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国学经典

养育华夏儿女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作者:佚名 全集:论语名句 来源:网络 [挑错/完善]

  孔子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谓季氏(1),“八佾(2)舞于庭,是可忍(3),孰不可忍也!”

关键词:论语,八佾第三

解释翻译
[挑错/完善]

  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来呢?”

  这章是孔子评论鲁国的卿大夫季孙氏僭用天子的礼乐,是忍无可忍的事情。季氏是鲁国三大家族之一,他在鲁国三家当中是最有实力的。这三家分别是季氏(就是季孙氏)、叔孙氏和孟孙氏。这里孔子说季氏以八佾之舞,在他的家庙庭中来表演,这种事情季氏竟然忍心做得出来。那『孰不可忍』,就是他还有什么事不可忍心做出来?

  这个忍字可以做为容忍讲,也可以做为忍心来讲,古注里面两种说法都有。按照容忍,就是讲季氏这种以卿大夫的身分,却用天子的礼乐在他家庙庭中来表演,这是不能容忍的,是忍无可忍的事情,人人得以诛之的事情,这是容忍讲。忍心就是刚才讲的,他连这个事情都能忍心做得出来,还能有什么事做不出来?真的是弒君、弒父的事情做出来也不为怪了。这里孔子评论得非常的严厉,就像蕅益大师讲的,「骂得痛切」,目的是为了「激动良心」。

  这个『八佾舞』的佾,根据东汉的大儒马融批注说,佾就是列的意思,就是八列。八佾舞是由八个人组成一列,有八列,所以总共有八八六十四人组成的一个方阵来进行舞蹈,这种人数是天子祭太庙所用的人数。按照邢昺的《注疏》说,天子是用八佾,就是八列,诸侯就用六列,大夫用四列,士人用两列,来做这种祭祀的舞蹈。这是讲到每一列都有八人,所以就是天子用八八六十四人,诸侯用六八四十八人,大夫四八三十二人,士人是二八一十六人。这是邢昺他引用《左传》的解释来说明。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根据《左传》的杜预注,还有《公羊传》的何休批注,都说天子、诸侯、大夫、士,每一个阶级的这种祭礼他们都是用方阵。天子是八八六十四人,诸侯是六六三十六人,大夫是四四十六,士人是二二得四,四个人。两种说法都有根据。雪公老人他认为,他也是参考后儒的观点,按邢昺的说法比较适宜,就是每列八人。不同的等级用的列数不一样,这因为八,八音代表和谐,有这和谐然后成乐,这种说法大概比较好一些。

  鲁国是周天子封给周公的诸侯国。因为周成王是由周公辅佐起来的。周成王是周武王的儿子,周公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在成王很幼小的时候,他自己先帮助成王来治理国家,等成王长大了,再把政权交还给他,这叫周公摄政。所以周公是圣人,他没有贪天下的歹心,而是真正帮助自己的侄子,还是把他扶上天子的地位。所以周成王非常感念周公的功勋,把鲁国这个地方封给他,由他的子孙来继承鲁国的诸侯位。而且周成王当时下令,在周公去世之后用重祭来祭祀周公,用天子的礼乐来祭周公。当时周公的儿子伯禽,做为鲁国的国君接受了成王的这份厚赐。所以沿袭到后来,一直到周朝末年春秋时期,鲁国都是用八佾之舞,就是天子的礼乐来祭周公。

  但是天子的礼乐只能在文王和周公庙里面才能用,如果用在其它庙里头的话,这就是严重的僭越礼的行为,违礼的事情。季氏他是鲁桓公的后裔,鲁桓公有四个儿子,长子做国君,底下三个儿子就是分别为三家。季氏是季孙氏,他属于卿大夫,但是他竟然在自己家庙当中用天子的礼乐,这岂不就是严重的违礼行为吗?所以孔子痛斥之,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

  根据《朱子集注》的解释,这个忍提到了两种意思,都可以合起来看。一个是他引用范氏(范祖禹,宋儒)的讲法说,「乐舞之数,自上而下,降杀以两而已,故两之间,不可以毫发僭差也。孔子为政,先正礼乐,则季氏之罪不容诛矣。」范氏所说的这个乐舞,它是代表礼的。舞的列,就是佾,多少列,从天子到诸侯、到大夫、到士人,自上而下每下一级降两列,所以降杀以两,每下一级降两列。天子用八列,诸侯用六列,如是下推,这个差距是不容得毫分违反的。「僭差」,僭是僭越,就是违反,差是差错。要是违反,有差错,这就是严重的违礼行为。孔子讲「为政以德」,提倡礼治,先要正礼乐。如果礼乐不正,礼崩乐坏,这就是乱世。所以,正礼乐来正人心,这是为政的方法。季氏做为鲁国一个最大的卿大夫家族,竟然做出如此违礼的行为,所以这个罪是罪不容诛。这个忍,「是可忍也,孰不可忍」,这是不能去容忍他了。

