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关键词:论语,泰伯第八
曾子说:“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的政权托付给他,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而不动摇屈服。这样的人是君子吗?是君子啊!”
这也是曾子的话,曾子讲,『可以托六尺之孤』,托是委托。在父亲去世以后,孩子没成人,这个叫孤子。「六尺之孤」,六尺是讲他的身高,古代的尺寸比现代要短。六尺,如果用现在讲是两米,那太大了,不是,它是尺寸短。你看弘一大师有一篇「周尺考」,讲周朝时候他们的尺寸跟现在不一样,他有个考证。六尺,大概是现在的尺的一半,叫三尺,差不多也就是十岁以下的孩子,这个是孤儿。在邢昺《注疏》里面引郑康成的批注说,十五岁以下的都统称「六尺之孤」,所以这不是一个实指,它是一个统指。往往在君主命终之际,他想到自己的儿子孤幼,希望找一位老成持重的人委托他来养育、辅佐自己的孤儿,继承自己的君位,这叫托孤。
『可以寄百里之命』,这个「寄」也是托的意思。在古代诸侯受封他的国土,在周朝的时候诸侯大概是一百方里,一百平方里,这个就是一个诸侯国,那个地方不大。这个命是指国家政令,托孤的同时也要寄命,就是将国家大事一并委托给这位老成持重的可靠之人,请他来辅佐幼君治理国家,这是「寄百里之命」的意思。这个受托的人一定是可靠的,真正有德行的。德行里面最重要的,这里讲的,『临大节,而不可夺也』,面临着国家存亡的大关节时,就是急难的时刻,「不可夺」是不可夺其志,他不会为一切利害、安危而改变他的意志,改变他的操守,改变他的诺言。他能够全始全终,他能够忍辱负重,甚至能够舍身取义,这是「临大节而不可夺」的意思。这种人在曾子眼中就是君子,所以只有君子可以托孤、可以寄命。那当然不仅是托孤、寄命,任何的事情都可以委托他来照办,他可靠。可靠是因为他有这个人品,有这个德行,当然也要有才能。光有德行,没有才能,没有办事的能力,这也很难真正做成功。
像辅佐幼君,真正是也要用才华。像过去周朝初年周公辅佐成王,成王是武王的儿子,是周公的侄子。成王年幼,武王就去世了,周公摄政。当时又是周朝刚刚建立没多久,还有内忧外患,外面夷狄侵略,要来攻打周朝,周公还要领兵去抵抗,去平定叛乱。这个都是国家安危存亡之际,周公真的可以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他是圣人。在三国时期,我们也看到还有一个人,诸葛亮,也是这样的一位贤者。诸葛亮是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来,任他做宰相,帮助他建立帝业,建立了蜀汉,蜀国。可是刘备去世了,去世前白帝城托孤,请求诸葛亮辅佐自己的幼子刘禅继承帝业。诸葛亮向刘备承诺,刘备才安心离去。诸葛亮真的后半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真正为国家尽忠,不遗余力的辅佐刘禅。这诸葛亮也当之无愧是这样的君子。
后面讲到『君子人与,君子人也』。《朱子集注》当中解释这个「与」是疑辞,就是疑问;「也」是决辞,是决断。所以这两句话差别就是最后一个字,「君子人与」,一个是「君子人也」。朱子认为这是设问回答,目的是「所以深着其必然也」,为了显示,深深的显示必然。先提起设问,说这个能够托孤寄命的、能够临大节而不可夺志的,这样的人是君子吗?是君子!提起设问,最后答复就表示非常的肯定,这是朱子的解释。
