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关键词:论语,雍也第六
孔子说:“谁能不经过屋门而走出去呢?为什么没有人走(我所指出的)这条道路呢?”
这个户是讲半门,叫做户。不是整个门,是半门,就是一扇门,两扇门就叫门。你看这个门字它是两扇,叫门。单门,这一扇门就是户。一般像寝室的门就是单扇门,这个叫户。
孔子说『谁能出不由户』,这是讲进出寝室的时候。我们看《雪公讲要》里讲,「谁能出寝室而不由户耶」,我们走出寝室,肯定要从寝室的门走。「由此兴起下句正意」,讲这个话,这么简单的生活道理,孔子是以这个为比喻说下面的道理。兴起下面的话,「何事不由于道也」,这就是『何莫由斯道』的意思,所以用出寝室来比喻做事情。既然出寝室要经过门走,那做什么事都应该用道,循道。什么叫道?雪公这里讲,「道指人道或天道而言」,这个道分成人道和天道。「天道难闻,人道是人伦纲常之道,为立身行道之本」。这天道难闻,像子贡讲的「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这很难闻。不是夫子不肯说,而是因为能够听懂的人很少,那夫子就不说,这叫天道难闻。
那么夫子在《论语》里面也讲,「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就是对中根以上的人,你可以跟他讲「上」,就是上等的道理,天道是上等的道理,这中根以上的人他才能明白。那中根以下的人?就「不可以语上也」,不能跟他讲天道,讲了他也不明白,对牛弹琴而已。那就跟他讲好好扎根,跟他讲《弟子规》,跟他讲好好做人,这叫下学。下学很重要,不管上中下三根,哪根的人都得注重下学这个根基。但是对当中一类根性比较利的,你可以再提升他。当然不是个个人都能够被提升的,所以我们学《论语》,孔子也讲到各种各样的道理,上根、中根、下根都能得利益。所以天道难闻。
那「人道是人伦纲常之道」,这个人道大家就容易理解,它讲人伦纲常。所谓五伦,父子、兄弟、夫妻、君臣、朋友,这人我们看得见的,很容易理解,这五种关系叫五伦。在五伦当中,我们要敦伦尽分,就是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尽到自己的义务。孟子讲的十义,就是在五伦当中尽到自己的义务。什么义务?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你看,你在这五伦当中你不管是做什么角色,你都有这一分义务。做父亲得慈,慈是爱孩子。爱表现在什么?一定要教育他,不能只是养他,「养不教,父之过」。那儿女?子要孝,孝就是义务。所以这个十义,是五伦当中我们扮演的角色,应该履行什么义务。
纲常,我们一般讲三纲、讲五常。这三纲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君为臣纲,这三纲。常是五常,仁、义、礼、智、信。这些都是什么?正常的、健康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我们自己正常的言行。如果做事不符合人伦纲常,这就不正常。像五常,仁义礼智信,要是不仁不义,无礼、无智、无信,那就不正常。人不正常,社会也不正常,就出现危机。
我演讲当中,我在讲「金融危机里的省思与出路」这个演讲,就谈到我们现在遭受的这个金融危机,就是因为缺乏仁义礼智信。《左传》里面讲「人弃常则妖兴」,常是五常。人如果背弃仁义礼智信这五常,妖兴了。什么是妖?金融危机也是妖,妖魔鬼怪。它折磨我们,它伤害人、伤害社会,这妖就是我们讲经济危机。也包括什么?地球上各种危机。现在我们看到的地球气候反常,灾难频繁,这都是妖。妖怎么兴起来的?就是因为人缺乏了伦常道德,破坏大自然,使到我们现在遭受这个果报,这些都属于人道。我们要学习,我们要遵守。还有人道是立身行道之本,这个人伦纲常之道是立身行道之本。我们修什么?学什么?无非就是修学人伦纲常之道。
清朝陈弘谋先生他讲过,说「天下无伦外之人,故自无伦外之学」。人不可能说离开五伦,没有伦外之人,他肯定一生下来就是在这五伦关系当中。不仅说人有五伦,其实你看看,动物也有五伦。你说一只羊,也有五伦吗?有,牠有父子,牠有爸爸、妈妈,这是什么?有父子这一伦。有兄弟,一窝羊仔,那就是兄弟姐妹。还有夫妻这一伦,还有朋友这一伦,这羊群在一起就是朋友。还有君臣,君是领导,臣是被领导,那一群羊,领头的那个就是君,后面跟着跑的那些羊就是臣。你看这五伦,羊都有,动物都有,更何况是人?
