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关键词:论语,述而第七
孔子有时讲雅言,读《诗》、念《书》、赞礼时,用的都是雅言。
根据朱熹朱夫子《集注》里头所讲的这个『雅』,他是解释为常,就是平常的常,雅言就是常言。他解释说诗、书和礼,都是切近于日用平常,这常常我们要用到的,夫子常常讲,所以这是属于常用的话,这个雅当常字讲,这是一说。先儒也有不同的说法,我们都可以来参究。根据《雪公讲要》里面,他讲到这个雅,根据《集解》,就是何晏的《论语集解》,何晏是三国时候的人,「孔曰,雅言正言也」。这个孔是汉朝的孔安国,他批注《论语》,他讲的雅言是正言,就是正确的话、正确的发音。又讲到「郑曰」,也是《集解》上的话,郑是郑康成,也是东汉时期的人,经学家,「读先王典法,必正言其音,然后义全,故不可有所讳也。」郑康成讲到,读先王的典法,典是经典,法也是这种言论,就是古圣先王的经典、典籍。我们读诵,一定正言其音,就是读音要读正,不能读偏。他这个雅言是说读音要正,读准那个音。读准了音,义才全。
因为中国字很多是多音字,你这个字读的音不同,它意思也不一样,所以你把音读准了,它的意思就显明出来了。「故不可有所讳也」,这个讳是忌讳。这里讲到,什么忌讳?譬如说,我们所尊重的人,像我们的父母,或者是古时候的皇帝,他们的名字有这个字,我们一般不读那个字,是读一个另外的字,不读那个音,这是忌讳,所谓的讳也是尊重。但是郑康成这里讲,读古圣先贤的典籍,我们不能有这种忌讳,它本来该是什么音,就读什么音。因为什么?如果我们把音改了,那你这个时期有这个忌讳你改了,传到下一代,他按照你的读音,他又有他的忌讳,他又改另外一个字,这千百年传下来之后,那个典籍读的音完全跟原来不一样,面目全非。读音不正,那个意思也就歪了。
最简单的一个比喻,就像《诗经》,《诗经》是上古时代的诗歌,孔子收录的。《诗经》第一篇,「国风」里面「周南」第一篇,第一首诗是「关雎」,这是讲后妃之德,「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我相信很多人跟我过去一样,读音把这个好字读成好(浩),君子好(浩)逑,那个意思就不一样,这个好和好(浩)两个意思。这首诗是用雎鸠来做比喻,雎鸠是义鸟,这是一夫一妻制的义鸟。我们讲女德曾经花了两个小时就讲这首诗,这义鸟来比喻夫妻要有道义、恩义、情义。这个「窈窕淑女」是谁?根据「诗传」里面讲的,这是指文王的太太,太姒,是后妃,所以这首诗是赞扬后妃之德。君子是谁?君子是周文王。逑是配偶的意思,伴侣的意思。君子好逑,就是君子的好伴侣,谁是君子好伴侣?窈窕淑女。这窈窕是很有美德的贤女就叫窈窕淑女,君子的好伴侣,她能够辅佐君子治理国家,帮助百姓。
那实际上,这首诗我们根据「诗传」和郑康成批注,这是原本的批注,就了解这是后妃为了帮助文王找好伴侣。后妃没有嫉妒心,她觉得自己一个人,人手不够,帮助文王,相夫教子不够,她要替文王在天下再找嫔妃,共同来辅佐文王。所以谁在给文王求淑女?后妃,不是文王自己求淑女。这个意思,包括很多先儒都搞错了,蕅益大师在《论语》批注里面,他就把这个意思正过来了。那意思就跟原来不一样,原来是文王在寻找配偶,现在是后妃给他寻找配偶,那个意思不一样。文王一心为民,他没有为自己,谁为他?后妃为他,后妃没有嫉妒心,真正是以国家万民社稷为重,她给文王找嫔妃,这很难得。所以这个好逑这么一解释,就比那好(浩)逑的意思要更美了,而且这是原意。
所以用这个意思我们就了解了,读音很重要。你读错音了,读成君子好(浩)逑,好(浩)是他喜欢,那就不同味道,那整一章的诗,它意思就歪了。这是什么?劝诫女德,劝女子不要嫉妒,要宽宏大量。当然现在一夫一妻制,找嫔妃的事情已经不存在,但是断嫉妒心这个精神我们要把它宣讲出来。见到人家好,做好事,我们要随喜赞叹,我们不能够以自己一己之私去障碍别人。这是发扬这种高尚的精神,而对于那个事相我们现代也就不适用了,就不多强调。所以读经典一定要把音读正,读成原有的意思的味道,这是讲雅言的意思。
