颜渊死了,那真是英年早逝,死得太早了!所以夫子这里很哀痛,说『噫』,噫就是哀痛的声音。『天丧予』,就是天要丧亡我吗?你看,连说两句,可见得是伤痛至极。
整部《论语》,真的,在其它地方没有看见孔老夫子这样伤痛过,没有说过,说天要丧亡我的话,即使是在最困难的、最危险的境地,夫子都不会说这种话。《论语》里面我们看到,夫子曾经说过,「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这是夫子过宋国的时候,遇到了当时的大夫司马桓魋,这个人是一个大恶人,他要杀孔子,幸亏孔子乔装打扮,离开了宋国,没有让司马桓魋得手。夫子说一句这样的话,说「天生德于予」,上天给我赋予了德行,司马桓魋能拿我怎么办?司马桓魋这种小人,岂能够伤得了我?你看,他那种豁然、大度、乐观的心态,他没有说「天丧予」,是说「天生德于予」。
夫子在匡地也受困过,《论语》也有这么一段话说,「子畏于匡」,畏就是遭受到了围困,在匡这个地方。因为夫子长相跟阳虎是有点相像,阳虎是原来做过季氏家的家臣,这个人也是一个恶人,在匡地曾经虐待过百姓,所以匡地的人民对阳虎非常痛恨。古时候也没有什么相片,大家只是对阳虎相貌有个印象。结果后来孔子到了那个地方,大家看到孔子有点像,就把他误认为阳虎,就把他围困起来了,后来才解围。事实真相明白了,这才解围。
孔子在受围困的时候,他就说,「曰:文王即没,文不在兹乎?」文王是周文王,周文王已经去世了,可是周文王的文,就是文化、道统,难道就不在了吗?「文不在兹乎」就是这个意思。后面又说,「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上天既然将道统、圣贤的道脉传下来,就是未丧斯文,「斯」就是这个,这个文,就是这个道统,没有让它丧亡。孔子非常自信,说自己来到这个世间,就是为了继承圣贤道统,所以既然上天没有让这个道统丧亡,你看,从尧舜禹汤,一直传到文王、武王、周公,一直传到春秋时代,都没有丧绝,那当然上天也不会让我丧绝。夫子这么自信,因为夫子自认为自己就是来传这个道统,直下承当。所以说「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匡人也拿我们没办法,他也不会伤害我们的。你看,在危难当中,都是这样的镇定自若,而富有自信和乐观。
你看,在这种情形下,夫子都没有这样痛心过,反而颜回死了,他说「天丧予,天丧予」,就可见得夫子对颜回早逝痛心的程度。颜回是最能够了解夫子之道,可以说在孔子心目中,他是道统的唯一继承人。可是他这一死,孔子的道立刻就没有人继承,道脉即将要断绝,这真正让夫子痛心。他痛心的是道统如果没有人传下去,那将来天下苍生就会苦难了!因为圣贤道统是可以令人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而没有人传,道也就中断了,众生就如漫漫长夜当中,找不到方向。所以夫子讲「天丧予」,是悲痛众生,并不是悲痛自己。
江谦先生他的补注当中提到,说「此当与子畏于匡颜渊后章合看,可见圣贤相与之心,如空合空,融洽无间」。江谦说,这一章应该跟「子畏于匡,颜渊后」这一章一起对照来看。这一章也在本篇,我们稍后会看到,这一章是讲到,「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孔子在匡地被围困了,颜渊后,这是大家从围困中脱险出来,但是跟弟子们失散了,结果颜渊落在后面,到最后才赶上来。孔子一见面,一见颜回就说,「吾以女为死矣」,我以为你已经死了,说这个话,那是非常的爱惜颜回。结果颜回说,「子在,回何敢死?」说老师您在,弟子怎么敢死?你看,说这个话,就体现出师徒之间那种互相的深情,那种心心相印的感觉。
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到,你看江谦先生讲的,「圣贤相与之心,如空合空,融洽无间」,圣是讲孔子,贤是颜回,相与之心,就是互相相知、相惜、相敬、相爱,这种心非常的融洽,这里讲「如空合空」。圣贤之心都是空寂的,没有分别执着,这是空,甚至连起心动念都没有,而能心心相印,融洽无间。如果不空,那就不能够融洽无间了。正是因为空,才能够做到融洽无间。这是讲颜回深得夫子之道,所以跟老师在一起,那种完全没有隔阂,说这个话,都完全体现出师徒相知之深的那个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