蕅益大师在批注里面讲,「有才有德,故是君子。末二句,是赞体,非设为问答」。蕅益大师跟朱子的意见不一样,他讲「有才有德,故是君子」,君子不光是有德,当然德是根本,可是他也要有才华、有能力才行。没有才华、能力,他怎么能够辅佐幼儿来治理国家?所以他受托有心而无力,这不行。有才华,他才有这个力能,所以有才有德这个人才是君子。君子当德行根本奠定了之后,还需要求学,需要增长自己的能力。所谓有一事而不知是君子所耻,有一桩事你要是不懂,这是君子觉得可耻,样样都要能,样样都要会。有才能,他才能够建功立业,才能够完成他所受托的使命,这才是君子。所以末二句,「君子人与,君子人也」这两句,他说是赞体,赞的是君子的本体,君子的本质。本质是什么?一个是德,一个是才。这不是设问回答,是两句分别有所指。一个是赞德,所以这个「君子人与」这个与不是疑词,而是助词,语气助词,这句是赞君子之德;后一句「君子人也」,这是赞君子之才。才德要双备,才堪称君子。这个意思又比朱子的意思更进一步了。
我们现在学习圣贤之道,可以说近百多年来,中华传统圣贤教育已经是到了衰微的程度。经过这一百多年战争的摧残,经过各种浩劫,现在要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确是我们每一个有志之士、仁人志士的使命。就好像老祖宗看到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血脉到现在已经是非常的危险,如果不救,真的就断掉了,那老祖宗现在也是给我们托孤、寄命。我们自己反观,我们能不能够受托,能不能够临大节而不可夺?夺什么?夺自己的志向。大节且不说个人的安危,那个是大节,就是再小一点,我们讲名闻利养现前的时候,公与私非要选择其一的时候,你能不能够坚持志向?为复兴传统文化,这个传统文化就像是一个很脆弱的孤儿一样,为完成弘扬圣贤教育的使命,这个比百里之命更为重要,我们能不能够放下自己的名闻利养,放下自己的自私自利,放下自己对五欲六尘享受的追求,放下自己的贪瞋痴慢这些烦恼?肯放得下,你才堪为君子。
在弘道的过程中,下面一章就讲到了,也是曾子讲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弘扬圣贤教育这个事业是宏大的,但是也是艰难的,要有坚定的毅力,要以戒为师、以苦为师,才能够完成这样的使命。这是老祖宗给我们托孤、寄命,如果我们不好好的完成这样的一个使命,对不起老祖宗。每一个中华儿女、炎黄子孙都有这个使命,这一生至少要做一个君子,修养自己德行。学《论语》,我们要做《论语》,不光是在文辞上学,最重要是要把《论语》变成自己的行为,做现代的孔子、现代的颜回,至少现在的曾子,你要做得到,那我们才能够无愧于老祖宗。
又讲到「托孤寄命」,我们也引申一下,要弘扬圣贤教育,包括护持这个教育,弘、护两方面都需要人才,有才有德的君子,这是我们所盼望的。人才不是天掉下来的,要来培养,谁能够担负起培养后续圣贤教育人才这样的使命?这种人也是要由君子才能做。像我母亲她为我选择老师,在我还在念大学的时候,十九岁学习佛法,学习传统文化,母亲也是到处去拜访老师,她去找,找了不少老师。最后,我们恩师净公上人到了广州,一九九二年,十八年前,在广州应本焕老和尚的邀请,在光孝寺讲了一次《阿弥陀经》。我母亲从头到尾听了一遍,感觉到这位老师就是我们这一生要追随的老师。那时我们恩师还并不是很有名,但是我母亲已经看中了。为什么?就看这个人的德行,还要看他的才能。弘扬圣贤教育,才能具体表现在我们要能讲。学讲经也有一套规矩,需要学习,而且要在讲台上千锤百炼,那才能讲得好,天天不间断,日积月累,才能才能够积累下来。但是最重要的是德行,德行就是我们恩师讲的放下十六个字:名闻利养、自私自利、五欲六尘、贪瞋痴慢。真正是发大愿,立大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人真有这个志向了,他一定能够潜心的深入经教,天天锲而不舍,勇猛精进,他就会有成就。所以我母亲在十八年前,就让我专听他老人家的、恩师老人家的经教,我就没有听其它人的,我母亲已经给我选择好了,我就是听话,得了很多很多便宜,省了很多事。