郑康成又讲,「礼不诵,故言执也」,这里讲的诗、书、礼,诗和书都是诵的,就是读诵。那礼不需要去诵,不用诵读,但是要去行的,所以叫执,执礼,所以这里加一个执,执就是守着礼的意思,处处守礼。雪公这里也特别引到十三经里面《尔雅》,他讲,「宋翔凤论语发微」里头说,《尔雅》实际上是最早的一部文字训诂的书籍,就是解释名词的,而且里头教我们发音。所以《尔雅》的雅,就是指正的意思,这里用这个来证明,雅言,其实是讲正言,发音要正,而且意思也要理解得正。
下面又引《刘氏正义》,这是雪公引清儒刘宝楠他的《论语正义》,他又引《论语骈枝》,所以古人注《论语》很多,引了这一部书,说「夫子生长于鲁,不能不鲁语。惟诵诗读书执礼,必正言其音。」这是讲过去,每个地方有方言,夫子他生在鲁国,就要讲鲁国的话,但是他读诗、读书,在执礼的时候,就是在行礼的时候,要讲的话,这个发音一定是用正确的原本的读音。那这个音,什么叫正?他底下讲,「又云,昔周公着尔雅,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以西周王都之音为正。」所以这是讲周公过去写的《尔雅》这部书,这是专门做文字训诂工作,解释古今之异言,古今一些言语文字做解释,通方俗之殊语。这实际上是一部很好的文字、文学上的著作,它们的读音当时是以西周王都,那时候那个地方的音为正音。所以孔子当时虽然生在鲁国,但是他发的音,还是用西周王都的音,这叫雅言。
这个也提醒我们,我在过去也曾经有过这个想法,过去古时候的读音,读字的音,现在读起来,人家都不懂了,我们应该是不是把这个古字用现在的音来读?现在我读了这一章之后,我就晓得我原来的想法错误,还是应该读回原本的音,但是解释的时候我们要解释,这个字是什么意思,用的是现在的字,可是音是古音,那是那个意思。「刘氏云」,下面又引刘宝楠先生的话,「夫子凡读易及诗书执礼,皆用雅言,然后辞义明达」,发音正了,辞义就很明白通达。「故郑以为义全也」,这就是郑康成所说的「以为义全」,它的意思就能周全。「后世人作诗用官韵,又居官临民,必说官话,即雅言矣。」那后来的人他们写诗用的是官韵,就是官方的那种语言、那种音韵。做官临民,对百姓也得说官话,所以雅言也指官话,就是很正式的言语,这是一说。
这是孔子在读诗,诗是《诗经》,读书,书是《尚书》,这都是上古时代留下来的,还有执礼,就是行礼的时候,用的是『雅言』,「雅言」根据先儒的说法,就是发音要正,音要正的言语,因为音正了才能够义全,那个意思根据那个读音就明了了。也有说雅言是正式的官话,我们讲的正式用语,这个都可以说得通。
我们再看《雪公讲要》里面他有一段讲到,「言语有地方之殊,有时代之异,诗书等五经皆先王典法,读音解义不能随时随地变迁,故读诗书,宣礼仪,皆以雅言,不用土音,务须正言其本音,音正然后义全,纵遇君亲师长之名,亦不可讳」,这个不可忌讳。这一段雪公就讲得很明白了,中国的言语方言很多,因为地点不同、时代不同,语言有差异,但是要读古书,诗书以及执礼,那必须要用原本的发音。诗书是五经,五经是「诗、书、礼、易、春秋」。这些先王的典法,就是典籍,不能够随时随地改变,应该读它本来的读音。这个读音正了,意思就不会偏,所以这里教我们要以雅言,用雅言。雅言就是正式的发音,不能用土音、不能用方言,这个是很重要的提醒。现在我们的话语跟过去的语言,确实不一样,虽然语言不同,读起经来还应该读回原本发音。在读经典的时候,有时候遇到君亲师长的名字,这是忌讳。中国人都厚道,所以不会直呼父母、国君、师长的名字,这是对于他们的礼敬。常常在读书的时候,读到这种名字,我们就会用另外一个字代替,或者读一个谐音,一个其它的音。但是当我们读到古圣先贤典籍的时候,那也不要有这个忌讳,还是该读回原本的音。
下面又说,「民族之统一,文化之保存发扬,皆赖乎是」,赖是依赖,依赖语言文字,所谓文以载道。「居今之世,论雅言者,必学文言」,现在我们要读懂古圣先贤的典籍,那必须要有文言文的基础,这经典都是用文言写的。文言真正是祖宗的一个智能的发明,因为语言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产生差异,我们现在讲的话语,那个发音,跟二千五百年前孔子那时候的发音肯定是不一样。所以孔子现在用他的话来跟我们讲话,我们听不懂,语言会不断的产生变化。上了年纪的人都会有这种感受,譬如说远离家乡几十年了,当你回到家乡的时候,你发现现在那些年轻人讲的口音跟你讲的都不一样。你看,几十年这个发音就有变化,那更何况几千年?