  后来朱子又引谢氏曰,谢氏是谢良佐,他说,「君子于其所不当为不敢须臾处,不忍故也。而季氏忍此矣,则虽弒父与君,亦何所惮而不为乎?」谢良佐说,君子恪守礼仪,克己复礼,对于不当为的,不应该做的,不敢苟且,不敢去斗胆做一点。这是什么?不忍心僭越礼仪,不忍心做出违礼的事情,他会受良心的谴责。而季氏竟然能够忍心、还能做这种违礼的事,那可能他会做出杀父亲杀君主的这些事情来,他也会无所忌惮。因为他已经没有礼了,他就可以为所欲为,任着自己的喜好,追逐自己的私利,他可以无所忌惮。所以孔子这里痛斥他这种罪过。

  雪公,李炳南老先生,有一段话说得好,说「学儒必须敦伦尽分,始能希圣希贤。否则所学不实,于己于人,皆有害而无益。季氏僭礼,即是不能尽分,必为鲁国祸乱之源。所以孔子严斥其非。」这是点出孔子为什么要严厉斥责他的原因。孔子提倡学儒,学儒最重要的就是「敦伦尽分」。敦伦是敦睦伦常,这个伦,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般讲五伦,所谓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伦,叫伦常,因为它是超越时间,超越空间,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都有这五伦。只要我们是人,必须要处理这五种关系。使到关系都能和谐,这叫敦伦。要使关系和谐,必须尽分,在关系当中我尽到自己的本分。譬如说,我做父亲的,要尽到父亲的责任。做儿女的,要尽到儿女的责任。做君主,要尽君主的责任。不能尽分,这就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这就是大乱之世。

  所以孔子希望能够推行周公之道,不外乎就是让人人能够敦伦尽分,这是使社会和谐的重要、关键之所在。对自己而言,敦伦尽分也是成圣成贤的基础。我们首先要做一个好人,才能做一个圣人。如果不能敦伦尽分,所学的都不实在,那不叫实学。所以朱熹朱夫子说,古圣先贤的学问不外乎就是这五伦关系,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清朝的大儒陈弘谋先生说,「人无伦外之人」。你能找到伦外之人吗?他不用面对这五伦关系的,有没有能找到?找不到。人是个社会动物,必须要在这社会关系当中生活,所以「人无伦外之人,学无伦外之学」。圣贤学问不外乎就是帮你处理好关系,达到和谐。如果不能够处理好关系,那对自己、对别人都是有害而无益。

  季氏家族用天子的礼乐在他自己家庙庭中舞蹈,这是严重违礼,这就是不能尽分。他本分是卿大夫,他却僭用天子之礼,这种不能敦伦尽分就是鲁国祸乱的源头,祸根之所在。从鲁国我们可以透视古今中外,凡是一国的领导不依礼而行,不能提倡敦伦尽分,那我们也知道,那个朝代或者那个国家必乱。所以孔子严厉的斥责季氏。

  蕅益大师《论语点睛》只讲了一句,他引明代的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李卓吾先生的话说:「卓吾云:季氏要哭。」为什么季氏要去哭他?这个哭是令人痛哭。我们想想,孔子这句话愤怒的斥责他,为什么会令人哭?遭到圣人如此的斥责,他做出的这些行为,忍心自灭其天良,那他岂能逃得过因果报应的严惩?所以他自己祸国殃民,这个报应在来世那是长远,痛苦之极。你看他迷惑颠倒到这般地步,为了逞一时之快,僭用天子的礼乐去自己享受,过一把天子的瘾,他得到什么?什么都没得到,死的时候连身体都带不走,只带走他自己造的罪业,来世受重报。因此想到这可怜悯,可恶之人必有可怜之处,他胡涂。这个怜悯的心生起来了,反而泪下。

  【评析】

  春秋末期,奴隶制社会处于土崩瓦解、礼崩乐坏的过程中,违犯周礼、犯上作乱的事情不断发生,这是封建制代替奴隶制过程中的必然表现。季孙氏用八佾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对此,孔子表现出极大的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句,反映了孔子对此事的基本态度。

注释出处
[请记住我们 海阔国学 guoxue.hkzww.com]

  (1)季氏:鲁国正卿季孙氏,即季平子。

  (2)八佾:佾音yì,行列的意思。古时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

  (3)可忍:可以忍心。一说可以容忍。

用户评论
挥一挥手 不带走一片云彩
国学经典推荐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原文解释翻译

古诗国学经典诗词名句成语诗人周易起名关于本站免责声明

Copyright © 2016-2024 guoxue.hkz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海阔国学 版权所有

山ICP备19002009号