一直到二00六年,我已经是大学的教授,恩师,我跟他已经缘分结得很深了。我原来在美国大学教书,他老人家劝我到澳洲来,我和我母亲一起原来住美国,就一起搬到澳洲,澳洲政府给我们绿卡,永久居留,我们就在澳洲追随恩师。到二00六年,我们就下定决心辞掉公职,全职的跟随恩师学法。在二00六年九月二十七号,我母亲带着我到香港来拜师。我母亲写了一篇「送子拜师文」,来送子拜师,带着一点束修之礼,依照传统的礼仪,请我们恩师上座。恩师很高兴,他换了件新衣服,接受我们的礼拜。我们先向佛菩萨像三拜,然后请他老人家正坐,我们向他三拜。母亲带着我,依古礼正式拜师,然后我母亲献上这篇「送子拜师文」,写得很长。在拜师文当中,我母亲表态,她先介绍自己,介绍我的情况,特别讲为什么要拜您老人家为师,正式委托说:「今后茂森跟您老人家学习,他的前程就全由您来安排,他以后在家、出家,也全由您来决定」。这是托孤了,我是独子,也可以说得上个孤了,寄命。恩师他能受托,真正是有君子之风、圣贤之德。我母亲她也是个很挑剔的人,选择老师那是千挑选、万考虑,然后才选定走这条路。托付给恩师之后,我母亲也就完成任务了,她把孩子培养好了,现在布施出来,为我们传统文化教育事业来做努力、做贡献,她自己安心回家养老去了。我是一直跟她相依为命,我是独子,她现在一个人,幸好真正是恩师说得不错,你要是发心为正法、为众生,有圣贤、佛菩萨来护持。所以,她现在也有人来护持她,生活也很安乐,那我也没有后顾之忧。
这是讲到父母为孩子选择老师很重要,特别是圣贤教育的老师。这个老师能不能够托孤寄命,是不是能够临大节而不可夺志?要用这个方法来选择。你要去观察,他对于名闻利养,对于五欲六尘,还会不会动心,还有没有私心,还有没有贪瞋痴慢?有这些,就怕大节来临的时候,他就夺志了。他做不到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他做不到。在小利小节上,他可能无所谓,他能保持他的节操。但是,在大利大节之前,譬如说厚利在眼前,很崇高的名誉面前,他会不会起贪念?那如果起贪念,他就夺志了,他那个圣贤之志就没有了。所以他一定是什么?甘心于清苦的生活。像孔子能够饭疏食饮水,曲肱枕之,乐在其中;颜回箪食瓢饮居陋巷,不改其乐。他要能安住这样清贫的生活,安贫乐道,这种人能够把孩子寄托给他。这个人是真正有君子之德,他不会在名闻利养上变节。这需要一定时间的考验、观察。然后托孤之后、寄命之后,就不要再猜疑,真正放心。观察的时候、选择的时候,你可以多留心,长时间进行考验、考核,然后定了下来,你就不疑了,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一般,没有智慧的人很轻易的就做出决策,把自己的孤儿都寄托给他,结果没多久发现不行了,又得改,或者想想不对劲了,对对方又猜疑,这个就不行了。
说老实话,猜疑,现代人很难避免,正如在周朝那时候周公摄政期间,周公辅佐成王,就有一些谣言说周公想要吞并成王的帝位,想要自己当天子。连成王自己他都难免起疑心,因为周公他厉害,他又是叔叔、长辈,而且论声誉、论才能远超过自己,他要想夺天子的位置那易如反掌,所以成王都有猜疑,听了人家的谣言,风言风语难免有的,他动心了。所以周公后来为了让他安心,给他做出行动上的保证,用自己实际行动消除了这些谣言。不容易,如果不是周公那样的忍辱负重,很难成全,周朝虽然建立了,当时还是并不稳定。这就是需要付托的人,我付托给谁,我对那个人要有决定的信心,不能够随便听了一些风言风语,就退心了,那这个就不可能有成就了。
所以你委托人,和对方受托,双方都需要互相的考察,双方都需要有德行,都要有善心,都要有共同的志向,这个托付才能够成功,才没有障碍。特别是大事业,寄百里之命的事业都不算大事业,现在要复兴中华传统文化,弘扬圣贤教育,这个事业比任何事业都大,好事多磨,障碍肯定会有。而障碍往往都是从自身上先起来的,自己内心中没有障碍,外面什么障碍都障不了,就怕自己起了疑惑心,疑惑是最大障碍。「信为道元功德母」,信心破除疑虑。
【评析】
孔子所培养的就是有道德、有知识、有才干的人,他可以受命辅佐幼君,可以执掌国家政权,这样的人在生死关头决不动摇,决不屈服,这就是具有君子品格的人。
托六尺之孤:孤:死去父亲的小孩叫孤,六尺指15岁以下,古人以七尺指成年。托孤,受君主临终前的嘱托辅佐幼君。
寄百里之命:寄,寄托、委托。百里之命,指掌握国家政权和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