所以老祖宗有智慧,发明了文言文,把语言跟文言分开。语言它的发音可以不断的变,但是文言它是不变的,文言是显示它的文字意思。所以自古至今我们都学文言,因此几千年前老祖宗的意思,他的经典的意思,我们看了都能够明白,没有障碍。这是中国文字特有的。你看看,其它西方国家的文,他们的文字根据语音来组合而成的文字,所以语音在变,它的文字也就跟着变了。一千年以后,那学者都不能够明白一千年前的那个文字,甚至是考古学的专家,专门学古文字的专家,让他们看那些古西伯来文,他们也未必看得懂,这是什么?它的语文系统里头,语言和文言没有分开,造成了文化传承的障碍。
那我们中国人的老祖宗真正是有智慧、有慈悲,发明这套文言的系统,帮助文化传承,所以你看,几千年传承的都没有任何障碍。可是到今天,我们年轻一辈的,没有认真学习文言的话,那这些古圣先贤的典籍就看不懂了,那就产生障碍。现代我们都用白话文,白话文是根据我们语言发明的文字,这就有问题。所以还是应该去学文言,把文言学懂了,阅读古圣先贤的典籍,就一点障碍没有,这是一把钥匙,打开传统文化的宝库。所以我们恩师提倡,我们要学儒释道这些传统文化,要扎两个根,一个是德行的根,第二个就是文言文。这两个根都扎好了,那你入圣贤教育没有障碍,成就很快。
那我们学文言,恩师告诉我们,应该熟读一百篇古文。他老人家提到可以用《古文观止》,或者是台湾出的《古今文选》,从那里头选一百篇;又提到,也可以用儒释道的祖师大德的文章,来做为我们学习文言的材料。我们现在读《论语》,《论语》总共是二十篇,将近五百章,那我们在学《论语》的过程中,又是扎德行,又是学文言。《论语》本身原文和我们现在所采用的批注,都是用文言写的,所以这两个根在学《论语》的当中可以同时扎。
雪公又讲,「使无文言,则无雅言矣」,这里是说明学文言的重要性。文字的能力强,那读懂圣贤的意思就不难。然后我们还要在学通文言之后,要考据这个经典原本的发音和意义,就是文字训诂,这方面要下些功夫。当然,我们现在有很多的数据,自己没有时间去用功考据,很多先儒已经给我们考据了,像我们现在用的批注,它里头就有很多文字训诂,那我们读他们的著作,自己省力气了。
蕅益大师对这一章也有一个解释,说「果然不俗,今人不知诗书礼,所以开口便俗」。这里讲雅言,蕅益大师把雅言跟俗话相对,也就是将雅言解释成正式的、优雅的这样的言语。学了《诗》、学了《礼》、学了《书》,自然人就脱俗,我们讲这个人受过教育,他有教养,说话雅了,他不俗了,这是学习圣贤经典的好处。所以读经效果就在变化气质,我们读《论语》,在学的过程中,能够气质改变了,变得更加儒雅,有了温良恭俭让的气质,这样学就成功,这就学得有效果,所以要常常来反观自己。「今人不知诗书礼」,就「开口便俗」,讲的话都是俗言,不是雅言,为什么?他没读过诗、书、礼。那换句话讲,没有受过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这个人就俗了,有了市井气,所以经书不可不读。这是蕅益大师勉励我们,要认真的学习圣贤典籍,学文、力行,要双管齐下。
雅言:周王朝的京畿之地在今陕西地区,以陕西语音为标准音的周王朝的官话,在当时被称作“雅言”。孔子平时谈话时用鲁国的方言,但在诵读《诗》、《书》和赞礼时,则以当时陕西语音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