只是人跟动物跟禽兽区别在哪?人受了教育。什么教育?伦常道德的教育。人要是没有伦常道德,那跟禽兽有什么区别?羊牠没学过伦常道德,牠不遵守伦常关系,那我们还觉得可以理解。但人要是不遵守伦常道德,那真的是禽兽。说老实话,连禽兽都不如。为什么?羊,我们讲小羊有跪乳之义,我们唱的「跪羊图」。羊喝奶的时候,牠都跪下来,对父母的尊重。乌鸦有反哺之恩。鸟兽都懂得敬重自己的父母、爱自己父母,都知恩报恩,要是人做不到,那不是禽兽不如?所以学,就是学伦常道德,学无伦外之学,这是立身行道之本。
儒释道三家,传统圣贤教育都是注重伦常道德。佛门印光祖师教导我们,修学、修净土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第一个就是敦伦尽分。你要是不好好的敦睦伦常,恪守本分,那你做人没做好。做人没做好,作佛就免谈。「不由人道,不足以为人,具备人道,始能学作圣人」,这个人道的道就好比是门道,就好像我们出一个房间要经过门出去。我们要修学、要做圣人,那必须得先做人才能做圣人,所以要具备人道。人道最根本的就是《弟子规》。《弟子规》要是做不到,这个人就不是个正常人。做到《弟子规》才叫正常人,他具备人道,他有别于禽兽之道,这个人「始能学作圣人」,他才能够有资格学做圣人。学做圣人还要下学而上达,知天见性,这就是做圣人。
蕅益大师批注里面讲到,「道不可须臾离,信然信然。何故世人习而不察,日用不知」?这也是点出本章的核心思想。孔子告诉我们,我们为人做事都要循着道。就好像进出房间,一定要经过门一样,这是一个很自然的道理,这个是必须要这么做的,所以「道不可须臾离」,这是《中庸》上的话,「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这个道,雪公把它分为天道和人道。蕅益大师这里只说一个道,没有分天道和人道。为什么?实在讲,天道和人道,也是一不是二。人道只不过是天道在人道里头的体现,在人群里头的体现。天道不可得而闻、不可得而见,它是讲到自性之道。那性是用老子讲的,「道可道,非常道」。它是宇宙的本体,道家《清静经》里讲的「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老子讲宇宙本体用一个名,叫道,这个名字也是勉强给它起的名。它无形、无相、无色、无味、无名,甚至你不可思议,不可思也不可议,你想也想不到,更说不出来。但是它又能生养万物,它是变现宇宙的本体。所以老子讲「吾不知其名」,我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只知道有这么一桩事情。「强名曰道」,勉强给它起个名叫道。
那天道讲的就是这个自性,宇宙本体。那你见不到、摸不着,可是你有没有离开?没有离开,「不可须臾离也」,须臾就是暂短的时间,你不能有剎那离开它。,为什么?因为整个宇宙是它变现的,你就离不开它。你能离开宇宙吗?离不开,你不能跑到宇宙之外去,你在宇宙当中,所以你不可离这个道。但是你见不到它。可是它有作用,自性有体、相、用,体是本体。我们六根接触不到的,眼见不到、耳听不到、鼻嗅不到、舌尝不到、身触摸不到、连意也想不到,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没办法缘到的,就是它的体。相?相是周遍,整个宇宙就是它的相。用?用是无方大用。落实到我们做人能不能用?也能用,用起来就是人伦道德,这是它的用。所以人道就是天道在人中的体现,这个分不开的。所以五伦就是大道。
你能随顺五伦关系,你叫德,所以道德。道就是讲自然的,本来就如是,这是五伦,本来如是。人一生下来就有五伦,不是人为创造出来的五种关系,本来就有的。你能随顺这五伦的关系,你叫德。你这父子之道当中,你能做到父慈子孝,你就是德,你就随顺道。所以修十义,就是随顺道。道德也不可须臾离也,道德就是自性性德。你能够守着伦常道德,你就在随顺性德,你才能够见性。
蕅益大师在这里讲到的道,实际上是超越了我们日常一般所说的人道,但是又不离人道。把道换成自性,这跟佛法讲的一样,自性不可须臾离也,这就是孔子讲的,「何莫由斯道也?」哪里能够离开道?真叫头头是道。所以祖师常常考问弟子,自性在哪?这个弟子已经见性,摘了一片叶子,拈了一朵黄花,这就是。祖师点头给他印证,他已经开悟了,见道了。真的,道是不可须臾离也,哪不是道?头头是道。所以古人讲的「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那道,满眼尽是,所以「信然信然」,我们真要相信,就要从眼前一事一物中,我们要去见道。那具体怎么做?还是要随顺着德来做,才能见道。
「何故世人习而不察,日用不知?」世人他就是眼有障碍,见不到道。天天都接触,但是他不察觉、他不知道。真正觉悟的人,日用平常无不是道。「习」和「日用」,就是讲他日常生活真正是做到。圣人做到左右逢源,头头是道。源是讲自性,这个源是本体,宇宙的本体在哪?左右、四维上下都是,没有离开过道。这是孔子对上根的人,用蕅益大师这个说法,直指人心,让我们能够见性。那对中下根人,用《雪公讲要》里的说法,让我们恪守人道,好好遵守伦常道德。有朝一日,也能够下学而上达,见性。
【评析】
孔子这里所说的,其实仅是一个比喻。他所宣扬的“德治”、“礼制”,在当时有许多人不予重视,他内心感到很不理解。所以,他发出了这样的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